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圆明园西洋楼:中国的凡尔赛宫

圆明园西洋楼:中国的凡尔赛宫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春园里的欧式宫殿和园林称为“西洋楼”,亦称为“中国的凡尔赛宫”。然而,乾隆无疑是中国第一位在皇宫中容纳大量欧洲建筑的统治者。参与建造西洋楼的还有大量的中国建筑师、工程师和石匠。[1]现代西方专家可能不完全认同或欣赏西洋楼的建筑,但这些欧洲建筑能适合中国帝王庭园,非常难能可贵。西洋楼的第一阶段工程在1751年正式完成,乾隆把最先出现的这组西式建筑群命名为“谐奇趣”。

长春园里的欧式宫殿和园林称为“西洋楼”,亦称为“中国的凡尔赛宫”。它横跨长春园的北端,是乾隆建造的最特别的园林工程,在乾隆之前,中国早就采用了国外的建筑方法。在晚唐,中亚已经影响了中国的建筑。

在蒙古人建立的欧亚帝国统治下,基督教对大都已经产生了影响,大都即今天的北京。随着公元17世纪广东对外贸易体系的开始,西式的商业建筑和民宅也已经在广东建造,更不要说公元16世纪以来在澳门出现的葡萄牙式建筑。然而,乾隆无疑是中国第一位在皇宫中容纳大量欧洲建筑的统治者。

欧式宫殿的范围占地达65英亩(约395亩)之广,长约750米,宽约70米,许多建筑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主。根据最新的勘查显示,早年莫里斯·亚当估算为300米长、100米宽的数字是不准确的。整个设计是在欧洲模式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欧式材料的柱子、大理石栏杆、玻璃窗被广泛使用。然而,这座西式建筑的东方特色并没有消失,或者可以看到淡红色的砖墙、明亮的琉璃瓦、中国的装饰品、装潢、太湖石和竹亭。乾隆有兴趣建造这座西式宏伟的花园,其原因是耶稣会牧师在西方绘画中提出的欧洲奇特喷泉。喷泉是西方的一项古老的喜好,在17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非常流行。当然,圆明园本园中(如“水木明瑟”)已经有几座喷水池,但都不够壮观。

很可能在乾隆宫廷内侍奉的意大利和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尝试以壮观的西式喷水池来讨好乾隆。乾隆曾经要求郎世宁(1688—1766年,米兰出生的耶稣会传教士兼画家,在他27岁那一年,即1715年,抵达中国)绘画意大利和法国式的宫殿与喷水池,让他在长春园内建造。

郎世宁给乾隆设计了一个迷人的巴洛克建筑,使人联想起了罗米尼的设计风格。乾隆后来向神甫蒋友仁寻求帮助,幸亏他有数学水力学的知识,才得以为清朝皇帝完成了喷泉模型,满心欢喜的乾隆立刻授权两名传教士开始建造。

不过,要容纳多座喷水池需要巨大的巴洛克式宫殿建筑来配合,可是郎世宁跟蒋友仁都不是专业的建筑师。然而,他们却成功地把一系列的欧洲壮丽建筑转移到长春园内。参与建造的欧洲教士专家有王致诚、艾启蒙(1708—1780年),还有建筑师利博明(生卒年不详)。植物学家戴卡维(1706—1757年)帮助绘画这座园林的布局,神甫杨自新(1703—1766年)制作由郎世宁设计的钢栏杆。为了完成这项工程,这些外国传教士被允许在园内自由行走。他们十分认真地工作,无视酷热、雨天、刮风和灼人的骄阳。他们主要依赖他们从欧洲带来的书中的版画,或者向北京的三个基督教机构借阅书籍

参与建造西洋楼的还有大量的中国建筑师、工程师和石匠。虽然他们不熟悉外国建筑,但他们在两位耶稣会牧师的指导下,成功地完成了这个项目。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几个欧洲外行完成了这项任务,满足了中国皇帝的喜好。由于这些巴洛克式欧洲建筑的规模大和建筑材质坚固,虽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能辨认出来,但它们大部分就是由仍然可见的遭焚毁后的圆明园残迹和废墟所组成。

可能基于这个原因,许多学者包括以下的这一位,就错误地把这个欧式建筑的部分视为圆明园:“英国人烧毁了圆明园的庭园,这是一座在北京郊区的精美夏宫,是聘用耶稣会建筑师的规划来建造给乾隆享乐。”[1]现代西方专家可能不完全认同或欣赏西洋楼的建筑,但这些欧洲建筑能适合中国帝王庭园,非常难能可贵。事实上,在欧洲和中国的混合风格中,勒诺特尔式宫殿对圆明园的整体一致性没有负面影响。这个大型建设项目的成本肯定很高,但在乾隆时代,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整个国家,钱都不是问题。

