理论教育 艾兰隐喻哲学研究的特色:水与权的转换

艾兰隐喻哲学研究的特色:水与权的转换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她第一次把当代西方的隐喻理论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特别是对哲学领域进行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艾兰教授的研究方法非常独特,学术观点也非常新颖。艾兰通过分析文献中描述“水”的方法,继而转向核心哲学概念的研究。从她的书中,我们也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点,“水”的隐喻贯穿于早期中国哲学的全部。

纵观中西方关于“水”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看到,古代的思想家都发现了“水”这一自然物质在生活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水”是和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紧密相连的。很多学者注意到了“水”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尽管他们的表述和侧重点各异。一些学者的研究即使有一些是从隐喻的角度来谈的,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局限于一个问题,或者从整个思想文化的大背景来研究,或者是停留在语言的隐喻研究层次,也对隐喻理论运用在古代哲学的实际研究提出了一些美好的展望,但并未形成系统的研究。艾兰教授大胆地做了这个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因此,从这个方法论意义上来看,说艾兰教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因为她第一次把当代西方的隐喻理论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特别是对哲学领域进行符号学语言学的研究,艾兰教授的研究方法非常独特,学术观点也非常新颖。

(一)体系完整

仔细研读艾兰教授这本著作,我们发现它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她不仅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是怎样认识和描述“水”的,分析了“水”自身的一些特性,并具体地阐述了与“水”相关的语言和文字背后的哲学概念,并在书的最后谈到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这些中国思想发展的核心文本中,哲学体系的组建和系统化,也是在以“水”为原型的隐喻的内在含义引导下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她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个哲学观点来做散状的研究,而是一个从点到面,重点突出的完整的研究框架。她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意象到哲学、从语言到观念的路数展开研究。从具体的意象入手,揭示隐喻系统的内在结构。首先讨论“水”,继而讨论植物,讨论这两种意象与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中国早期哲人怎样思考水”的设问开始探索,并通过分析哲学家用来描述“水”的语言与他们对它的评说来予以解决。艾兰通过分析文献中描述“水”的方法,继而转向核心哲学概念的研究。她分析了与“水”相关的语汇与品质,说明“水”意象是内在于这些概念的,它们的意义与关联经由这些意象而得到阐释。接着,又讨论了与植物相关的意象,以及用植物生命为基本隐喻的概念。她认为,中国与西方观念体系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中国,植物、动物与人被包容在生物这个大的范畴内,为自然秩序的理论化提供了基础。最后,作者通过考察单独文本,使用“水”与植物隐喻的方法来研究,并特别关注《孟子》与《老子》,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十分连贯的宇宙论的表达。这些宇宙论尽管在哲学上大相径庭,但二者都基于人类与自然界所依据的共同原则,都根植于同样的本喻。从她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她的研究思路相当清晰,论证问题的角度非常全面。

(二)选题科学

艾兰教授研究问题的前提是符合当时中国人思想的,即中国哲人认定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原则,这其实是和中国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一致的:天和人的关系。在春秋战国时代,天人关系是天人合一,虽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天”的绝对权威丧失了,但是,“天”对人类的巨大影响还是存在的。西周以来,人们认识到天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一成不变的,但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力量和作用,“以德配天”。这说明虽然不是天人的绝对合一了,但至少是天人相通的。天人之间不是绝对对立和彼此隔离,而是息息相通的统一整体,彼此之间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天是人伦道德的本源,人伦道德源于天,所以,天道和人道是合而为一的。这里也就恰好说明了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则是一致的,因为人道源于天道,人类通过对自然界原则的理解,来加深对自身的理解。所以说,艾兰教授的这个前提是很正确的,虽然她没有明说是天人合一或者天人相通,但她所欲表达的意思和天人合一是一致的。作为生存在那个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必然会受到这种社会思想的影响。因此,先哲们在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人自身的人伦道德发展时,也会从对自然界的看法中,提炼对人类社会的看法。由于哲学这个领域本身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思考问题的抽象性等,他们在做哲学的表达时,也必然会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看法导出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观点。

(三)方法论新颖

在分析艾兰教授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她的研究方法是很有价值的。“水”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地位和作用是很明显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与西方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是迥异的,西方哲学以人的认知活动为研究的中心问题,因此,强调理性逻辑和推理,而中国古代哲学则是以人自身的活动为研究的中心问题,重视情感和直觉,这种区别我们是不能否认的;还有国内学者也都承认这一点,那就是先秦诸子哲学著作中,会有很多隐喻和比喻,哲学家都是一个个隐喻大师,特别是孟子和庄子。他们并且都注意到了水在这些著作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这三个方面,无论如何我们是不陌生的。但是,艾兰教授却独具慧眼,利用自身的优越性,即在西方受到的学术氛围的影响,对西方哲学界新的学术发展动向的了解,移花接木般地把西方学术界的隐喻理论运用在中国早期哲学概念的研究上,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她的成功也在于,她对中国早期哲学经典著作的了解和熟悉,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观念的熟悉,以及她对乔治·莱克夫,以及马克·约翰逊理论的谙熟与创造性运用上。

