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绣-中国江苏的刺绣艺术

苏绣-中国江苏的刺绣艺术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苏绣的发源地苏绣,指的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一带的刺绣。江苏何时出现刺绣,目前无清晰答案。明清江南,特别是苏州,出现“家家养蚕、户户刺绣”之盛况,苏绣成为女性的家庭副业,商品绣极为发达,被誉为“绣市”,并应市场需求走向海内外。在这时期,蚕王马头娘随着欣欣向荣的苏绣盛况,成为民间一大信仰。同期,宁波、扬州刺绣也空前发达,出现专业性生产区域,留下数量众多的刺绣艺术精品。

苏绣-中国江苏的刺绣艺术

(一)苏绣的发源地

苏绣,指的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一带的刺绣。聪明的古人在造字时,早早为后人透露出刺绣与江苏息息相关的信息。“绣”者,以“丝”“禾”结构成字,表示与蚕桑、稻谷密不可分;繁体“蘇”字,则有鱼米之乡含义。它很易使人联想到这方物阜民丰、风物清嘉的水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孕育和发展刺绣的条件:那律动季节所繁育的花卉果实、虫鱼禽鸟,可为苏绣提供无尽的创作题材;而灵动的水面,氤氲的水汽以及气象、物候、色相的灵敏变幻,则涵养着江南女子精巧、细腻、温婉、柔美的内在品格,深深影响着苏绣工艺,赋予她婀娜多姿的风骨神韵;精湛的苏绣作品,可让我们感受到江南人的智慧与灵巧,她们创造的文化是如此绵柔、精致、隽永!

(二)苏绣的发展历程

1.孕育生发

苏绣发源于江南地区,她和蚕桑、丝织有密切关系。从考古资料来看,江南丝绸文化起源并不晚于黄河流域,吴越民族从新石器时代便开始饲养家蚕。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纺织工具中,盅形象牙雕器上刻有编织纹和蚕纹图像;江苏吴江梅埝出土的新器时代的陶罐,底部也绘有一对蚕纹;苏浙交界的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曾出土家蚕丝带和绢片。众多事实表明,江南地区的养蚕和丝织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悄然萌芽。

江苏何时出现刺绣,目前无清晰答案。但从出土的刺绣实物,可知汉代宫廷贵族用绣之情景。1982年,高邮天山广陵王刘胥夫人墓出土的刺绣残片,颇似马王堆出土的“长寿绣”,线条如行云流水,中间鸟头采用单一的辫绣针法;1993年,东海尹湾汉墓群出土绣衾残片,经拼复后呈一幅大型汉绣,棕色绢地,穗形流云自下而上布满整幅绣品,上绣遨游神天的瑞兽,采药炼丹的羽人,奔腾跳跃的梅花鹿,变形的凤鸟和孔雀,顶上绣一只脚踏彩云的金龟。该绣衾以单一的辫绣针法制成,排针紧密均匀,技巧娴熟。

春秋末期,晋国使节出使吴国,“吴人饰舟以送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东汉刘向在《说苑》中的相关记载,至少说明2500多年前江南刺绣,发展水平比人们想象的要好。

六朝时,南朝梁武帝提倡佛教和刺绣,宫廷中有罗绮、刺绣匠师等500多人。其他还有关于齐、梁刺绣锦裙和法被的记载。可见,当时的刺绣范围不断扩大,在江南得到广泛发展。

唐代,江南刺绣工艺长足进步。“天下取样人间织……染作江南春水色”,赞美的即是吴郡绚丽多彩的丝织物。另外,随着佛教的兴盛,绣经、绣像成为刺绣的重要内容,刺绣题材日益丰富,技艺不断提高。

2.成熟繁盛期

宋代,苏绣走向成熟。受院体画风浸染,“绣画”“绣书法”开始流行。特别是朝廷偏安江南后,文化发展催生纯欣赏性刺绣出现。画家供稿、艺人刺绣、画绣结合成为时尚。为使仿画绣品惟妙惟肖,需调动运用各种技艺,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平绣针法和设色处理技巧日益成熟和出新。当时,就连苏州城内街巷的命名也多与苏绣有关,如“绣花弄”“绣锦坊”“滚绣坊”“绣线巷”,巷内居住着从事刺绣工艺的画师和绣娘。

这一时期,刺绣开始分两大流脉:由绣制佛像转化为模仿名人书画的画绣;以服饰为主体的日用刺绣。二者并驾齐驱,相互影响,沿袭不辍。画绣精细生动,日用刺绣亦具较高水准,新针法相继问世,表现力大大增强,这主要体现在佛教刺绣用品上。如出土于虎丘云岩寺的建隆二年(961年)的丝织物——经帙,针法齐密匀顺,虽时隔千年,花卉图案仍清晰鲜艳,古朴大方。瑞光塔出土的北宋刺绣经袱,居然已三线晕色,精美异常。金坛茅麓周瑀庙出土的绛罗贴绣牡丹纹褡裢,先以贴绣工艺制作,然后用辫子股针绣制花叶的轮廓线和花茎。这些珍贵实物,其辉丽虽为岁月掩隐,却佐证着江苏刺绣的传统,精妙富丽,充满创造力,成为日后刺绣发展之基础。

