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中国近代美术文化的探寻与思考

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中国近代美术文化的探寻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著名的天主教堂,其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堂”,堂侧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1848年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选择在上海徐家汇兴建天主教堂。徐家汇有了天主教堂后,教徒日益增多,仅能容纳200余人的旧教堂已不敷使用。上海天主教的文化出版、科学教育等事业在此创立和发展,徐家汇成为上海天主教中心。1989年9月25日,徐家汇天主堂由上海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建筑物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著名的天主教堂,其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堂”,堂侧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徐家汇教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坐落于蒲西路158 号,规模巨大,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曾经被誉为“上海第一建筑”。

17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上海地区活动,“敬一堂”是上海第一座正式的天主堂,后俗称“老天主堂”,是中国庙宇式建筑,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雍正皇帝下令禁止传教后,“敬一堂”改为关帝庙。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重来上海,教徒迅速增多。1848年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选择在上海徐家汇兴建天主教堂。

徐家汇原是蒲汇塘、肇家浜和法华泾三水汇合处,是个人烟稀少的小村庄。明代杰出的爱国科学徐光启曾在这里建农庄,从事农业实验。他撰写的学术著作涉及天文数学军事等诸多领域。徐光启信奉天主教,1604 年到京城考中进士,后来任礼部尚书,明末官至宰相。徐光启做京官后将父亲和夫人接去,其父亲和夫人去世后,徐光启将他们归葬于徐家汇墓地,徐光启逝世后也葬于此。徐光启的后裔有十余家居住在徐家汇,其中四家信教,周围还有十余人信教。得天独厚的徐家汇被南格禄发现后,决定将徐家汇作为耶稣会的基地。

1847年3月,在徐家汇墓地北侧动工兴建耶稣会会院,1851年3月,又在肇家浜的西岸建造中国第一座天主教堂,因奉耶稣会创始人“依纳爵”为主保,故称“圣依纳爵堂”。徐家汇有了天主教堂后,教徒日益增多,仅能容纳200余人的旧教堂已不敷使用。耶稣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徐家汇不仅有教堂,而且还有修道院、博物院、藏书楼、天文台、圣母院、育婴堂等,成为徐家汇天主堂教区、江南传教区的中心。1896年耶稣会决定建造一座新的大教堂,得到了徐光启后裔和另一陆姓教徒的支持,两家都捐献了自己的一部分土地用于建造新教堂。因当时在建天文台、扩建会院等,财力不足,建造新堂的工程拖到1904年才正式开始。

徐家汇在天主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上海天主教的文化出版、科学教育等事业在此创立和发展,徐家汇成为上海天主教中心。1924年,“中国天主教第一次全国主教会议”在此举行。抗日战争初期,徐家汇大堂、徐家汇中学等办了难民所,收容难民数以万计。

1949年后,上海天主教界开展反帝爱国运动,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1960年4月,徐家汇天主堂成为主教座堂,并改奉“圣母为天主之母”为主保,称天主之母堂。(www.daowen.com)

后来,该堂钟楼尖顶被拆毁,整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被砸碎,并作为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仓库。1979年,该堂归还教区后,即着手修复,并于当年11月举行首次弥撒。1982年8月,两座各重达13吨的十字铁塔架被重新安装到钟楼上。

1989年9月25日,徐家汇天主堂由上海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建筑物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徐家汇教堂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朝东,红砖墙,白石柱,青灰色石板瓦顶,两钟楼南北对峙,高耸入云。建筑是五层楼高,砖木结构的大堂顶部两侧是哥特式钟楼,双尖顶砖石结构,钟楼全高约60米,18 米高的堂脊,尖顶31 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冲云天。

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轮盘状——比喻生命恰如驾驭轮盘。堂身正中是盘形浮雕,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清一色的采用红砖,花岗石镶边,屋顶铺设石墨瓦,并用圣子、天主的石雕来装饰,纯洁而安详。主墙是一个镶嵌彩色玻璃的大圆形花窗。屋顶有一个大小不同的铜皮圆穹,呈孔雀蓝色。教堂高79米,宽28米,正祭台处宽44米。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直柱,每根又由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

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瓷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间大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的,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

内部顶部回廊采用了独特的网状设计,结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允许至少三层高的大厅在不用人工清洗高位玻璃,并确保教堂的任何部分都能以正常的声音传到教堂的任何角落。在走廊的窗户中间,据说是一个修女自制的窗棂,美丽的色彩和图案,但也代表了神圣的心和童贞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