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变迁-中国近代美术文化探寻与思考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变迁-中国近代美术文化探寻与思考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8年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是由蔡元培先生倡导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之后美术学校几经更名,1923年,更名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5年,更名为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28年,又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34年,恢复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抗日战争时期,它于1938年南迁至湖南沅陵,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然后经贵阳、昆明迁址到重庆。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变迁-中国近代美术文化探寻与思考

1918年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是由蔡元培先生倡导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之后美术学校几经更名,1923年,更名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1925年,更名为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27年,北京九所国立高等学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艺专成为其美术专门部。1928年,又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34年,恢复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抗日战争时期,它于1938年南迁至湖南沅陵,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然后经贵阳昆明迁址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北平、杭州艺专分别迁回原地。

1927年,创立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蔡元培先生任大学院院长,在南京的最高学府中增设了艺术专修科,并与原江苏省立艺术专修科合并,附设在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内,称为艺术教育专修科。首任主任是李毅士,之后是徐悲鸿任系主任,设置西洋画、国画、艺术和音乐等专业。该系网罗了很多在国内非常有名望的老师,如汪采白、张大千、张书旂、陈之佛、傅抱石、潘玉良、吕斯百、吴作人、高剑父等。抗日战争爆发后,艺术系西迁至重庆,聘请黄君璧、许士骐、黄显之、庞薰琴、李瑞年、秦宣夫、谢稚柳、黄城武等担任教师职务。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吕斯百任主任。

1928年,成立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校的校址最早是在杭州西湖孤山罗苑(哈同花园)。蔡元培先生聘林风眠任校长,杜文铮为教务长。1928年4月10日,蔡元培先生亲莅杭州主持开学典礼活动,他希望把这所艺术最高学府,办成中国新兴艺术的摇篮。学校以兼容并蓄的教学精神,博采众长,设立了西洋画系、中国画系,之后又设立了雕塑系、图案系等。担任教师的有潘天寿、郑午昌、潘韵、关良、倪贻德、蔡威廉、吕霞光、胡善余、周圭、宋秉恒、雷圭元、柴扉、王隐秋、邓白、李金发、柳亚藩、王静远、刘开渠、程曼叔、吴大羽、周碧初、萧传玖、史岩、王悦之、方干民、庄子曼、汪日章、孙福熙、刘溉漂、李超士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聘请了法国教授克罗多任研究部指导,日籍教授斋藤佳三,俄籍教授杜劳西洛夫斯基、加曼斯基,英籍教授魏达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艺专被迫迁到诸暨、江西贵溪,之后又西迁至湘西沅陵,1938 年3 月,杭州艺专与北平国立艺专合并,改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废除校长制,成立校务委员会,由林风眠任主任,赵太侔、常书鸿组成校务委员会,1938 年4 月,教育部派滕固任校长。抗战期间,学校辗转贵阳、昆明、四川,校长不断更易,先后有滕固、吕凤子、陈子佛、潘天寿等。抗战胜利后,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又各自回到了北平和杭州进行复校。(www.daowen.com)

林风眠倡导“学术公开,思想自由”,对现实派和理想派“兼容并蓄”,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在林风眠担任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职务时,就开始用法国沙龙的方法,来推进中国的新的美术教育活动,大力倡导艺术是为了群众、艺术应该接近群众的观念,为此,林风眠校长还组织了大规模的“艺术大会”。

林风眠深受蔡元培先生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主张的影响,到了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以后,由他牵头发起了一个全国性的“艺术运动社”,其目的就是“团结艺术界新力量致力于艺术运动,以促成东方新兴艺术为宗旨”,还发表了《艺术运动社宣言》,创办了美术理论与创作教学性的学术刊物《亚波罗》《神灯》等杂志。林风眠校长的办学精神是“合并中国画西洋画为绘画系”,即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是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办学方针,也是林风眠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目标。这些思想也为今后的中国美术教育创新开拓了新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