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时期,艾兰教授所选择的哲学文献成书于这一时期,因此不同的哲学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革命和政治斗争的反映。也可以说,各个哲学家之间也存在着一场哲学革命。哲学对世界问题的回答必然涉及唯心与唯物的问题,国内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或者哲学史,都是从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因为哲学必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规律性的解释,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物质与精神的问题,由于解释的不同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时,纵观先秦哲学史和先秦思想史,我们会发现,先秦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审美思想、社会观、历史观等诸多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就像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的序言中说的那样:“中国哲学家对于其所讲学问,未尝分别门类,现在从其内容来看,可以约略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修养论与政治论五部分。”还有许多学者认为,先秦哲学涉及天道观、认识论、逻辑学、社会历史观、伦理学、美学等许多领域,但艾兰教授在本书的第一章里就明确了她的研究范围:“如果水与植物生长是中国概念体系的本喻,那么,此书讨论的意象将体现在哲学、文学与美学表达的广大领域,每一领域都能用来证明这一结论。然而,我将把研究视角限定在讲语言系统化并创发了日后哲学争论的概念术语的儒家与道家的原始文献,而不打算广论博涉,漫延开来。”从她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她只谈论儒家与道家原始文献的哲学思想,这也就限定了我们的研究范围。
国内学者对古代哲学范畴的理解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然而,这些特点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谈到了。他认为,中国哲学有三大特点和三小特点。三大特点是: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三小特点是:重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中国哲学着重讲做人,西方哲学着重讲求知。[14]古代哲学思想家的思想是具有多重属性的,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一书中说,中国历史上的哲学至少包括三个部分,自然观、认识论和伦理学(道德论)。[15]因此这一点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国内学者对不同哲学家哲学著作的哲学概念或范畴解释时总会带上道德属性。另一方面,国内学者的解释也注重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和不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哲学范畴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实践经验的概括,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东西在人们认识中的再现。范畴也是指反映客观事物最一般规定性的概念,是人们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也是人们认识成果的结晶,是思维反映客观世界的路标。[16]可见,哲学范畴的产生以及提出是古代哲学家深思熟虑的结果。弄明白这些范畴的意义,理解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也就容易多了。艾兰教授就是抓住这些范畴和概念进行隐喻学上的阐释,重点放在这些哲学范畴的解释上,因此是很有效的做法。(www.daowen.com)
张岱年先生指出,哲学范畴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哲学家们进行理论思维,提出一些基本命题,凝练出一些哲学范畴,因而历史上的重要哲学家都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每一哲学体系是基本命题的体系,亦即概念范畴的体系。要把握哲学体系的内容,就须把握概念范畴的真实含义。范畴,主要是取其广义,即指基本概念。概念是表示事物类型的思维形式,意义比较广泛,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谓之范畴。[17]《辞海》的解释是:“范畴,原出希腊文Kategoria,汉译系取《尚书·洪范》‘九畴’之意。指各门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哲学中的范畴是各门学科共同使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18]哲学范畴概念的产生以及提出是古代哲学家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弄明白这些范畴的意义,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也就容易把握了。方克立先生也曾经指出:“只有通过具体范畴的分析研究,才能把握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19]艾兰教授就是抓住这些范畴概念进行隐喻学上的阐释,进而阐释了隐喻性的语言成了组织哲学思想的重要工具,这些范畴概念就成了理解哲学家思想的纲领。更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从西方现代隐喻理论来解读这些概念,尽管她的阐释每每新意迭出,但都以深厚的史料作为其研究基础,因此她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富于原创性和借鉴性的学术成果,相信她哲学上的隐喻性研究,会给国内的研究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