根据蒋友仁的记述,当第一座面向湖泽的西式建筑于1747年建造出来时,乾隆对这座建筑非常满意。蒋友仁把他的工作记录写在《书简集》里。两层高的蓄水楼位于铺好路面的庭园里,主楼的两侧由长而弯曲的连廊连接着两座镶了玻璃的附属建筑。乾隆特别喜欢巴洛克风格建筑那种具有动力和震撼的外观,他可以在两边任何一幢建筑内,观赏位于主楼前面、有14个喷水装置、巨大而鲜艳的喷水池。在附属建筑内,他则可以欣赏别具风情的音乐演奏。西洋楼的第一阶段工程在1751年正式完成,乾隆把最先出现的这组西式建筑群命名为“谐奇趣”。

从这里一直到西边建造了养雀笼,用来养孔雀和外国珍禽。在精美的铁门旁边,雕刻着装饰性的增加了锯齿的图案,笼子的墙壁上画着小船和雉鸡。在养雀笼的东侧,在半月形的墙壁中间有一个雕饰闸门,围绕着用汉白玉雕刻的喷泉。再往北走,花园的尽头就是通往迷宫的花园门。迷宫是欧洲的发明,其中一个最早期的迷宫就在埃及的米瑞斯湖旁边,它是公元前23世纪国王阿曼尼哈特三世设计出来的陵墓。在公元15世纪晚期,迷宫就成为园林的装饰,那个时候迷宫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别墅园林里常用的元素。到了公元16世纪和17世纪,只有少数的大型欧洲园林是没有迷宫的。

长春园内的迷宫建在南北轴线的正中央,左右对称,是近乎完美的长方形,由约1.5米高的雕花灰砖墙所围,并由纤细的松树所环绕,那些松树看来应该是在砖墙建成之前就已经被栽种在那里了。迷宫的砖墙外面环以壕沟,沟上设桥,四面各一,连接着迷宫四面的入口。坐落在主楼迷宫中间的是一个朝南的八角亭子,它建在平台上,通过弧形的阶梯形平台俯瞰花园。在建筑的北面有一个汉白玉的亭子,可以俯瞰迷宫,迷宫里放置着一个会唱歌的机械鸟,也就是一个大的音乐盒,是一个欧洲人带给清朝皇帝的礼物。凉亭楼阁的设计充满了鲜明的欧洲特色。在迷宫墙的外面,一个小亭子坐落在北面的小山上。(www.daowen.com)

在迷宫里面,有九个大小不同的正圆,代表着天地四方的六合世界以及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迷宫的中央部分,每一个方形广场的四角都会放置一盆绿植,象征中国的世界观。南北两个闸门是依据南北轴线排列成一行,把主建筑和庭院一分为二。一般来说,迷宫从前门进入到后门,有三个层次:花园的闸门、跨越小溪的桥和进入迷宫的内部入口。

对于乾隆来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欢度中秋节是十分重要的事,他会在迷宫里看到上万个不同造型的灯笼,即著名的黄花灯。一排排的宫女手持灯笼,来回走动时就像数不清的萤火虫。皇帝坐在迷宫中的龙座上,然后皇帝的嫔妃和特别的宾客会进入迷宫,摸索着穿过迷宫中的死胡同、迂回的弯道和互相交叉的岔路来到皇帝面前。当他们成功抵达时,皇帝就会很高兴地赐给他们糕点、果品并开怀大笑。在日落之后,黄花灯就照亮黑暗的夜空,闪烁之间就像数不清的金色星星。

完成欧洲部分的第二阶段工程后来又花了八年时间,刚好赶上庆祝乾隆的50岁生日。在养雀笼东边建起来的新月形宫殿建筑,由壕沟环绕,配有大理石栏杆,被命名为“方外观”,于1759年完工。铜制的户外阶梯从建筑的二楼往下延伸,两道刻上阿拉伯文字的约1.2米,高石碑摆放在它的主殿堂上。虽然这两道石碑已经不见踪影,不过它们的拓本仍然被留存下来。

往东边走,越过一道树丛,建有一座楼前置有喷水池的大型宫殿建筑,即著名的“海晏堂”,这座庭院的正式命名最迟不会晚于1781年的春天。除了巴洛克建筑的细节外,主厅的建筑布局也立刻与凡尔赛宫的“荣誉院”形成了联想。在巨大的玻璃天花板下,有一个巨大的水库,里边有金鱼,180 平方米,被称为“锡海”。在水池的每一边,有一根被藤蔓缠绕的铁丝网,一个大的房间用来放置轧水机,为喷泉和瀑布提供所需要的水。根据蓝图的规划显示,从这座雄伟建筑的正门外面,也就是主建筑的两侧,延伸出两个宽广而对称的螺旋状阶梯,因此更增添华丽的效果。在这两个楼梯之间的二楼有两个海豚雕像的喷水池,流出的水会从大理石的导水台逐级叠落,注满最下面的石水池。在这两个阶梯的外边,两只石狮子从口中喷出水泉分别流向两个石水池里。三个石水池每个都对应一个含54喷头的喷水口。水池的中央有一座喷水台,除了有一个中国式的漏壶之外,周围还有12个青铜兽头,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这12个铜雕都是兽面人身,池左右各六个,象征12年一个轮回的生肖,也代表每两个小时一个时辰,这是中国人用来划分昼夜的计时方式。根据最新的资料显示,在十二生肖当中,有鼠、牛、虎、兔、马、猴和猪等七个兽头至今犹存在于天壤间。因此,每个时辰对应的兽口中都有泉水喷出,至正午则十二兽同时喷水。毫不奇怪,乾隆最为喜爱这组喷泉。

