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水的隐喻认知机制与艾兰的中国研究

水的隐喻认知机制与艾兰的中国研究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中华文明诞生之日起,水与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就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古到今,“水”一直是汉语词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字词,在遥远的先民的劳作时代,先民已经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投射理论是隐喻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是隐喻的工作机制,也是隐喻的运作方式。Lakoff和Johnson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的认知方式和表达主观情感与思想的思维方式。

水的隐喻认知机制与艾兰的中国研究

水是人类和自然界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水是万物生长之源。自从中华文明诞生之日起,水与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就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水滋养自然界的万物,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植物的出生、发育以及成熟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人类亦是如此。先民意识到了“水利万物”,择水而居,“水”自然就成为中华文明产生的源头。从古到今,“水”一直是汉语词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字词,在遥远的先民的劳作时代,先民已经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因此,在先民创造汉字时,“水”在创字之始就被创造出来了。

作为自然界的客观物质,从古到今,水的含义一直未曾变化过。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水”在本义——自然界的客观物质的基础上,又衍生了许多丰富的义项。

词汇、词义的变化最能显示出语言的时代性和丰富性,词汇的丰富性和敏感性,也印证了这样的道理。词汇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增添自己的含义,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情况。因此,一词多义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一)理论基础

一个词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它的意思是确定的,单义项的,体现出一词一义的特点,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世界认识范围不断加大,认识更加深入。因此,人在大脑中就会形成一些对世界认知的深奥的、抽象的概念,以及基于自身的知识形成对世界对自我新的认识和判断。为了表达这些概念或者判断的意义,有再造新词,或者在已有的旧词上增加新义项两种方法。著名法国语言学马丁内认为,语言经济原则是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之间存在着冲突,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变化,这必然要求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语言单位;而人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又要求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较少的、省力的,或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51]

美国语言学家齐普夫(Zipf,1949)提出的“省力原则”,也可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根据齐普夫的“省力原则”,“如果所有其他情况均等,人类行为将会遵循一条最省力的路径”。他认为,最常用的词汇都是最短的、最简单的。“语言中的短词比长词更受到人们的欢迎。”[52]

出于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为了减轻人类大脑的记忆负担,人类在创造新的语言符号的同时,也赋予已有的语言符号新的意义。这样,一个语言符号就具有了两个或者更多的义项。因此,一词多义的现象就产生了。由此可见,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不是随意的,而是伴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出现的。它遵循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背后隐藏了人类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两种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是人们对抽象的范畴进行概念化的重要认知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学现象,有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和手段——修辞。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亚里士多德隐喻的修辞观在西方的影响是很大的,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继承并发展了亚氏的隐喻观。他提出了“替代论”。他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现象。

束定芳根据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把西方的隐喻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到理查兹,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到20世纪30年代;二是隐喻的语义学研究,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三是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认知学、心理学、哲学、符号学现象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专家对隐喻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53]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把学术界对隐喻的认识和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使得隐喻的研究进入了认知科学领域

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54],概念隐喻理论就是这本著作里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另外一种事物,隐喻是人们的表达方式,更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日常生活的思维和行为都是具有隐喻性的。人们的话语方式是具有隐喻性的,话语表达方式背后是受思维方式支配的,即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隐喻的。

Lakoff和Johnson(1999)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已经分好的各种范畴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和认知,人们是通过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来认识世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推理化,人们依据这种交互作用建立的范畴和推理都具有体验性。[55]认知语言学强调人们的经验作用,强调人类身体和认知的相互作用。隐喻是人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表达出来的一种途径和手段,隐喻是人类身体、经验、心智集体作用的结果,是人们将主观经验通过心智认知世界的经验的表达方式,思维的隐喻性是无处不在的。

投射理论是隐喻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是隐喻的工作机制,也是隐喻的运作方式。投射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的本体和认知的对应关系,Lakoff等人把这两种领域的反映认知关系的方式称作“投射”(mapping)。概念隐喻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是局部的、单向的、具有突显特征的结构上的投射,隐喻的工作机制就是人们从对世界和自身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出发,去认识另一种事物或者概念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是把两种分属于不同概念的事物关联起来的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nson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的认知方式和表达主观情感与思想的思维方式。Lakoff和Turner认为,转喻是“同一个概念域内的概念投射,涉及的是替代关系,主要承担指代功能。”[56]Kovecses认为:“转喻是同一个域中一个概念实体(始源域)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与隐喻不同,转喻涉及的是同一个域中整体和部分或部分和部分间的关系,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临近性的关系,始源域的功能是为理解目标域提供心理科技性。”[57]

