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雨水集蓄工程模式-生态植被建设技术趋势

农村雨水集蓄工程模式-生态植被建设技术趋势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雨水集蓄利用生态植被建设是指通过修建梯田、水平沟、鱼鳞坑以及小流域治理谷坊、淤地坝等措施,尽量拦截降水径流,有效增加土壤蓄水,实施生态植被建设,继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系列过程,其关键在于把雨水拦蓄在土壤中并加以利用,核心是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二)水平阶、水平沟集雨利用模式水平阶、水平沟是干旱丘陵沟壑区生态植被建设最常见的工程措施之一,在甘肃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具有广泛的推广利用需求。

农村雨水集蓄工程模式-生态植被建设技术趋势

农村雨水集蓄利用生态植被建设是指通过修建梯田、水平沟、鱼鳞坑以及小流域治理谷坊、淤地坝等措施,尽量拦截降水径流,有效增加土壤蓄水,实施生态植被建设,继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系列过程,其关键在于把雨水拦蓄在土壤中并加以利用,核心是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

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区,沟壑密布,地形变化多端。为了尽可能有效拦截天然降水,增加土壤蓄水,采取了包括修建梯田、条田、水平阶、鱼鳞坑等集水、蓄水工程措施在内的农村雨水集蓄利用生态植被建设模式,在生态植被建设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显著提高了植被成活率和区域生态环境容量

(一)反坡梯田集雨利用模式

甘肃省梯田建设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它能有效提高土壤湿度并保持耕地表层肥沃的土壤不致流失。因此,直到现在,梯田仍然是提高雨养农业生产和小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梯田分为连台梯田和隔坡梯田。连台梯田适用于降水量相对较多而土地资源较少的地区,而隔坡梯田则适用于降水量较小而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反坡梯田集雨利用模式示例见图8-8。

图8-8 反坡梯田集雨利用模式示例

梯田适合于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宽度一般在6~12m之间,长度可达100m左右。典型利用情况表明,建成1年后,水平梯田土壤水分含量即可超过旱坡地。而且,随着耕种年限的增加,蓄水保墒效应不断凸显。水平梯田增加的水分主要集中在0~60cm土层中,平均含水量比坡耕地高出1.9个百分点,含水量增加19.5%,0~30cm土层内梯田土壤水分储存量平均比旱坡地高出5.2m3/亩,相当于增加了7~8mm的大气降水。

(二)水平阶、水平沟集雨利用模式(www.daowen.com)

水平阶、水平沟是干旱丘陵沟壑区生态植被建设最常见的工程措施之一,在甘肃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具有广泛的推广利用需求。水平阶、水平沟集雨利用模式示例见图8-9。

水平阶主要用于在坡度15°~25°的坡地上植树,宽度一般为1~1.5m左右,为有效拦蓄降水,通常采用3°~5°的反坡;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阶面宽度,可减少径流70%以上,减少土壤冲蚀量80%以上,适合于发展经济林,可依据经济林的栽植要求,根据阶面宽度布设林木

水平沟同样适用于坡度15°~25°的坡地,沟间距一般在2.0m左右,通常采用沟底宽度0.3~0.5m,沟口宽度0.6~1.0m的建设模式;其特点是采用的“沟”状利用模式基本上可全部拦蓄地表径流,林木一般栽种在水平沟的坡脚处,为有效利用拦蓄径流提供了便利。

图8-9 水平阶、水平沟集雨利用模式示例

(三)人工集流坑集雨利用模式

人工集流坑是在水平沟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而采取的一种类似于鱼鳞状的局部集水措施,俗称“鱼鳞坑”。鱼鳞坑可广泛适用于各种地形条件,当用于陡坡上时,常在河谷和沟道的岸坡上修建,其形状为半圆形,长0.8~1.5m,宽0.5~0.8m,深0.3~0.5m,沿等高线布置成“品”字形,行距和坑距分别为1.5m和2.0m。当用于缓坡地时,坑的形状类似于倒四棱台,四面坡共同向坑底集水,显著提高了雨水收集效率,增加了局部可利用水量,提高了生态植被成活率。人工集流坑(鱼鳞坑)集雨利用模式示例见图8-10。

图8-10 人工集流坑(鱼鳞坑)集雨利用模式示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