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汉学家艾兰探究中国研究:从水的隐喻到权的转换

美国汉学家艾兰探究中国研究:从水的隐喻到权的转换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艾兰的哲学概念的隐喻性分析与国内学者相关阐释的比较,有助于揭示艾兰中国早期哲学研究的目的、侧重点及其阐释方法。(三)阐释概念的着重点不同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中曾出现过很多概念或范畴,国内学者对哲学史上重要的以及含义深奥难解而歧义较多的概念及范畴多有阐释。[50]艾兰教授对中国哲学概念的诠释,注重从汉字的古形和古义入手。

美国汉学家艾兰探究中国研究:从水的隐喻到权的转换

通过对艾兰的哲学概念的隐喻性分析与国内学者相关阐释的比较,有助于揭示艾兰中国早期哲学研究的目的、侧重点及其阐释方法。

(一)研究目的不同

国内学者主要从古代哲学思想和哲学逻辑的发展角度来说明不同时代、不同哲学家对哲学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哲学逻辑所做的贡献,并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对其做出哲学层面上的价值判断,进而说明,哲学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艾兰教授立意点不在此,她认同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所具有的深层含义,但其研究目的是对古代哲学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做求源式的探究,从古代记录思想的语言去发现古代人思维方式的特点。哲学范畴或概念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作为思维形式,具有主体性;作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又具有客体性。艾兰从范畴或概念的生成入手,充分关注古代中国人善于类比思维,长于观物取象,通过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联系,经比照和认识,提炼出一系列富于汉民族特色的哲学术语,并通过对中国早期哲学论著中一系列重要概念的阐析,说明隐喻是中国早期哲学概念产生的重要渊源之一。尽管她有意或无意于对概念做出唯心或唯物的价值判断,但她求源式的探究,对于我们解释历史地理概念的发生,抽象的概念与具象的自然的关联,是很有启发的。

艾兰作为西方学者,熟知西方哲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及其卓有建树的成就。在西方,通过哲学语言来研究民族的思维特点已取得为人瞩目的成果。在中国,将隐喻理论用于哲学研究刚刚起步,已有的成果有何中华的《隐喻与哲学的表征方式》[43]、刁生虎的《隐喻与庄子哲学》[44]等。就方法论意义言,艾兰教授运用隐喻理论研究中国哲学的有益尝试,开启了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新路。中国古代哲学家以体认的方式感知外部世界,艾兰以“水”为例,梳理了一幅中国早期哲学世界中“水之喻”的图景。艾兰力图告诉人们,“水”意象在中国早期哲学著作中所以频繁出现,是因为水在思想表述中起着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水的特性以及水的运动规律,使之成为表达模糊、抽象或具有多重意义的概念的重要物象。这一点在艾兰的诠释中已得到明显的体现。

中国古代传统思维的具有直观性、经验性等特点,用最熟悉之物比喻难言之意,在先秦各学派著述中是常见的。关于先秦哲人用熟悉之物——“象”来喻指抽象之义——思想的看法,国内学者已在其论著中做了讨论。[45]他们指出,先秦诸子善于将身边常见之物和容易把握之物用作比喻,深入浅出地阐释抽象概念和道理。他们认为,先秦诸子典籍文约

梁文宁.论语以意象表意方式对后世文学意象的影响[J].齐鲁学刊,2002(5):54—57.

唐洪波.论孟子的比喻论证[J].中国文学研究,2002(2):32—35.义丰,言简意赅,各类比喻散见于古典文本中,通过对比喻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哲学家的思想特质。[46]显然,国内学者研究先秦诸子的比喻,是将比喻视为一种说理方法,研究比喻是为了说明概念的内涵。就研究目的而言,艾兰教授的视域更为宏阔,她更关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她由分析哲学著作中语言的隐喻入手,进而把握哲学家的哲学体系,正如她在《水之道与德之端》的英文版序言中所说的:“从具体意象而非抽象概念切入,并试图重构而非解构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框架体系。”[47](www.daowen.com)

(二)研究重点不同

中国古代哲学家从最常见和最多变的“水”现象中去思考和表述对生命、社会以及自然基本原则的理解,他们的思考广涉人生价值、社会批评和自然法则,这也是由古及今的思想家所思考的哲学的根本问题。艾兰教授认为,她的研究重点不在于对抽象观念做出哲学分析或评判,而在于中国早期哲学家为何不约而同地以“水之喻”阐发“道之端”,“水”何以成为早期哲学的本喻,哲学家们在其哲学思考中赋予“水”哪些深层的含义,并力求追根溯源地发掘隐喻的形成和思维认知的深刻。国内学者的关注重点多为对抽象概念的哲学诠释,对哲学思想的价值分析,从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等层面进行条分缕析,研究不同哲学流派的观点及其贡献,研究中更注重体系完整和全面客观。其阐释和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哲学家对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并据此做出唯心或唯物的判断。国内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天人关系问题,“人”不仅仅是现实中的认知主体或实践主体,同时也是价值观意义上的理想人格;“天”具有三层含义:一是自然界的天,一是主宰世界万物的天,一是义理之天。[48]中国哲学范畴系统中的“道”是最普遍的范畴,它包括“天道”和“人道”。[49]

国内学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侧重点无可非议。但是艾兰教授的研究对探索中国古代思维特点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且她的目的重在从语言的角度来挖掘思想,证明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她具有个性特点的研究给我们多有启发,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手段,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媒介物,通过对隐喻性哲学语言的分析,以理解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是哲学研究的路径之一。

(三)阐释概念的着重点不同

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中曾出现过很多概念或范畴,国内学者对哲学史上重要的以及含义深奥难解而歧义较多的概念及范畴多有阐释。诚如张立文先生说的那样,国内学者阐释哲学范畴或概念比较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具体的解释,即按照中国思想逻辑范畴的资料或者哲学家固有的思想资料,做原本的解释;二是义理的解释,即把哲学范畴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从一定历史时期的整个思潮中,从时代的精神和多向结构中,深一层地揭示范畴的内涵;三是真实的解释,从时代思潮的联结中和历史的长河中,探索思想范畴演变的规律性,揭示范畴的整体本质。”[50]

艾兰教授对中国哲学概念的诠释,注重从汉字的古形和古义入手。例如,她阐释“道”“气”等概念,都是从汉字的字形开始解释,这固然与艾兰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有关,同时也与其注重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的研究视角有关。中国文化起源很早,在甲骨文出现以前已有漫长的历史。甲骨文是中国哲学思想发生前的史料,堪称哲学史的“史前期”遗迹,然而甲骨文的字形、字义与后世的哲学概念互为关联。因为古代哲人在创立概念或范畴时,必然会形意兼顾地选择汉语言文字作为概念或范畴的表述符号,于是,概念的含义便与表示该概念的文字本义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先秦诸子首先是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然后才是哲学家。因此他们在表达方面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以“象”表意,并且凭着诸子博学的知识、不凡的感受和体悟能力,他们能将生活中体验到的物象经隐喻而赋予丰富的含义,从而达到以具体表达抽象概念的目的。他们眼中和笔下的“象”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统一。艾兰教授正是从这些哲学概念的隐喻性来说明典籍中的哲学概念和范畴,这的确是抓到了理解哲学问题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