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以后,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传播速度进入全新的阶段,重要原因就是,以归国留学生为代表的一批新青年以不同于中国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登上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科学的历史舞台。据不完全统计,自清朝末年到1949年,中国留学生中学习美术的就有200 人以上,著名的有:蔡元培、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陈师曾、何香凝、周湘、李叔同、李毅士、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吴法鼎、李超士、陈抱一、胡根天、汪亚尘、关良、陈之佛、张道藩、丁衍庸、丰子恺、潘玉良、梁思成、庞薰琴、倪贻德、许幸之、刘开渠、颜文梁、常书鸿、吴作人、唐一禾、滑田友、傅抱石、常任侠、吴冠中、张大千、江小鹣、滕固等,这形成了传播近代美术和美育的一个完整群体,也完成了从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向近代美术教育的转型。其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留学生是中国近代美术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推行者
中国近代的众多留学生中,很多都是学有所成的专家,同时又是专业的教育家;而有的则是纯粹的理论家、思想家、教育家。正是因为这些教育家、专业教育家、理论家、思想家,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他们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论述,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其中,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蔡元培有特殊的中西合璧的文化学术背景和显赫的社会地位,更是因为他在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能够与时俱进,以其学识深厚的美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体制的形成。所以他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教育家,而且更是作为留学生的杰出代表,成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人。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德国柏林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留学生,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辛亥革命后,他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位教育总长。1917—192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 年后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监察院长,兼代司法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由于其深厚的中外文化基础,蔡元培对美育的认识相当充分。1912年他上任伊始,即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章程,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把美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项宗旨之一。在这之后,更多时候他是把“体、智、德、美”与“四育”并列。1917年任职北京大学以后,他先后做了题为《以美育代替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演说和文章,提出“鉴刺戟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冶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希望以纯粹之美育来陶冶人们的感情,“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他把美育视为自由进步的象征和人性的自我解放,从而确立了中国美术教育在教育思想体系上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夕,他提出了普及美术科学的观点,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要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这对普及中国美术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引起了教育界强烈的反响。1920年,蔡元培便在《美育》创刊号上发表宣言称:“我们美育界的同志,就想趁这个时机,用 ‘艺术教育’来建设一个 ‘新人生观’”“希望用美来代替神秘主义的宗教…… ‘美育’是新时代必须尽力去做的一件事”“无非想艺术教育有个大大的发展就是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和美育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给予了人们很大的震动,李石岑主编的《教育杂志》也曾就此展开讨论。
1928年,蔡元培提出了“行人道主义之教育,必有资于科学及美术”,他将美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提到了同等重要的高度,认为“科学美术,同为新教育之要纲”。他提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知识,而普及于社会。”此外他还提出了“终身美育”和“全民美育”的口号,强调美育的社会作用。关于“终身美育”,就是说,“美”对人而言,要“从未生前,说到既死以后可以休了”;“全民美育”则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总之,美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一样重要,都属于“教育救国”理念之下的内容,也都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不仅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当时重大的时代大潮完全一致,而且更因为其思想的主动性、先导性、指导性和指令性引人关注,所以他的思想也就有了文化启蒙的性质。《新青年》等刊物纷纷掀起了讨论美育思想的新高潮;上海天马会、中华美育学会和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一些专业美术团体纷纷建立;一批私立、公立美术学校不断出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建立的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即北京美术学校诞生。同时也影响、促成和支持了徐悲鸿、刘开渠等一大批青年出国留学。所以,正是因为在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中国的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新型美术院校的主要创建者
中国近代的美术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留学回来的美术家大多投入了美术教育的相关工作中,他们的美术思想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自李叔同回国开始,一大批从国外归来的留学生,纷纷成为中国新型美术学校的创建者。下面就介绍一下1911—1919年间中国主要的美术学校的创建情况。