(二)“水”的语义

“水”与先民的生活和生存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们和自然界的万物离开了水就无法生存,因此,“水”是最早被人们创造出来的核心词汇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是人们最熟悉最了解的自然物质之一,人们在长期与自然界的生活、生存、交往中,积累了大量关于“水”的知识和经验。例如,“水”的物理特点、“水”的特质、“水”的功能、“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水”的形态变化等。“水”的意义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生存体验,以及人们对自身、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

《汉语源流词典》中收录“水”的义项有22个,见表格3—1。[58]

表3—1 《汉语源流词典》“水”的义项

由于第12、20和22的义项语义单一明确,这些意义和“水”的隐喻认知没有直接的关联,故这三个义项不在本研究讨论的多义系统的范围之内。因此,对这三个义项不做讨论。

(三)“水”的义项的隐喻和转喻分析

“水”的本义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范围的扩大以及程度的深入,人们逐渐地把其他认知领域的意义映射到“水”的基本意义上来。“水”字的各个义项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第一个义项为原型,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手段进行意义的延伸和拓展。原型理论认为,范畴各成员之间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在同一范畴中,每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的、典型的成员和边缘的、非典型的成员之分。[59]根据原型理论,我们认为,汉语中的一个语义范畴所包含的意义也有中心意义和边缘意义之分,该语义范畴中的原型就是词的基本意义。(www.daowen.com)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的功能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使后者得以凸显。隐喻两个认知模型之间的映射,强调的是两个领域的相似性,转喻强调的不是相似而是相关。比如“水”的本义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当水静止的时候,呈现出一个水平面,因此映射到测量域,表示用水测平的意义。水是液体,它是会流动的,其流动的特点符合银子这种货币在市场上流动的特点。因此,就具有了表示银子成色的含义。水的状态有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这种易变、不专一的特点映射到情感域,表示淡薄、不专一、假的等意思。隐喻机制是通过相似性的原理的投射发挥作用,而转喻机制是通过以部分指代整体或者用事物的某个特性来指代此事物来发挥作用的。“水”是万物生命的源泉,由此隐喻到身体器官“肾”在人体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的重要地位存在相似性。第14个义项是古代宴乐时的一种文娱活动。晋人张湛在《列子》的注里,引用了一段《古博经》,记载了小博的玩法,是至今能找到的最详尽的记录:“博法:二人相对为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为‘水’,用棋十二枚,古法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盔,获二‘筹’,翻一盔,获三‘筹’……获六‘筹’为大胜也。”意思是:两人对局,博局有十二道,两头中间是“水”,12枚棋子,双方各执白棋黑棋6枚,分别布于局中12曲道上。双方还各有一枚称作“鱼”的圆形棋子,放在“水”中。双方互相掷焭行棋,行棋的步数根据掷的数字决定,棋子进到规定的位置即可竖起,名为“骁棋”,这枚“骁棋”便可入“水”中,吃掉对方的“鱼”,名为“牵鱼”。每牵鱼一次,获得博筹二根,连牵两次鱼,获得博筹三根,谁先获得六根博筹,谁就算获胜。[60]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解,此处的“水”被用来映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和感情,虽然是一种博弈活动,但是,更多地表现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体现出交流的雅兴和乐趣。

“水”的新义项产生的隐喻机制,基于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存在相似性,即基于人们身体体验的相似性。源域即指“水”这种客观事物存在的特征或者特质,这种特质会给人们带来与之相对应的身体经验或感受,经过隐喻机制的投射,表达具有相似经验或感受的抽象事物或概念,隐喻投射的工作机制可以用图3—1来表示。

图3—1 “水”新义项产生的隐喻工作机制

10,《北京青年报》电子版.