艾兰教授在其著作里,不仅分析了“水”自身所自有的特性,并联系具体的著作语句进行分析,也就是通过“水”的特性来表达每个哲学家的主张。她还把“水”与哲学著作中出现的重要的哲学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她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水”和植物生长是古代哲学概念的本喻。也就是说,她在纷繁复杂的哲学概念术语背后找到了一个相同的母体隐喻——“水”,“水”可以通过其他的转化形式和哲学概念取得联系。例如,“气”、植物的生命、种子的发育等。她的这种尝试,是从用“水”的隐喻来解读古代哲学概念这一层面开始。但是,她的目的却是在重建中国古代哲学的框架体系。从她的书中,我们也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点,“水”的隐喻贯穿于早期中国哲学的全部。她所强调的更深刻的层面不在此,她是通过隐喻的解析去分析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就像她自己在序言里说的那样:“它既是对中国早期哲学观念的解读,又是对语言与思想之关系的考察。”(www.daowen.com)

通过揭示隐含于中国早期哲学基本观念中的物象,她了解到这些概念意义的潜在范围,以及这些概念意义之间的关联,从而也就能通过语言,通过物象的特性,来清楚地了解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所要讨论的问题。同时,她又通过自身的研究证明了莱克夫等人隐喻理论的正确性。先秦哲学中,人的自身经验始终都被看作认知活动主要的、积极的、正确的方式,哲学家在自身观察和经验的基础上,去寻找哲学概念的本喻,去形成自己的哲学概念系统。

艾兰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概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从整体而非个别的视角来审视古代哲学家和哲学文献。也就是说,她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哲学家和哲学思想。这样做,就可以避免许多具体的细微的迄今仍处于争论中的问题,如《老子》的成书时代,以及作者是谁,《庄子》的“内篇”“外篇”“杂篇”成书年代,以及是否出自一个作者之手等。

(四)研究周密

艾兰教授治学态度的严谨性和思考问题的周密性,这一点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例如《老子》一书的版本,她采用的是通用的王弼注本,但她在这部书中,针对当时可以用的文献做出权衡和取舍,权衡王弼的注本和马王堆帛书,取其优者。湖北省荆门郭店新出简本《太一生水》公布后,艾兰教授立即细致地考察了这一新的有价值的材料,写了《太一·水·郭店老子》一文。文中作者坚持了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来源于“水”的隐喻的观点,认为“水”与生物为原型的哲学思想,可以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意义网络。但在《水之道与德之端》一书中,作者只注意到自然界的隐喻。在这篇论文中,艾兰教授认为,宇宙的模型与自然界一样,经常为哲学表述中的概念化的宇宙,也提供了一个隐喻的模式。在《太一生水》中,这些隐喻构成了一个共同的宇宙体系。前面已经做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学问,可以从哲学、美学、认知学、心理学等许多学科进行研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隐喻研究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运用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推动了诸多学科的前进和发展。国外的隐喻研究是非常迅速的,许多大学都单独设有隐喻课程,在互联网上建立隐喻专页,还创办了国际性的交流的刊物《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ies》(《隐喻和象征活动》)。总之,在国外隐喻研究发展得如火如荼,并且隐喻理论的运用领域很大,成就也有很多。但是在国内,无论是语言学界还是其他学科领域,隐喻的研究尚属初始阶段,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尚未介绍进来,即使一些理论介绍到国内,也还没有被运用到实际的学科实践中。因此,隐喻研究在国内是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的,但现在国内的隐喻研究和成果更多的还是集中在语言学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提高和加深,人类认识社会、自然、自我的过程的加速,以及当今信息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深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隐喻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会应用于多学科的实践问题,国内的隐喻跨学科研究会蓬勃地发展起来。

总之,艾兰教授的研究方法论是可以借鉴的,因为当代隐喻理论被运用到西方哲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虽然中西哲学确实存在诸多不同,但是,方法论值得借鉴和学习。隐喻的多层次跨学科研究,也许会给我国其他学科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启示。任何思想的载体都是语言,语言隐喻的普遍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所以,隐喻研究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