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惠山泥人创作工艺流程解析

惠山泥人创作工艺流程解析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在清代时已有专门从事泥人制作的手工艺人,且技艺高超。惠山泥人的制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塑型,二是彩绘。取自于惠山脚下的生泥并不能直接用于泥塑,而是需要加工成熟泥。所谓“耍货”的泥塑制作方法,是用湿软的黑泥根据人物的姿态进行捏制。一般“耍货”类的泥人,头部的发髻和头部饰品通常不在这个过程中绘制,待泥人模印完成之后再捏塑连接于头部之上。

惠山泥人创作工艺流程解析

据《清稗类钞》卷四十五“工艺录·泥人条”记载:“高宗南渡驾至无锡惠山,山下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繁万端,至此命作泥孩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时,大称赏,赐锦甚丰。其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在清代时已有专门从事泥人制作的手工艺人,且技艺高超。

关于惠山泥人的制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莲有这样的描述:“惠山泥人的制作口诀是,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固然是分段组合的,但是你一定要一口气到底。做手捏泥人的速度快的一般15分钟能捏一个人,速度慢一点两个小时,或两三天,但是你必须要一口气呵成。重上不重下,脸部很重要,上面可以简略掉,重前不重后,前面要重点表现,后面便可以省略掉。”

惠山泥人的制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塑型,二是彩绘。在具体的制作之前,先要对原生泥进行加工。取自于惠山脚下的生泥并不能直接用于泥塑,而是需要加工成熟泥。首先要将从田里取得的黑泥晒干,晒干后将黑泥碾成碎末状,去除杂质后将这些泥土浸泡在缸内,数日之后取出,使泥土散去多余的水分。然后要在泥土中加入适量的棉线或者皮棉纸,并用棍棒反复捶打,最终形成熟泥。材料完备之后,就是具体的制作了。

(一)塑型

耍货和手捏戏文是有差别的。耍货首先是用湿软的黑泥按照人物姿态进行捏塑,捏塑完成之后进行翻模,待泥人模印完之后再捏塑连接细微部件。而手捏戏文的制作则是以手捏塑造局部,局部捏塑完成之后再进行整体粘接。两者的制作有着很大的差异,故分开陈述。

1.耍货的塑型

耍货的泥塑造型及模型翻制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捏塑泥形。所谓“耍货”的泥塑制作方法,是用湿软的黑泥根据人物的姿态进行捏制。一般会将头、面部做得比较大(以表现“玩具”的趣味性),五官略微凸起,身体体积和四肢塑成高浮雕样式。整体造型不仅要突出人物的势态,还要适于模印生产,最主要的还是要便于进行彩绘。造型捏塑完成后,再用木质刀具将其表面塑压平滑,即可进行翻制模型。一般“耍货”类的泥人,头部的发髻和头部饰品通常不在这个过程中绘制,待泥人模印完成之后再捏塑连接于头部之上。

第二,石膏模制作,又称“阴模”。以“阿福”为例,第一步,根据制模原理,先在“阿福”(阳模)泥塑表面涂刷一层隔离剂(清漆加香蕉水),待晾干后画出分模线(用毛笔从“阿福”身体左侧与底边1/2处的结合点为起点,顺着左侧起点往上——左侧身体高凸点——头顶中心点往右——右侧身体高凸点——右侧身体与底边1/2处的结合点(终点)画一U 型圈)。“阿福”底部不画分模线,留作后期制作时再行处理。第二步,先将“阿福”仰面朝上摆放于台面,用软泥块将背底面填实垫稳,使之保持水平状,并且不得倾斜松动。再用3公分左右的长泥条紧贴分模线顺势慢慢围捏,形成U 型泥状分隔圈,再用刀具沿着分模线将泥圈与“阿福”之间的细小缝隙填塑紧实平整,不能有任何空隙。这时的“阿福”被“分隔”成正面和背面。第三步,准备一块面积略大于“阿福”底部的方形玻璃平板,将玻璃平板直立于台面并紧紧贴靠在“阿福”的底部,随即用泥块抵住玻璃板的另一面加以稳固。第四步,搓一条直径为4公分、长度为40公分的泥条先置于台面上,用方木棒槌反复拍打成厚约1公分的片状泥条片,再用长尺和刀具按所需尺寸将长条泥片的四条边平行裁切。第五步,双手拿起裁切好的泥片侧立起移至“阿福”处,将泥片的一端从“阿福”底部的玻璃处开始,与U 型分模线泥条的一端对接黏合,并高于泥条分模线3—5公分,再顺着分模线将泥片与泥条紧密黏合,直至“阿福”底部的另一端玻璃处,形成U 型围挡的泥塑模,犹如一道封闭式的泥墙。只是所有黏接处必须严密无缝,粘贴牢固,以防灌注时渗漏。