“水”的义项中有一些语义的产生是通过转喻机制产生的,在自然界的实体状态中,在不同的温度特征的条件下,“水”会呈现出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自然形式。“水”是液体的这个显著特点被用来表示“雨”“汗水、泪水”等液态物质。“水”到“洪水水灾”意义的产生就是如此,水是流动的,自然界的水数量增多,多余的水聚集在一起就成了水患。因此,就产生了“洪水、水灾”之义。“水”新义项产生的转喻机制是源于同一认知领域内源域和目的域的相关性,即源域的事物“水”的某一显著特征和目的域存在着相关性,“水”新义项产生的转喻工作机制可以用图3—2来表示。

图3—2 “水”新义项产生的转喻工作机制

在图3—2中,“事物1”指“水”,“事物2”指的是“水”通过转喻机制产生的新义项。例如,由事物“水”的显著液体特征,到不同的事物如“雨”“某些液态物质”等语义的产生就是通过转喻投射的工作机制来完成的。“事物1”的“水”和“事物2”,两种事物都是液态物质,并且都具有流动性等特征,两者在这些特征上是相关的。

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投射机制。有时,两者在新义项的产生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从事物“水”到“水灾”再引申到“额外收入或者附加费用”的意义,再引申到痛苦的生活境遇,这是转喻机制和隐喻机制在共同起作用。从“水”到在水里的“游泳”能力,到在水里生长的动物和植物“水生动植物”,再到洗衣服需要用水洗,用水洗一次晾干之后衣服的颜色、形状、软硬程度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水”可以表示洗衣服“洗涤的次数”,这些意义的产生都离不开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两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反映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和过程。但是,在认知抽象的概念和意义层面上,隐喻的作用比转喻更加突出。人们可以用隐喻的方式赋予已有语言符号新的意义,从而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人们在认识不能直接感觉或者触摸的客观世界时,可以通过隐喻的方法把熟识的已知的范畴概念投射到另一未知、难懂的、抽象的范畴概念,在两种范畴概念中形成某种联系,从而使人们在认知领域中对未知的领域产生相似性的联想,进而认识并理解未知领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也可以用来分析一个词的词群的语义范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们总是通过与自身相关的身体经验来认识周围的世界。鱼离不开水,鱼只能生活在水里,这是动物界的客观常识,“鱼水”比喻君臣或者夫妻等关系亲密无间。秋天到来的时候,秋风不像夏天的风那么狂烈,也不像冬天的风那么寒冷,而是凉风习习,温柔柔软,“秋水”原意指秋天的水宁静、纯净,被转喻指女子的眼睛如秋天的水波一样清澈。“薪水、油水”等表示钱财,“水”的义项之一是表示“银子的成色”,银子是流通在市场上的货币,因此,“水”的隐喻义就有了收入或附加费用的义项。人如果落在水里,没有可以依靠的物体,在体力即将耗尽的时候,水中缺氧等这些情况会使人们在水里感到非常无助、难受和痛苦。因此,用在“水”中的身体体验可以表达灾难、痛苦的隐喻义。例如,可以指娼妓的痛苦生活遭遇,如“落水为妓”;“水深火热”比喻人们生活极端痛苦;“山穷水尽”表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已经没有道路可以走了,表示人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境。

“水”新义项的产生,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投射方式,可以用图3—3来表示。

图3—3 “水”在隐喻和转喻机制共同作用下产生新义项的工作机制

在图3—3中,“水”新义项是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事物1”即是指“水”,通过水的转喻机制,将“水”的某一个突出特征投射到“事物2”上,然后通过隐喻机制,将“事物2”通过经验的相似性投射到目的域即抽象事物或概念上。例如,“水深火热”的语义,由“水”通过转喻机制投射到水量很大的“事物2”——水灾或深水,接着通过隐喻机制,在人们在水灾或深水中的身体经验相似性的基础上,投射到目的域——抽象感受或人物的生存处境上,指水越来越深,火越来越热,情况已经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围,表示人的处境非常困难,生活非常困苦。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除了身体经验以外,社会经验也起到了重要的概念映射的作用。“水”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客观物质。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与“水”有关系的社会经验。例如,老百姓君主的关系可以说“舟水之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用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水”也常常被映射到人们交往的目标域,表示人际交往的关系和感情,“君子之交淡如水”表示道义上的交往,“水乳交融”表示人和人之间关系非常和谐或者关系非常亲密。“水”是流动的、不断运动的液体。因此,人们便把这个特点和繁忙的交通联系在一起。比如,“车水马龙”表示来来往往的车马很多,车子就像流动的“水”一样,一刻也不停息,指交通繁忙;“水”没有受到阻挡的时候,可以畅通无阻,但是,如果遇到了阻碍或者流通的渠道发生了堵塞,那么,“水”就会被堵住流不出去。因此,“水泄不通”通过水流不通的情况表示非常拥挤,或者人、事物被紧紧地包围着。

