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克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缺陷与难题,实现雨水集蓄利用?

如何克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缺陷与难题,实现雨水集蓄利用?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现状而言,由于部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适宜性以及雨水灌溉技术本身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缺陷和难题,在旱作雨养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

如何克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缺陷与难题,实现雨水集蓄利用?

(一)实施农村安全饮水之需

1.解决农村分散用户饮用水问题

在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主要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缺乏或开采困难、平均降水量大于250mm的半干旱地区或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的湿润、半湿润地区,重点是西北、华北半干旱缺水山区、西南石灰岩溶地区和土石山区以及海岛和沿海地区。虽然随着农村安全饮水战略的实施,绝大多数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已经淡出了农村生活用水的舞台,但对一些居住分散且地表水、地下水严重缺乏或季节性缺乏地区而言,雨水作为该区域相对稳定、可靠的水资源,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仍将长期是解决这些地区农村生活用水不可替代的重要方式。

2.保障集雨饮用水水量安全

在利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功解决农村分散住户用水问题的基础上,如何保障水量安全成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的主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未来雨水集蓄利用势必力求适应新形势要求,首先从水量方面满足群众对安全供水的需要。因此,从雨水集蓄利用水量保障系统来看,依托一定的工程技术和措施,开发新型集流面材料,进一步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建设一定数量的集流面工程和蓄水设施,保障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水量安全,满足不断发展的生活用水需求,是未来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

3.确保集雨饮用水水质安全

水质安全是在水量安全基础上,人们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又一重要关注点。从雨水集蓄利用水质保障系统来看,目前重点依托包括沉沙池沉淀和过滤在内的水质预处理系统以及包括加药消毒、絮凝沉淀和净水器净化处理等在内的净水工程系统,可有效保障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的水质安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对水质问题的更加关注,未来水质保障将在沉沙池工程结构、净水设备净化处理效率、效果和供水水质过程检测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二)发展旱作农业补充灌溉之需

1.有效改善旱作农业生产条件

对旱作雨养农业而言,水分供给的多少直接决定着生产条件的好坏。旱作农业补充灌溉技术的诞生,实现了雨水集蓄利用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耦合,为改善旱作农业生产条件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利用有限的水量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的唯一目标,也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旱作雨养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效节水灌溉是对除地表漫灌之外所有灌水方式的统称,目前包括滴灌、喷灌、低压管道灌溉、膜上(下)灌等技术在内的一系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集雨节灌工程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就现状而言,由于部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适宜性以及雨水灌溉技术本身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缺陷和难题,在旱作雨养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研究和示范推广适宜各种作物的灌溉技术,有效改善旱作雨养农业生产条件,不仅是雨水集蓄利用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是技术本身不断完善与发展的主观意愿。(www.daowen.com)

2.显著提升旱作农业生产水平

一般情况下,雨水集蓄利用水量相对有限,如何使集蓄的雨水能够更加有效地用于作物需水关键期,继而实现雨水集蓄利用的效益最大化,节水灌溉定额、有限补偿供水效应、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各种微灌技术与设备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是长期以来雨水补充灌溉农业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灌溉水生产率仅为1.2kg/m3,而发达国家都在1.5kg/m3左右,尤其是以色列甚至可达2.0kg/m3以上。因此,深入研究和完善适用于雨水集蓄利用农业补充灌溉的节水灌溉制度、灌溉技术、灌水设备以及农业综合技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并将成为促进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环节。

3.不断提升雨水灌溉技术和设备研发能力

在发展旱作雨养农业补充灌溉方面,目前主要开展有限供水条件下,不同作物最佳灌水时间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合理灌水量以及相应的灌水方法和设备技术研发。随着精准灌溉农业、设施高效农业的发展,现有的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灌溉技术和设备,势必无法满足更大范围新兴农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开展新的灌溉技术和与之相应的设备研发,进一步提高雨水利用效率,为实现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解决生态环境用水之需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植被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发展雨养农业生产的同时,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干旱缺水与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环境发展的重要结合点。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是生态环境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雨养农业生产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实现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确保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以资源经济学观点为指导,以资源经济利用为前提,从水资源自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概念出发,去研判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性,评价生态环境建设的合理性,分析支撑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资源保障程度和技术可行性,提出与社会发展阶段和全社会总体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政策管理、理论评价和协调发展模式,把建设生态农业作为契机与过程,把促进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结果与目标,进一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生态化城市发展之需

针对目前水资源紧张、水污染加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将城市雨水作为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补充水源加以开发利用,势在必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许多城市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水资源,在城市水循环经济系统和流域水环境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减少或破坏,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径流系数提高,导致雨水流失量增加,区域水循环平衡遭到破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然而,城市雨水综合利用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维持区域水平衡、营造河流水环境、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为缓解水资源供求不足引发的供水矛盾,需要从城市规划环节着手,深入系统地研发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充分发挥雨水在保障供水、绿化灌溉与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城市雨水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为有效应对城市雨水资源大量任意流失、雨水径流污染加剧、城市洪灾风险加大、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遵循化害为利与综合利用的原则,从城市小环境出发,以减少洪涝灾害为目的,组织开展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用技术研发,提出成本低廉、效果显著、实用性强、特色突出的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为建设生态化海绵城市提供技术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