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杨木雕:从配角到独立艺术品,影响至今

黄杨木雕:从配角到独立艺术品,影响至今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安徽霍山县的西汉木椁墓均有黄杨木梳篦陪葬,可见,黄杨木梳已是当时妇女们喜爱的梳妆用具和发饰,并流传至今。黄杨木雕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原来服务于装饰的配角地位,转变为自成独立的艺术品。特别是以人物题材为主的黄杨木雕,开始成为宫廷贡品、达官富人们喜爱的收藏品和交际场礼品。1915年,他创作自黄杨木雕《捉迷藏》,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二等奖。

(一)黄杨木雕历史

我国的木雕历史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春秋战国东汉末,常见的是出土木人俑和木动物俑,在建筑上,木雕也已被应用。据考古发现,早在西汉时,黄杨木已被用来制作精美梳篦。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安徽霍山县的西汉木椁墓均有黄杨木梳篦陪葬,可见,黄杨木梳已是当时妇女们喜爱的梳妆用具和发饰,并流传至今。

中期从魏晋至唐宋元,由于佛教传入,南北朝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建筑装饰也逐步影响、带动了木雕技艺的进步与提高。唐宋时期,除建筑木雕外,木雕工艺品也大量涌现。这个时期雕刻技法走向多样化,用料除软木类材质,如椴木、银杏木、香樟木、松木等,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外,也采用硬木类材料,如紫檀、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等,其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特别是黄杨木,色彩吉祥,树质坚韧,木纹细腻,打磨后光亮圆润,是雕刻的上等材料,常用来雕刻精巧细致、结构复杂的木画作品。

木画是一种“雕”“画”相结合的手工艺品,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等,色调纯朴,刻工精细,形象逼真。现存于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北仓的木画紫檀双六局和紫檀挟轼等用品,就是以紫檀为地,杂嵌染色象牙、黄杨木、鹿角等,表现人物、鸟兽、花草,其精美程度比螺钿更胜一筹。正仓院收藏的多为唐代传入日本的中国精致文物、圣武天皇及皇后生前常用喜爱之物。“双六”即双陆,是魏晋以来流行的一种古老棋艺,唐宋非常盛行,奈良时代传入日本。正仓院所藏双六局有五具,材质有紫檀、榧、沉香木、黄杨木等,其中以北仓收藏的这款“木画紫檀双六局”最为精致,是《国家珍宝帐》登记品。盘座为黄杨木质,四周用象牙、染绿鹿角、黄杨木、黑檀、紫檀等镶嵌出华丽的彩色缠枝花鸟木画。

唐宋时,坚韧细密的黄杨木还被用来雕刻印刷中的精细文字和插图的雕版。宋代,小件木雕极为流行,常采用紫檀、黄杨木等优质木材来雕刻小摆件,以人物、花鸟、龙凤等形象为主题,虽为小东西,但雕工精细,造型别致,形象生动,有文具、手杖把、尘尾柄、剑鞘等。在雕刻历史的长河里,黄杨木雕历经民间艺人们不断实践和创新,逐渐形成以单独欣赏为主的圆雕工艺品的发展趋势。

至迟到元代,黄杨木圆雕技艺已较成熟,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品脱颖而出,供人们陈列欣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黄杨木雕《铁拐李》,出自元至正二年(1342 年),距今已有670多年,为我国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黄杨木雕人物像。作品采用雕塑手法,刀法舒畅健朗,注重人体比例的精准和肌肉的质感。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面部特征、服饰等极其细腻的刻画,突出了铁拐李那种飘逸的超凡脱俗的暗中仙风道骨。在服装设计上,唐代石雕在风格上的重点是陀螺式的风格。由此可见,元代黄杨木人物像具有平滑细腻的技法,人体比例把握得当,并较好地吸收了唐代的石艺技法。

