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原理及实践,提高农业增产

农村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原理及实践,提高农业增产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一定区域水肥产量效应的研究,同时预测底墒、降水量,可以根据模型确定目标产量,拟定合理的施肥量,为“以水定产”和“以水定肥”提供依据,也可以在区域内实现“以肥调水”“以水促肥”“肥水协调”,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对大面积农业增产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农村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原理及实践,提高农业增产

作物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但水分和养分对于作物生长的作用却是相互制约的,无论是水分亏缺还是养分亏缺,对作物生长都将产生不利影响。这种水分和养分对作物生长作用相互制约和耦合的现象,称之为水肥耦合效应。研究水肥耦合效应,合理施肥,达到“以肥调水”的目的,能显著促进作物对有限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充分挖掘自然降水的生产潜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作物抵御干灾害的能力。

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水肥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和效果。首先,在水分胁迫较轻时,养分能显著促进作物根系和冠层生长发育,不仅增强了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而且提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降低气孔导度,维持较高的渗透调节功能,改善植株的水分状况,从而促进光合产物的形成,最终表现为产量和WUE的提高。然而,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养分的作用机理和效果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氮素的促进作用随水分胁迫的加剧慢慢减弱,在土壤严重缺水时甚至表现为负作用。说明氮肥并不能完全补偿干旱带来的损失。因此,随干旱胁迫的加重应适当减少氮肥的用量。与氮肥相反,在严重水分亏缺条件下,磷肥能促进作物的生长与抵御干旱胁迫的伤害。氮、磷有很强的时效互补性和功能互补性,合理搭配能显著增产,继而达到高产、稳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

对氮素和水分相互关系研究发现,由于含氮化合物需要相对较大的能量用于合成和维持生命,限制氮素的供应则可能导致含氮化合物在老的组织中转移而供同样需要能量的幼嫩组织利用。在氮素亏缺条件下,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比率下降,导致非光合组织相对增加,因而不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有研究指出,施肥使冬小麦叶水势下降,增加了深层土壤水分上移的动力,使下层暂时处于束缚状态的水分活化,扩大了土壤水库的容量,提高了土壤水利用率,达到了“以肥调水”的目的。(www.daowen.com)

通过对一定区域水肥产量效应的研究,同时预测底墒、降水量,可以根据模型确定目标产量,拟定合理的施肥量,为“以水定产”和“以水定肥”提供依据,也可以在区域内实现“以肥调水”“以水促肥”“肥水协调”,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对大面积农业增产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因为不同地区水量、热量、土壤肥力等条件的不同,其肥水激励机制也存在明显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