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水权与中国研究:艾兰对哲学概念的隐喻阐释

水权与中国研究:艾兰对哲学概念的隐喻阐释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研究范围和对象艾兰教授说明了她选择的文献和自己研究的范围,作者选用的资料主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但作者的研究重点并不在政治和治国之道,而是哲学术语和概念,是儒家与道家原始文献中出现的哲学范畴和概念。哲学家们都认为,宇宙原则也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基础。

为了便于我们对艾兰教授研究的理解,她在导论中特别提到了中国早期宗教的一些特点:中国祖先崇拜的礼仪结构,是包括活人和死者在内的血缘传递的一分子;与祖先崇拜合一的是自然神灵崇拜;“天”的角色地位是支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权威。作者通过对这三点的分析和解释,她认为,在古代的中国,“人类和自然没有清晰的区分”,“祖先血统传递中的个人被依据植物的意象概念化”。在植物的意象中,个体只是出生、再生、衰老和死亡这一连续模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天”有两种角色,一种是支配四季的更替,一种是决定王朝的兴衰更替。但是用的是同一个字,这两种角色常常混而不分,也就是“人通过体察植物、水与其他自然现象,就能够洞悉适合于人类社会的原则”。也即在古代社会,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则是一致的。通过阅读中国古代的哲学文献,她相信,古代的哲学家认为同样的宇宙原则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基础,这些哲学家通过体察水与其他自然现象,以概括自然界的原则。但当古代社会的人们要把这些富有宇宙特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系统化时,并把它们用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时,意象就必不可少了。换句话说,自然现象在哲学原则系统化时充当了模型。作者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水”与植物生命给特定的哲学观念提供了模型,虽然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与早期的宗教思想没有直接联系,但通过宗教中对“天”这一重要角色的理解,可以想见在当时的中国,自然界和人类的原则内在是统一的。“天”是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绝对力量。这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哲人的隐喻提供了一把钥匙,就是人能够从诸如水与植物等自然界的考察中提取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准则。古代中国的宗教结构是祖先血统直接把神灵世界与人间社会连接起来,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世界观是整体性的。

(一)研究范围和对象

艾兰教授说明了她选择的文献和自己研究的范围,作者选用的资料主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但作者的研究重点并不在政治和治国之道,而是哲学术语和概念,是儒家与道家原始文献中出现的哲学范畴和概念。水与人类行为准则是一致性的,在哲学文本中,孔子对水进行沉思遐想,荀子试图把水的各种现象与人的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系统化。体现水与人类行为的原则间相互关联的假设,并不拘囿于儒家,在道家也有明显的体现。如《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外,水在《庄子》《墨子》《韩非子》,以及所有中国早期哲学文献中都很重要。哲学家们都认为,宇宙原则也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基础。他们通过体察水与其他自然现象以求提取自然界的原则,并以此求得支配人类社会的原则。当他们开始把关于宇宙特性的抽象哲学概念系统化的时候,这种自然界与人类原则的统一性就内在于他们的术语中了。意象是内在于概念之中的并与其不可分割,但意象与概念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例如,当论及思想与情绪状态时,在“心”的概念与水的意象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当涉及人性的问题时,“心”与植物形象的关系就颇为密切了。因此,许多概念涉及一个以上的意象时,就依据具体的语境和想要表达的确切意思而定。因为自然现象在抽象哲学原则系统化时充当了模型,与现象相连的意象仍蕴含在哲学陈述的语汇中。而且,意象是内在于语汇与概念中的,所以,本喻就为字词语观念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寓意结构,也就是给语言和思想之间提供了结构。

(二)中国先秦哲学家如何描述“水”