晚期即从明清民国,为传统木雕,也包括黄杨木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黄杨木雕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小型雕塑到佛珠、印章、家具生活用品等均有,最为昂贵的是镶嵌在红木、紫檀等家具上用于装饰,还有将黄杨木与象牙、鹿角等雕刻成各种浮雕图案。随着时间的延伸,艺人们的技艺不断积累和提升,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运用娴熟,作品构造从粗糙简单发展到精美丰富,题材内容涉及人物、动物、文房用品等,艺人的个性化技艺逐步形成。黄杨木雕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原来服务于装饰的配角地位,转变为自成独立的艺术品。特别是以人物题材为主的黄杨木雕,开始成为宫廷贡品、达官富人们喜爱的收藏品和交际场礼品。社会上也流行起一些富豪、绅士花高价请名艺人雕刻自身人像收藏,人像雕刻品更具有历史纪念价值。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杨木雕多为明清时期的艺术品,大大小小约有一百多件,是目前我国拥有黄杨木雕藏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地方。其典藏的明晚期黄杨木雕《观世音菩萨》,高23.5厘米,人物挽发高髻,双目微合,面容温和,胸垂璎珞,身披长衣,手持经卷,赤足侧身玉立。作品采用圆雕手法,人物肌圆骨润,飘逸的长款衣裙呈现出的柔和流畅,安详的闭目神态散发出的温柔忘我,使整个作品极富美感和清灵。另一款是早期的《东山报捷图笔筒》,筒壁采用高浮雕技法,在不大的体积里展现山壁、垂松、人物等多重内容,布局自然,层次清晰,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表现得寓意深远,真实贴切。

清晚期至民国,是我国黄杨木雕最为成熟和鼎盛的时期,特别是浙江温州朱子常创作的黄杨木圆雕人物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不仅扩大了黄杨木雕的影响力,还提高了黄杨木雕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使之成了人们争先收藏的案头陈设工艺品和礼品。从收藏最丰富的浙江省博物馆和温州市博物馆来看,朱子常最擅长的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其作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题材内容广泛,涉及佛像、历史人物、仕女、小孩、劳动者及肖像等。人物中又以婴戏、佛像等作品最受欢迎,特别是婴戏作品,造型优美,神态活泼,布局合理,线条流畅。1915年,他创作自黄杨木雕《捉迷藏》,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二等奖。捉迷藏,江浙一带俗称“躲猫猫”,一般玩法是,用毛巾或布条将一个人的双眼遮住来找别人,其他数人四处躲藏,谁被找到就算输了,下轮由输者蒙眼找别人,依次不断反复。温州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均收藏此类题材作品一件。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捉迷藏》,作品高30厘米,宽20厘米,座高5.3厘米,孩童高约9厘米。这款捉迷藏,表现的是庭院中八个儿童在玩捉迷藏的游戏。空地上一个孩童蒙眼伸臂,四处寻找小伙伴。前方七个孩子藏于各个角位,有爬在石桌上的、有单脚独立的、有手舞足蹈的、有做马步弯腰的、有搂着小童的,他们都怕被找到,屏息着呼吸,等待着蒙眼小伙伴的下一个动作。作品技艺精湛,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人物安排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布局合理。孩童造型生动活泼,神态各异,让观赏者如身临其境。

民国时,光洁如象牙的黄杨木雕,很快成为人们喜爱的陈设工艺品,特别是朱子常的黄杨木雕需求量日益增加,走向市场,社会上也涌现了一批专营客商和商务机构,在他们的推动下,不仅在国内,而且通过国际贸易,黄杨木雕开始走向南洋、走向世界各地。华侨同胞出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钟爱和交际上的需求,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羡慕和收藏艺术品的意愿以及宗教信徒对神、佛膜拜的需求等,这一切也都为黄杨木雕艺术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黄杨木雕的工艺流程

黄杨木雕的工艺流程一般有构图泥塑、选料取材、敲坯定型、实坯定格、修光精刻、擦砂磨光、修饰刻纹、油漆上光、配座、包装等十多个工序。

1.构图泥塑

即构思草图,塑制泥稿,这是雕刻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创作一件新作品,首先要有新的构思,再通过泥稿的塑制,制作中可加可减,反复推敲,不断修改,使作品达到作者的构思要求,在造型上更加完美。泥稿塑制根据需要可以是精细的、粗糙的,也可是粗细兼备的。