元代,元人在全国广设绣局和罗局,刺绣的审美和功用日趋艺术化。因元世主推崇藏传佛教,从而使佛教绣品充盈着动人心魄的佛家精神。南京博物院现藏《刺绣观音像》,出自大画家赵子昂之妻管仲姬之手。绣品丝绣、发绣相结合,静穆生动,工整雄健,从中可大致推断,当时江南刺绣水平明显具有宋绣特点。明清江南,特别是苏州,出现“家家养蚕、户户刺绣”之盛况,苏绣成为女性的家庭副业,商品绣极为发达,被誉为“绣市”,并应市场需求走向海内外。富有新意的洒线、蹙金、缉线、发绣、绒线绣等绣种接踵出现,独特的“精、细、雅、洁”地域风格已然形成。苏绣作为“苏式”文化样式之一,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还受到西方人士雅爱,外国的求购者,数千金一小幅乃为常事。(www.daowen.com)

与此同时,明代复建苏州织造局,也令苏绣艺术更趋成熟。明朝中叶,无锡尤仲骥妻余氏早年守寡,为育孤儿,依靠刺绣养家,创制堆纱绣针法。其作品巧夺天工,乡人纷纷仿效,余氏成为最早被地方志记载的无锡刺绣艺人。

嘉靖年间,毗邻苏州的上海,有露香园“顾绣”崛起,名震海内。以进士顾名世的孙媳韩希孟为代表,绣艺之精雅,登峰造极,名冠江南。顾绣深得宋代画绣真传,以追摹古画为尚,画理与刺绣浑然一体。其生动精妙的艺术品格,符合文人和市民审美趣味,代表着一种社会时尚,身价大增,成为品牌。当时,士人都以拥有一件“露香园”绣品而自豪。

顾绣的艺术化,影响遍及江南。以致当时的绣庄多冠以“顾绣”之名,至20世纪50年代,苏州仍有不少绣庄挂“顾绣”之招牌。然而,要说明的是,顾绣与苏绣毕竟不同,两者在风格上存有明显区别。何况清嘉庆后,顾绣渐趋衰落,不能与至今仍蓬勃发展的苏绣同日而语。

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年间江南艺坛出现盛事:发源于昆山的昆腔经魏良辅改革创新,形成“水磨调”昆曲,流传甚广,跃居各腔之首。窄衫、绣绔、金蟒、白衣等戏衣需求急增,极大地推动了刺绣业的拓展。

在这时期,蚕王马头娘随着欣欣向荣的苏绣盛况,成为民间一大信仰。同期,宁波扬州刺绣也空前发达,出现专业性生产区域,留下数量众多的刺绣艺术精品。

3.鼎盛辉煌期

清末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江南闺阁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刺绣艺术家。苏州沈寿,无锡李佩黼、华璂,常州杨守玉等“针神”,都是才气横溢的闺阁女,她们容易接受现代意识,自觉追求、自我实现,不仅潜心研究绣艺,倡导“以新意运旧法”,频频赢得国际声誉,引领刺绣发展,而且热情致力于刺绣工艺教育,精心传授绣艺,在手工艺术教育领域中展露才智,有的还呕心沥血,著书立说,在中国刺绣艺术画卷上用心描绘出辉煌篇章。

1910年,清政府举办“南洋劝业会”,沈寿的肖像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一举夺魁,李佩黼、华璂的作品荣获金牌奖,常州、无锡等获奖作品多达几十件。宣统元年,李佩黼等人的作品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意大利都灵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苏绣传统技艺因现代转型而名扬四海,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期。民国,宫货绣中止,然而,海外市场的开辟促使绣品外销量猛增,从业者增多,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前期,苏绣再度兴盛。抗战期间,战争炮火使苏绣急剧衰落,市场萎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格外注重保护和推展手工艺,苏绣得到空前发展。在合作化高潮中,组织起来的绣女有条件专事苏绣研究和技艺探索,全力挽救、继承和发扬刺绣传统。从艺者在刺绣题材和技法上的频频出新,标志着苏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期。手工刺绣方面,技艺日益精进完善,双面绣、乱针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相继问世,精品迭出;濒临灭绝的发绣重获新生;在“点彩”“纳锦”等古老针法基础上生成的彩锦绣,由传统的附属装饰努力向独立的刺绣装饰新样式发展,实现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的新突破;面对量大的日用品刺绣则主要依靠广大农村妇女,形成“家家绣绷、人人习绣”的繁荣局面。此外,机绣品也因工效快、人工省、价廉物美而全面发展,在不到30年的时间,成为苏绣发展史上的艺术巅峰。

4.蜕变转型期

改革开放后,刺绣产业遭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伴随时代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传统苏绣面临蜕变和再生之考验,出现新的态势,城乡绣娘角色有所变化。刺绣技艺高超、有名望的刺绣名手纷纷创办起个人工作室,她们的绣品质量高,多为高档礼品或藏品,部分销往海外。有的绣娘做起了刺绣商,经营绣品店。其中,令人瞩目的是以苏州镇湖为代表的生机勃勃的刺绣产业群的崛起。21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镇湖绣女抓住历史机遇,自产自销刺绣旅游品,由于经济利益可观,这种活动不断扩大,刺绣由副业逐渐转为主业。21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绣娘群体经积累发展后出现裂变。一部分绣娘开始追求更高的刺绣表现技艺,她们拜名师、请专家、学绘画、求深造,出国考察,开拓视野,在拓展生存空间和生活半径的过程中,用心体悟学来的知识与技能,努力将它们化为一种主观诉求,即摆脱匠气,实现技艺水准的真正提升,向刺绣艺术家目标迈进;同时,注重自身形象与品牌的打造。这批拥有新理念的农村绣娘逐渐脱颖而出,对于农村刺绣整体水平的提高,乃至苏绣的推陈出新具有划时代意义。

进入当下,苏绣艺术面临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的重大历史命题。来自生活的新美学、新品味要求从业者听取时代召唤,跳出框框,拓展理念,汇集各种创意,开发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品和实用品,使苏绣艺术在获得现代演化的基础上,迈上新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