然后,取一只搪瓷碗,放入适量的清水,将熟石膏粉均匀地撒入碗内与水面齐平,2—3分钟后把碗内多余的水倒掉,用木棍搅匀石膏浆,而后立即从“阿福”正面的高点开始均匀倒入泥塑模内,等石膏凝固后就自然形成模具,其平均厚度为3—4公分,30分钟后取出,至此阿福正面模块即算完成。然后,将围挡的泥片、泥条和玻璃平板拿掉,把“阿福”连带模型整体翻转过来,使模型朝下、“阿福”背面朝上平放在台面上,用平口刀具将模块的边口修理平整,同时在模块的接合面上开出若干个倒三角的凹形槽口(阴阳隼口,便于上下两片模块的咬合),之后用小刷子蘸肥皂液,沿模块的接口面来回刷数遍,这起到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分离作用。同样将玻璃平板固定在“阿福”底部,再用泥片沿模型外沿口周围挡成圈状,以便第二块模的翻制。待正面和背面石膏模完成后,可将两块模打开,取出“阿福”泥塑像,再把模块晒干或烘干即可用来翻制泥型阳模(阿福)。至此“阿福”的阴模翻制完成。

第三,模印成型,共分为六个步骤。一是取“阿福”正面石膏阴模平放于台面上;二是取潮湿塑泥打成片状(泥片厚度自定);三是将泥片双手拿起,轻轻放入石膏阴模内,并依形均匀按压成型,再用钢条刀沿石膏口削去多余的泥片;四是用以上方法在背面阴模上压印泥形,完成后切去多余泥片,这样正面和背面的泥胎模印都已成型,就可进入下一步合模的制作流程了;五是合模,将正、背两面的模块对合在一起,并且用细绳把两个模块捆扎紧实,之后从“阿福”模型底部的模口来对泥胎内部拼缝进行修补,补缝时,先准备好细泥条,然后用画笔蘸少许清水,沿泥胎内部拼缝处涂刷一遍,接着将泥条沿拼缝慢慢贴补,并用木制小刀具压实,使拼缝完全被填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泥胎造型。接着根据模型底部的内胎形状打一块泥片,依形切割好之后对内胎进行捏塑封底,在底部泥片封口时,应捏塑出泥胎壁的厚度,且中间部分凹陷下去3—5毫米为妥,完成模型底部泥胎的修补之后,再用圆口刀具在底部中心扎一个小圆孔洞,便于泥胎内外同步收干成型;六是开模型取出泥胎时,先松开扎模绳,之后取出背面模块,同时把模型翻一个面,正面朝上,左手托住泥胎背面,右手抓住正面石膏模块轻轻抖动,泥胎即会脱模成型。

第四,泥胎塑造成型。一类是“阿福”泥胎造型出模后,泥质软硬适当,既不变形,又可以进行造型辅件的粘接和捏塑。例如,“阿福”的发髻、耳朵是二次粘接捏塑的,方法是先捏塑发髻,再用画笔在泥胎粘接处涂抹泥浆,紧接着用刀具将发髻的粘接面与泥胎压塑,使之成为一体并增强牢固性。另一类是加装饰物品,也必须在泥胎未干硬前完成。例如,泥塑像的头部装饰物品可利用细铜丝、铁丝、竹签等插入泥胎,同时将装饰物也插接上去,待装饰品捏塑完毕后,将泥胎像摆放在阴凉处自然阴干,切不可暴晒和烘烤,以防干裂。此外对于泥胎外部接缝处可用软泥沿缝口压塑,增强正、背两面泥胎的咬合连接,也可以用丝绵纸加泥浆贴补的方法,以防泥胎产生收缩裂缝。