第一步是构思草图,作者将自己脑子里经过深思熟虑的创作题材内容确定,一般创作题材内容要属喜闻乐见的、吉祥的、健康的,要具有民族与地域文化特色,体现社会正能量,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题材。选题是作品成败的关键,选不好题材将劳而无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最好能突出作者自身优势,具有个性化。步骤上,先用铅笔以速写形式画在稿纸上,修改到满意后,以工笔白描形式确定构图画稿。这显现了未来作品的平面效果。

第二步是塑制泥稿,即将平面画稿制成主体塑像。因泥塑是可增、可减的,所以制作过程中,作者可以反复推敲作品各个角度的立体效果,不断进行修改调整,最后确定方案。一旦进入雕刻,就只能减而不能加了。所以这个过程是创作成败的关键,是作者在酝酿推敲中提高未来作品质量最好的时机,也是充分发挥、展现作者创作水平、挖掘内存潜能、争取别人指点的最好机会。

泥塑制作步骤是先将雕塑泥用锤子敲捣均匀,去其砂粒杂质,使雕塑泥硬软适度待用。根据作品设计构图,用铁丝在底座上扎成支架。在扎好的支架上开始用雕塑刀做泥塑稿,先里后外,从粗到细,从块面到肌体圆润,中途可用塑料保鲜膜掩盖以防干燥,直到完工。泥塑工具有:雕塑刀、雕塑锤、雕塑盘、底座板、扎架铁丝、钢丝钳、毛巾、塑料保鲜膜、喷水壶及原料雕塑泥等。

2.选料取材

选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和档次。要选择色泽鲜艳自然、纹理细腻圆润、适合雕刻的优质木料,尽量避免有黑斑、节疤、开裂等毛病的材料。

首先,选料时最重要的是要开锯观看,才能内外兼顾,选取到好材料。黄杨树分树干、树根和树冠三个部位,都可以做不同类型的雕刻材料。树干部分通常最不容易开裂,利用率高,最适合雕刻;树冠包括主枝、侧枝,也适合做体积造型较小的雕刻品;树根部分的纹理很乱,对雕刻造成难度,但根雕艺人可以按树根的自然态势定题,进行局部雕刻加工,和自然形融合为一体。(www.daowen.com)

从黄杨树内部结构分析,髓心是黄杨的中心部分,也是一棵树最老的部位,髓心周边几道年轮属幼龄材,色深易开裂,雕刻取材时要尽可能避开,切除之或使髓心部分从欣赏角度不易看到,一般处理在作品背面。年轮是髓心周围辐射的纹理,每一圈年轮都包含两部分,即早材(春材)和晚材(夏材)。早材形成于树每年生长的盛期,细胞大,细胞壁薄;而晚材生长期放缓,细胞会变小,细胞壁厚,比原色较深。在漫长的生长期间,会出现各种因素带来的节疤、烂斑、虫洞、开裂等,在切断的截面都能一目了然地显示。选料时,有经验的雕刻艺人会按设计泥稿的大小、规格来选择适合的材料,再确定长度,切断,从截面上考虑作品的主要部位、方位,要避开材料有毛病处与髓心。

二是根据题材内容选定材料部位。黄杨树在生长过程中,迎着阳光的那一面生长较快,其年轮就显得粗阔;背着阳光的那一面生长较慢,其年轮就会紧致细密。选定材料与作品表现的主题有直接关系,如美女、名人类材料,年轮木纹要细腻,色要圆润,浅金黄色为好;而武士、动物之类,选择木材年轮纹理可以粗犷些,年轮线明显,色可深沉些。

三是作品主要部位忌讳出现阴阳材料。如人物的脸部选材要求年轮色彩对称,避免选在迎阳光与背阳光的年轮之间,否则将出现阴阳脸,这是最忌讳的。黄杨木雕一般采取竖着雕刻,但根据设计要求,也可以斜切或横切用料。

3.敲坯定型

以塑好的泥稿为依据,在材料上选定方位,最优材料部位用于作品的正面及重点部位,如人物脸部。先用铅笔在选好的木料上勾线定位,再用凿、锤、锯等工具打坯,以形成作品的初步轮廓。敲坯时要掌握好作品的比例和材料的分寸,牢记“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浅及深”16个字。还要注意人物的比例,在计算人物头地比例时,应以人物头面为准。民间艺人流传“立七坐五蹲三四”。

