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粤绣:广州与潮州的刺绣流派

粤绣:广州与潮州的刺绣流派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粤绣亦称“广绣”,它包括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刺绣流派。她还能将一股丝分为三股后染成五色,绣出仙岛、宫殿、楼台亭阁和神仙、玉女、童子等,被皇帝誉为神姑。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至清代粤绣得到了更大发展,在乾隆年间,广州和潮州等地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荔枝和孔雀则是粤绣的传统题材。

粤绣:广州与潮州的刺绣流派

粤绣亦称“广绣”,它包括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刺绣流派。

粤绣历史悠久,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故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是这样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五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这段话的大意是,在唐代永贞元年(805年)从广东南海给朝廷进贡来一位年仅14岁的女孩子,她的绣工精巧无比,能在只有一尺的绢上绣出七卷的佛经《法华经》来,字体大小不超过小米粒,字的点划分明、细如头发丝。她还能将一股丝分为三股后染成五色,绣出仙岛、宫殿、楼台亭阁和神仙、玉女、童子等,被皇帝誉为神姑。

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和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明代时,粤绣就用孔雀羽毛编线为绣,使绣品金翠夺目;又用马尾毛缠绒做勒线,使粤绣的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现。至清代粤绣得到了更大发展,在乾隆年间,广州和潮州等地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www.daowen.com)

粤绣品类繁多,欣赏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实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和绣服等。尤其粤绣采用的金银线盘金刺绣,绣线平整光亮,绣面光洁绚丽、璀璨夺目,多用于戏装、婚礼服等。

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还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愿望的图案融入绣品中。图案一般多作写生花鸟,富于装饰味,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荔枝和孔雀则是粤绣的传统题材。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线,常用红绿相间,色彩富丽夺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