2.手捏戏文的塑型

惠山泥人中堪称“中国一绝”的手捏戏文的制作全凭艺人用手捏塑,分别采用先局部捏塑再整体粘接的方法塑造戏文故事人物。即先将人物头部、身体(身段)、四肢等部分单独捏塑出来,再根据设想好的人物动态整体装接捏塑成型,之后进行头饰及服饰的贴塑。完成单个人物的捏塑后,还需按戏文样式把相关人物组合在一起,插接在底板上,等泥塑阴干后即可彩绘。

手捏戏文的制作有十八种技法,即搓、揉、挑、捏、印、拍、剪、包、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手捏戏文的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第一,人物头部的捏塑。泥塑艺人在进行人物头部捏塑时,重点是脸型和面部五官的表现,后脑壳只需捏塑出基本的形态即可。一般对面部五官的体积处理比较平缓,形体转折圆浑少棱角,这样易于设色彩绘。头部泥形完成后,翻制成单块石膏模,单块模具可以快速地压印头部泥膜和取模,提高产量。

第二,人物身体的捏塑。手捏戏文泥人的身体捏塑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戏文中穿长袍衫者(男性)和穿裙袍者(女性),动态为站立姿态的人物,其身体躯干与下肢部分按人物动态比例塑成“方柱”状或“棒”状(六个半头),行话称之为“捏段”。另一种是穿长衫短裙式或短衫短裙(围裙)的人物,其动态较大,双腿叉开,一般只先捏塑出躯干形态,上肢和下肢部分后装接于“身段”之上。

第三,人物四肢的捏塑。捏塑人物肢体应按动态比例结构进行。先将塑泥在桌面上搓成圆条状,之后捏塑出大、小臂膀及手部大型。捏塑腿部的方法与前者一样,只是脚的部位加上鞋或靴塑出大型即可。

第四,人物头饰、服饰的捏塑。第一步,戏文人物整体的拼接先从头部开始,待头部粘接好之后,再进行头饰及服饰的捏塑。从传统的戏文泥人中,我们可以看到男角头部装饰多为帽冠和胡须等。帽和冠用泥捏塑于头部,而胡须则是在面部彩绘完成之后,用彩色丝绵蘸胶水粘贴于嘴唇上和两侧面颊之上。女旦角的头饰常为发髻、凤冠、花饰等,制作手法有贴塑法、叠塑法、捏塑法、压塑法等。无论使用何种手法表现人物头饰,都要求捏塑牢固,避免出现泥人晾干后头饰物件开裂和脱落的现象。第二步,戏文人物服饰,一般是从里向外捏塑,先塑长袍,再做袖袍。以清末无锡著名的捏塑艺人周阿金的代表作品《凤仪亭》为例,其中女角领口部位有里外两层衣服,先贴塑内领之后,再将事先打制好的泥片按戏装款式裹塑在“身段”上,同时捏塑出外领式样并裁切裙摆的长短。袖袍的做法也是采用泥片依形“裹塑”的方法制作,即在事先已捏塑完成的手臂造型上用薄泥片“裹塑”出袖袍,同时“镶接”在“身段”肩部,再用木质工具在其服饰上压塑衣纹,衣纹的处理既要概括又要有变化,切不可过于呆板。(www.daowen.com)

正如惠山泥人艺诀中所言:做衣纹要“不鱼刺”。讲的就是塑造处理衣纹的方法。做完戏剧泥人后,同样再装接合适的道具和小的头饰物件。

第五,整体调整。泥人在捏塑定型的过程中,泥胎质地要始终保持湿软状态,这样在人物组合摆放时,好对其动态做适当微调,进而增强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此外须用牛角质刀具或木质刀具将泥人表面修压平整以便于彩绘。泥人整体调整后,插放在泥板上,置放阴凉处让其自然晾干。