4.实坯定格

即雕刻实坯,在粗坯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逐步细化定型。一般人物类先从头部着手,如对人物的面部先五官定位,随后是四肢结构、动态造型、衣裙装饰、物件道具等,都随着刀凿的起落予以逐步落实。特别是根据人物体型、解剖结构和逐步细化动态,来雕刻衣纹褶皱的波纹,做到虚实变化灵活掌握;根据人物的性格来刻画五官神态;根据情景布局来设定人物相互之间具体形态、动作等。

5.修光精刻

即在实坯的基础上把人物的整个面部、肌肉、衣褶各细部等处反复细刻完整。修光与打坯顺序不一样,要由下至上进行,从衣裙下端沿上细修,使衣纹更具质感,结构清晰,线条明了。在修光中还要注意黄杨木纹的顺逆,应顺纹进刀。一般情况下脸部先完成,再用纱布包裹保护起来,这样做有利于较好地掌握人物整体的尺寸比例。另一种由下而上地雕刻。脸部放到最后雕刻。脸部修光一般留在最后完成,过早地修五官,有被碰损的危险。

6.擦砂磨光

擦砂磨光能使黄杨木的细腻美感更加突出。黄杨木雕的擦砂方法很有讲究,要先粗后细,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用240—320号木工粗砂纸,将雕刻过程中遗留在黄杨木雕身上的刀痕进行磨光处理,先深后浅将每个角落擦到位,使雕刻品身上的刀痕全部清除。第二步再用400—600号木工细砂纸,将第一次磨粗砂时留在作品表面的砂纸纹路全部清除,使作品达到光洁圆滑。特别是擦磨脸部五官和手的部位时,手法要轻柔,以防太重造成作品轮廓或细部损伤,影响作品的细腻。擦砂磨光工具有:毛巾,垫在作品下面防止磨光过程中作品损坏;手套,操作者戴在手上,以防手上汗水弄脏作品;砂纸竹签,用竹子削成一头尖、一头扁的夹子,夹着砂纸,扁的一头擦砂平面,尖的一头擦砂细部,角落处如人物脸部、五官等,以小刀将砂纸裁剪成5厘米×6厘米小张待用。

7.细修刻纹

即对作品的有关部位做精修细刻。主要是眼睛、眼神、眉毛、五官、头发、指甲、纹饰、图案等,一些极细浅的图案花纹,要用针凿来细刻。在一般情况下,人物的头发和纹饰是由细线条组成的。三角凿和方形小针凿是刻画花纹最有效的工具,操作时要做到“凿冲手稳”,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8.打蜡上光

打蜡上光这道工序同擦砂磨光一样,能增强整个作品的光洁度。主要选择蝾光蜡、香蕉水、清漆等原材料,用小毛刷蘸取涂刷在作品上。如要求亚光的一般刷一遍,用料单薄些;亮光的用料则要浓些,并且多刷几遍,待干后再刷第二遍或第三遍,使其光泽鲜亮。上光是木雕的最后一道工序,能使作品保持黄杨木的天然本色,光洁秀丽,还增加了作品的保护层。

9.装配底座

为作品配合立脚的底座,也称配脚盆。要根据作品的题材内容,大小高低、简洁繁杂的情况来设计。不同组合的作品应配置不同形式的底座,如复杂的作品,底座要相对简单。掌握好作品与底座大小的尺寸比例,也要考虑底座颜色和作品颜色的协调,一般情况下底座色深暗,在视觉上会更显稳重。配装底座要注意作品和底座的完整和协调。

10.包装

最后,还要进行包装。黄杨木雕作品包装一般用材可以用原木或硬纸板,外包纺织布料。从其功能考虑,包装盒要确保作品运输、装卸的安全,使作品不被破损,让收藏者放心。所以盒内要大小合适,用材柔软符合作品形体,安放后合适紧凑。包装盒外材料色调均需讲究精美、大方,包装盒外部最好有醒目的题字,即有作品名称、材质、作者、制作时间的标签。合适的包装可大大提升作品的身价。包装后的黄杨木雕作品才算是一件完整的雕刻精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