在书的第二章,作者就分析了中国先秦哲学家眼中的“水”:他们是怎样描述“水”的,他们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以及他们赋予了“水”什么样的特征和象征;这些象征和特征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他们通过对“水”的思考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同时,通过这些对“水”的描述,我们能够理解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术语的意义,以及这些术语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作者首先考察了术语“水”自身的意思,它是一个比英文中的“water”更宽泛的范畴,河流、江河、小溪、洪水当然都是水。可见,古代汉语中关于水的范畴化系统,与我们现在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意义边界,同时也说明人们的思想是与思考所用的语言密不可分的。中国早期文字形式的研究者也许能够揭示出一个字词所蕴含的历史与语义学的联系,并且,书写文字的形式继续影响着后人对这个词的思考方式。因此,在理解中国古代文本对“水”的描述之前,作者考察了商代甲骨文中不同的异体字,以及《说文解字》中“水”的意思。作者从《孟子·离娄下》中引述了孔子对水的品性的赞美,接着引了《论语》孔子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说明有源之水长流,人应该更新自我。又说到了水的另一个特性:水循道而流,当水从源泉涌出,它没有任意地四处横流,而是循着一条通道流动。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就是循道而行。《孟子·告子下》中说:“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孟子用水之道来说明,禹是因循着水的自然规律来引导的:“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孟子·离娄下》。大禹的成功和其他智者仁人一样,懂得水是顺着地形往下流而躲避障碍的。对统治者来讲,要顺应人民的好恶与行为方式,这样天下才能太平安康,水之就下,这里也有一个政治类比,统治者要实行有效的统治,这样人民归顺圣君就像水之就下,无论是《孟子·离娄下》的“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还是《老子》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都可以说明,人类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都要遵循共同的原则。水还有很多属性,水柔弱,水不争,但水却能克服前进道路中的任何障碍,它从未被强者打败,老子最欣赏它的“不争”和最具有穿透力的性质,也就是它的无为思想。水无常性,荀子把人民比作水,而统治者就是塑造者。止水为仪,可以作为衡量事物的水平标准,止水清如鉴,水还是很难领悟的。《孟子·尽心上》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在这里,水被比作圣人的智慧。作者还发现了中国画的主题很大一部分是山水画,有山有河,而在风景画里,山水指代的是整个宇宙。因此,“水”也被视为理解宇宙的途径。最后作者饶有兴致地比较了水与火的关系,作者认为,古代的哲学家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的,通过对自然界水火的认识,从而洞察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艾兰在阐述完“水”的特征描述后,紧接着就探讨了与“水”相关的语言和文字中的哲学概念的意义,也就是主要的哲学概念和术语都与“水”和植物生命有着内在的联系。(www.daowen.com)

(三)源于“水”和植物的哲学概念

在著作的第三章,艾兰教授认为,古代的哲学家论水,从水之所作所为抽绎出某些规则、原理,并将其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社会准则。中国早期文献中的许多抽象的哲学概念,都是以形容“水”的术语来描述,与“水”有着同样的特征,其中包括中国思想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哲学概念,如“道”“心”“无为”“气”等。这一章,她主要探讨了这些概念与“水”共用同样的词汇来形容,这绝非偶然,原因在于这些抽象概念根植于水的隐喻。

“水”具有如此多的形态,以至于它潜在的衍生意象多于其他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水”是最具有创造力的隐喻。当古代的哲学家对着“水”苦思冥想时,由水的各种现象传达出来的规律原则,也就适用于整个宇宙。“水”是所有生命的总源泉,植物的生命被视为理解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水”所滋养万物的模型。因此在第四章,艾兰教授主要讨论了另外的一些哲学范畴。例如,“德”“仁”“性”“自然”“才”等,她指出这些概念是根植于植物的生命的隐喻。

在讨论了古代哲学的许多基本概念都根源于“水”与“水”养育的植物的意象以后,艾兰教授接着又探讨了哲学家个人用这些概念发展各自哲学体系的方法。不同的哲学家总是出于自己的目的扩展或改变其意义,但他们的改变会受到这些概念以之为模型的具体意象的固有潜在性的引导。也就是说,任何特定概念的一系列意义及其发展的潜在性都应该符合它的具体原型,因为这个原型是内在于这一概念体系的,它必然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例如,“道”在历史文献之前已经成了一个抽象概念,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得到了不同的扩展和诠释,但它的扩展和诠释方式受到了它以水为模型的抽象概念的内在含义的指引,其他的概念也是如此。因此,艾兰教授在本章讨论的是不同的哲学家或者说不同的哲学文本将哲学概念系统化的方法,也就是哲学家在把哲学概念架构成哲学体系时,要把这些哲学概念彼此联系起来,而联系的方法仍然是这些概念基于水和植物生命的隐喻。例如,《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道”的看法,这些“道”可能是天之“道”,也有可能是圣王之“道”和君子之“道”,或者概括地讲,“道”是有序宇宙所固有的运动与行为之道路或方式的总结,而这样的“道”都是根植于水的隐喻。孟子对西周天命论的发展与他的性善论主张,一般被认为是他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两大贡献。艾兰教授认为,这两个学说构成了一个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体系根植于水及其所养育的植物生命的本喻。在《孟子》中,“天”已经成了一个抽象概念,它根据自然命令自动地授命于人,实行仁政的圣王说“道”行天下,就如同水使植物生长,人心归顺圣王,就像水分充沛、生机盎然的植物。天命是自然的命令,人民由暴君转向仁君,是一种自然的不可抗拒的过程,犹如水之就下。所有的人都有成善的潜质,所有这些都是“天”授之德,但只有养育这种善良种子的人民才能成为杰出的人,就像精心呵护的植物那样生机盎然。任何事物的终结都已经显现在它初期,像植物一样,一旦成熟就走向衰老。庄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自开始就不是位于时间起点的一个事件,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观点来自对植物生命的隐喻。庄子还认为,物质是由非物质凝结而来,并向非物质消散而去。这一命题是以“气”概念展现出来的水,两者都是“道”的体现。

以上是笔者对艾兰这本研究古代哲学的著作的内容分析,并简单地分析其主旨所在。这样做更容易把握她的主要观点,以及她这本著作的系统性,同时也为下文的述评做一个铺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