(二)彩绘

彩绘所用的颜料主要为水性粉质材料,可分为传统彩绘颜料和现代彩绘颜料。传统颜料是由自然植物和矿物原料加工而成,色彩有红、黄、青、蓝、绿等颜色。为了增强颜料的附着力和耐久性,在彩绘时需要用鸡蛋清作为调和剂,这样也可使色彩更为艳丽、饱和,比较适合用于耍货类泥人彩绘之用。现代颜料是以传统颜料为基础,不断开发更新的水性粉末状材料,即现代绘画采用了水彩、水粉颜料,其特点是多种多样,表现力强,易于使用,更适合手捏戏文之类的泥人彩绘。无论什么样的彩绘颜料,耍货和手捏戏文的彩绘流程没有区别,上底色、设色、彩绘纹饰图案、开相、装饰点缀五个步骤。

1.上底色

上底色又称“打底”,是在泥人彩绘前用排笔在其表面涂刷多遍白粉色作为底色。上底色的颜料是用立得粉(白色)掺水调和成糊状,再添加适量的胶水,搅拌均匀即可当作白颜料使用。之后的广告色颜料,质地细腻、品种繁多、使用方便,逐渐取代早期的自制颜料。

底色需要分多遍均匀涂刷,且每一遍上色都要薄,不能厚,如果底色过厚,时间久了会产生裂纹而影响彩绘效果。此外,如果露底(指表面厚薄不均,能隐约见到泥胎色)也不符合彩绘要求,故彩绘艺人对上底色的要求是不露底。

2.设色

彩绘艺人通常称之为“配色”,是指色彩之间的搭配关系和色调的统一性。耍货背面通常不上色,或留泥胎底色。而手捏戏文的设色一般是延用戏剧中故事人物服饰的色彩。上色是由浅到深的过程,用笔自上而下均匀涂刷,这样便于深色块与浅色块之间衔之处的完美过渡。此外,上深色是要预留出纹饰底色(白色),方便下一步纹样装饰,切不可先上好深色之后,再用白颜色勾填图案纹样底色,从而影响纹饰的表现效果。

3.彩绘纹饰图案

根据泥人彩绘艺诀中“远看颜色,近看花”的方法进行纹样装饰,分出主次,依形纹饰,疏密恰当,用笔轻松飘逸。早期的无锡惠山泥人中耍货类泥人的彩绘纹样装饰较为随意粗放,是一种“依形勾画”样式。而手捏戏文类的泥人,其纹样装饰受戏剧服饰图案的影响,样式较多。诸如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角偶纹样等,但又不拘泥于某种样式,在彩绘过程中根据装饰需要灵活运用,形成具有江南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

一般先主后次,如牡丹图案的表现,即先画花,再加叶,等颜料干后,再用钩线笔勾勒出花茎和脉,表现手法多种多样,线条轻松飘逸,装饰性强。民间彩塑的纹样表现,注意连贯,不要重复勾描和修改,所以看起来生动流畅。对于使用金色和黑色更谨慎,如果你想使用,一定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会因使用不当,破坏整体的彩绘效果。

4.开相

早期的民间彩塑生产模式是家庭作坊模式,艺术家既会捏塑泥人又会彩绘,这是那个时期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逐渐形成了“塑”和“绘”的分工。彩绘在“开相”时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般由彩绘大师来完成。面对“开放阶段”,要求结合任务的相貌特征和面部表情来进行勾画表现,首先画出脸颊的肉,待干后,用特制狼毫毛笔勾勒眉毛和眼睛的形状,然后再画眼睛和红色的上下嘴唇轮廓。艺术家对“开相”的要求是胸有成竹,依形下笔,勾画肯定,不得涂改。

5.装饰点缀

泥人彩绘完成后,为达到最完美的装饰效果,艺人往往要用一些真材料进行点缀装饰。如“阿福”发髻上的花朵,是用染色纸经折叠剪切成大花造型,后用胶水粘贴于发髻上;又如“小板戏”戏剧泥人下巴上的胡须,是用染色丝绵替代的。总体上来讲,无锡泥人在装饰过程中会使用一些真材料,以体现泥人彩绘的朴实风格。

以上所述就是无锡传统泥塑和彩绘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