从海晏堂再往东边走,就是让人惊叹的“大水法”,它拥有许多金字塔结构、正式的水池以及由石头跟贝壳装饰而成的喷水池雕像。主池中的喷泉,外形是11只动物的雕像,包括1只鹿和10只猎犬。当水泉在同一时间从11只动物身上喷出时,就会形成这只鹿被其他猎犬追捕的效果。皇帝的龙座就放置在以大理石铺好的地上,覆盖着漂亮的遮篷,是观赏这些喷泉景象的最佳位置。在龙座的后面,竖立着一块大砖幕,由五块雕刻有欧式武器的大理石面板组成,从面板的两侧延伸出两条通道。砖墙后面的石墙将欧洲风格的建筑区域与长春花园的其余部分分隔开来。这个大水法立即让那些来华传道的耶稣会教士想到在凡尔赛宫和圣克鲁的水泉。乾隆对这些壮观的喷泉非常自豪,分别在1784年和1785年先后下令制作两块雕刻了这些喷泉的铜盘,向宫廷上下展示。

在大水法的北面是“远瀛观”,它应该是在1781年以前建造完成,坐落在高台之上,以避免视野受到阻碍。这座巨大的砖制建筑物四周的门窗都以汉白玉雕刻装饰,在大门的两边各有一对精雕细琢的汉白玉柱子。乾隆皇帝常常把这幢建筑作为皇室度假的居处或休闲场所,这里曾经展示六张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1767年送给乾隆作为礼物的博韦地毯,也一度是回部嫔妃香妃的住处,它标示着这个欧式建筑群的最高峰。

在西洋楼建筑群的中央或远瀛观的东边,矗立着由三道凯旋门组成的三重门,外形类似巴黎的凯旋门,通往东边隐藏在树丛中的线法山。从远处看这座山,它会呈现不同的层次。据说乾隆皇帝喜欢骑马到山顶上的八角亭,欣赏不同的景色。沿着山的东面继续往下走,就是方河,它的外形其实是长方形。越过这个167米长的湖泽再往东,就是一座完全不同布局的开放式艺廊,叫作“线法画”或“线法墙”,在里面挂着绘有中亚城镇和风光的图画,每一面墙各挂有五幅画。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欧洲的透视画法已被借用来在这里产生远近的视觉效果,这成为中国人眼里的新喜好。

整体来说,长春园的欧式建筑群展示出西方建筑的风貌以及除屋顶以外各种类型的设计,这些西式建筑的屋顶还是采用中国式的黄色、蓝色或绿色的瓦片。“谐奇趣”“方外观”和“海晏堂”代表了三条垂直短轴线,把横向长轴线划分为几个部分。玻璃窗、地板、栏杆、草坪、花台、上釉的矮砖墙、时钟、挂灯、油画和大量装饰配件,全都具有明显的西方特征,以至于连西方的“蓝图”(Western plan)这一专有名词,也进入了“圆明园工程造法”之中,译作“西洋拨浪”。

这些欧式建筑自然需要相当的内部设计,例如,大量奢侈的装饰和欧式家具、时钟、绘画和机械摆设等装潢。织有法国美女全身像的著名的“戈伯朗挂毯”和可照全身的长镜,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67年送给乾隆的礼物,都被摆放在这里。然而,内部设计仍须迁就中国的风俗。举例来说,欧洲的喷水池随处可见大型的裸体雕像,但在这里就因为文化因素而被禁止。另外,清朝的皇帝似乎并不习惯在完全陌生的摆设的环境中逗留或休息。乾隆对于西方建筑和园林艺术品位的取舍,并不单止于此。皇帝的文化背景也使他不可能理解数学的精确性和机械化在巴洛克建筑中的重要性。乾隆皇帝不会知道,解析几何正在引发工业化的发展,得以让欧洲军队入侵中国,并使圆明园被烧为废墟。最后,欧洲建筑群,除了供人们娱乐外,并没有发挥出其他的作用,它只是皇帝用来分散注意力、休闲、娱乐和收藏欧洲艺术珍品的场所,只是作为皇帝的百宝箱。

于是,无论是像西洋楼这种大型建筑群或是圆明园各部分的旧楼翻修,在圆明园四十景命名之后,此类工程一直无休止地持续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