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雨水集蓄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农村雨水集蓄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区域雨水集蓄利用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因此,要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简单性和目的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行周密的考虑,避免指标的偏离。

农村雨水集蓄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雨水集蓄利用潜力评价程序

雨水集蓄利用潜力评价不能仅限于某一、两个方面的评价,其与生态、经济、技术和社会方面的许多因子密切相关,不同因子由于其性质和特征的不同,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影响不同,其评价指标和方法亦各有区别,对其评价应从社会适应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及生态环境合理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且要结合区域雨水资源特点,以提高区域雨水集蓄利用潜力为基本出发点,以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评价为主,以其他评价为辅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多目标评价要运用系统论思想和方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区域雨水集蓄利用潜力进行全面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

1.雨水集蓄利用潜力评价目标

雨水集蓄利用潜力评价不仅包括对生态、经济、技术、社会各要素现状的调查与评价,而且还需要评价不同的雨水利用方式所导致生态过程、经济结构、技术和社会组成的动态变化,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其目的是维持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持续发展和稳定性。评价指标可从生态、经济、技术和社会方面来讨论,主要反映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生产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技术合理性和社会适应性。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对区域雨水集蓄利用这样的复杂系统来说,目前还难以用少数几个指标来描述系统的状态和变化,需要采用多个指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描述系统的发展状况。同时区域雨水集蓄利用是特定区域的系统工程,加之该技术必然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结合。因此,评价指标一般由较多的影响因子构成,这些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反映着区域雨水集蓄利用的整体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可依据区域特征和雨水集蓄利用目标进行构造,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时间上反映雨水集蓄利用的程度和趋势,在空间上反映生态系统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在数量上反映雨水集蓄利用的规模,从不同层次上反映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的环境效应。一方面,评价因子的选择是否合理对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评价因子的选择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在众多的指标中筛选出那些最灵敏的、便于度量而且内涵丰富的主导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因此,要针对具体的区域,可以选择主要的指标或增加、修改部分代表性指标。一方面要求反映研究区域的地域特征;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单项指标在体系中的指示作用。为此,区域雨水集蓄利用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建立特定区域的综合评价体系,首先遵守全面性原则,即所建立的指标要能够全面反映区域雨水集蓄利用情况,包括社会、经济、防洪、生态环境及水源开发等各个方面。指标的内容和范围既要包括该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又要包括系统本身的各项特征参数,这些指标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要分析直接的因素,又要考虑间接的因素;既包括局部的影响因素,又要包括整体的影响因素。

(2)简单性。区域雨水集蓄利用是特定区域的一个相对较为简单的系统,因而在评价指标的制定中,要借鉴区域水资源配置指标体系构建经验,避免繁琐性,应充分把握好区域雨水集蓄利用的特点,抓住主要方面,使分析计算及相应工作更加简捷。

(3)科学性。综合评价体系在全面简单的基础上还要突出科学性,这就要求每个层次及指标在制定和计算过程中都必须科学、合理、准确,尽可能完整、准确地反映所评价对象,实现科学性、完整性和简单性的统一。

(4)目的性。该系统指标的建立,重在分析区域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而该评价体系应该围绕合理配置展开,使评价的结果能够清楚反映评价的意图。

(5)客观性。指标必须客观存在,符合区域实际情况,避免选择受人为影响严重的指标。指标必须简明扼要,具有独立内涵,能够充分反映区域雨水资源的本质特征,且不存在重复设置。

(6)独立性。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多个指标来描述,但这些指标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交叉。因此,应在诸多交叉信息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较强的指标参与评价过程,指标之间尽量避免互相重叠,不存在运算或因果关系

(7)动态性。时间尺度上的持续性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且雨水资源在数量、质量、空间上都随着时间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必须选择相应的指标来标度系统的动态,将时间显性或隐性地包含在指标体系之中,使评价模型具有“活性”。(www.daowen.com)

(8)可比性。选取指标必须尽可能如实反映措施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确定环境改善与环境功能增加之间的关系,即剂量反应关系。也就是说措施数量与效应之间存在函数或者易于统计的数学关系。

(9)可操作性。指标必需的资料容易获得,必需的计算方法容易操作,尽量避免计算复杂、采集困难的指标。

(10)层次性。雨水集蓄利用综合评价系统包括社会适应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及生态环境合理性评价子系统,每一子系统又可以用众多的具体指标进行标度,最终合成一个指标来描述系统的可持续利用状态。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应具有层次性,所选用指标要能同时反映单项效果与综合效果、局部效果和整体效果、微观效果和宏观效果等。

3.指标体系建立程序与方法

区域雨水集蓄利用系统虽然结构较为简单、层次不多,但是各子系统之间既有相互作用,又有相互间的输入和输出,某些元素及子系统的改变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由优到劣或由劣到优的重大变化。因此,要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简单性和目的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行周密的考虑,避免指标的偏离。区域雨水集蓄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指标设置。采用系统分析、频度统计法。系统分析即根据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特征,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凡是能够描述该系统各层次状态的所有指标应尽可能一一列出,这样做的目的是全方位地考虑问题,防止重要指标的遗漏。采用频度统计法对目前的研究报告论文进行统计,选用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

(2)初步选择评价指标。从分析各评价因素的逻辑关系入手,对评价方案做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系统分析,从整体最优原则出发,考虑局部服从整体、宏观结合微观、长远结合近期,综合多种因素,确定评价方案的总目标。然后,对目标按其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解,形成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步选出的评价指标应包括各种效果与影响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指标。

(3)确立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满足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筛选工作。筛选工作分为前期“一般性指标”筛选和后期“具体指标”筛选。筛选指标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可能受到该系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指标,选择那些具有时间和空间动态特征的指标。指标筛选方法有: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独立分析法。按照上述方法,由最后选出的独立性指标和主成分指标共同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二)雨水集蓄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区域雨水集蓄利用潜力综合评价指标是用来度量、分析区域雨水集蓄利用程度的重要手段,它既是区域雨水资源利用现状与水平的表达,也是区域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反映。构建的指标体系须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雨水资源属性,并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对雨水资源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表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雨水集蓄利用研究成果作为指标选择的依据,从影响区域雨水资源集蓄利用的社会适应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和生态环境合理性4个方面出发,选择35个评价指标,建立由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3个层次组成的区域雨水集蓄利用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区域雨水集蓄利用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见表2-2。

表2-2 区域雨水集蓄利用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