综上所述,此研究只是分析了“水”的常用义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新的义项必然会不断出现,这些新的义项的出现,也是伴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产生的,同样可以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例如,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电子论坛大量出现,“灌水、潜水、水军”等词语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灌水”原意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向容器里面注水,而网络用语的意思则是指,向电子论坛中发表没有实际意义的帖子;“潜水”指在水面以下进行的活动,进入电子时代以后,则指在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隐藏身份观看信息或者留言;“水军”原意是指水上的军队,而现在用来指在电子论坛大量发帖,为论坛进行造势、提高网络论坛人气的网络人员。从以上的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之后,人们基于对电子网络论坛认识和表达的需要,同时也是在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省力性原则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已经存在的词汇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以满足新时代人们的语言需求。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词语的原义和新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建立在人们对某一事物相似的身体经验或感受的基础上的,这种已有词语的新义项正是通过隐喻认知的投射机制而产生的。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机制是解释汉语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的有效途径,隐喻和转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人们认识不了解的未知世界和形成新概念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水”作为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它既具有作为自然界物质的自然属性,如“水往低处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液体、固体和气体三种形态、“水”可以灭火但是也会形成水灾等。但是,“水”又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存在,因为它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离不开水。人们在与自然界长期的反复的互动性体验中,积累了许多与“水”有关的社会经验。人们除了了解“水”的自然属性之外,还了解了“水”的许多社会属性。如“水滴石穿”“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心静如水”“水平”等。人们从自然属性的“水”到社会属性的“水”的意义理解过程,就是隐喻机制完成了从已知的源域——自然属性的“水”到抽象的目的域——社会属性的“水”的投射,从而实现了意义从具体到抽象的表达和理解。

艾兰教授认为,人与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每天都在与“水”进行互动性的体验。因此,人们对于“水”的经验和感受非常丰富。先秦的哲人们面对着生命之源——“水”进行沉思的时候,通过“水”来隐喻哲学概念或范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虽然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关于“水”的叙述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对“水”的关注却是共同的。他们通过隐喻的方式,将抽象的哲学概念或范畴,通过易感的具象的物质“水”来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共同的。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古代的先哲们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对人生、宇宙、社会的深奥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界物质“水”的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并通过这种身体体验的相似性,让人们理解并接受抽象的哲学思想或概念,这一点,先秦的诸位哲学家是相同的。

古代的哲学家从接触自然属性的“水”开始,在长期观察、体验、思考的基础上,在与“水”的互动性体验中,把存在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水”的特点上升为表达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想,将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深奥的哲学思想、概念、范畴通过有形的、具体的、容易理解的事物来表达,并通过对容易理解和认知的具体事物的知识来理解抽象的思想、概念。先秦哲人中关于“水”的哲学思想,正是让人们通过对自然界实体存在的“水”的体验和知识来理解抽象的哲学思想。自然界的“水”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了从自然之“水”到思想之“水”的投射,先秦哲学家们的抽象哲学概念和思想进而得以顺利的表达和理解。

艾兰教授关注的不是哲学概念或范畴本身,关注的是其产生的本源,哲学的思想大多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艾兰教授关注的是先秦哲学家们的语言表达,关注他们如何通过语言来组织和表达抽象的思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工具,任何一种思想都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哲学的思想更是如此,它需要以一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艾兰教授认为,先秦哲人们的哲学语言都是具有隐喻性的,只有把握了语言的隐喻性,才能真正把握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和概念。“水”是先秦哲学家共同关注的一种物质,并且关于“水”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表达不同的思想。因此厘清不同哲学家眼中“水”的隐喻机制,是把握不同哲学家思想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