1911年,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中华美术学校成立。创办人周湘,1904—1905年留学日本;1908—1911年又赴欧洲考察、留学,通过与法国画家的交往,“依靠天资和勤奋练就了油画和水彩的功力”。在上海办学10年,桃李满天下,对西方美术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1912年11月23日,上海图画美术院校成立,创办人为刘海粟等。1917年江小鹣被聘为教务长,他于1912—1917年,在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蔡元培、梁启超等在1917年被聘为该校董事。1919年刘海粟去日本考察艺术,并举办了个人画展;1928年在蔡元培的帮助下旅欧3年,与毕加索等大师交流、论艺。1920年该校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后更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并入华东艺专。
刘海粟作为中国近代美术和美术教育的主要拓荒者之一,其艺术成就蜚声中外,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更是影响了中国的美术界。他冲破封建主义束缚,最早开始在课堂上使用人体模特儿写生;他在《欧游随笔》中对欧洲美术作品的介绍和分析,则是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他的表现主义美学观,也是中国开先河之论;他的《网画苑》与《西洋画苑》都堪称是有创见的中西方绘画史;他创办并长期主持的上海美专,培养了王济远、倪贻德、阳太阳、潘玉良等中国著名画家,还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培养了很多颇有建树的教育家。
1912年,李叔同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他把从日本带回的石膏像让学生进行写生练习,这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是首创。李叔同在1905年赴日本东京上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他的老师黑田清辉是当时日本著名的画家。所以,他的绘画兼有印象派和写实派的艺术特点。1910年,李叔同学成归国,先在天津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图画教员,后又在上海主编《太平洋画报》,并与柳亚子等人创办“文美会”,刊行《文美杂志》。相继被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音乐教师,他是中国最先回国的留学生,也一直积极地致力于中国美术教育事业,所以他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中传播西洋美术的启蒙者,对中国近代早期的美术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学生有丰子恺、吴梦非、潘天寿、李鸿梁等人。
1912年,经亨颐从日本留学归来,他和姜丹书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创办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1913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经亨颐任校长,其图画手工科被称为“浙江高等师范图画手工专科”。
1915年,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了三年制手工图画科,教师有李毅士、陈师曾、郑锦、丁荫(美国人)等。李毅士,1904年至1918年留学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陈师曾,又名陈衡格,1902年、1904年两次留学日本,先后在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美术。
1918年4月15日,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院校,1925年8月,更名为艺术专门学校,刘百昭任校长,次年林风眠任校长。1927年秋,学校与其他七校合并为北平大学,美术专业改称美术专门部。1928年,更名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徐悲鸿任院长。1930年,更名为艺术专科学校,1933年停办。1934年春复校,更名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严智开任校长。1937年,学校迁至江西牯岭、湖南沅陵。1938年春,学校与杭州艺专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滕固为校长,1939年迁至昆明,1941年迁至四川璧山,吕凤子为校长,1943年迁至重庆,校长为陈之佛。1945年潘天寿任校长。1938年艺专南迁后,留在北平的该校部分师生仍沿用原校名办学。1946 年8 月,艺专重建,徐悲鸿任校长,吴作人为教务主任。1950年初,该校与华北大学第三部美术科合并,建立中央美术学院。
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的历任校长大多是留学生。首任校长郑锦,1908年至1912年留学日本,在京都绘画专门学校学习。其他校长中有留学生的是:刘百昭、熊佛西留学日本;林风眠留学法国;腾固是留学德国的著名美术史家;陈之佛,1918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是中国第一个到日本学习工艺美术的留学生,1923年回国。
另外,我们还要特别说明一下徐悲鸿的贡献。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1919年3月,他赴法国留学,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曾访问柏林美术学院,并先后去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参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美术遗址,悉心观摩和研究历代艺术杰作,并临摹诸多大师的作品。1927年春,徐悲鸿回国,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29年,他由蔡元培推荐,受聘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提倡中国画的革新,反对保守主义。1946年,徐悲鸿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后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卓有影响的艺术家、教育家。他的美术思想主要见之于1920年的《中国画改良论》;1929年的《惑》《惑之不解》;1932年的《画苑·序》;1942年的《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1947 年的《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回顾》等。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师法选化’的优良传统,又强调了艺术家的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见出艺术是真善美的传统,这是他对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的贡献”。徐悲鸿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史上自成体系。他强调“师造化”,重视绘画基本技能的训练;他采取的办学体制是多种体制的结合体:他爱才若渴。培养了吴作人、吕斯百、傅抱石、艾中伦、靳尚谊等一大批有名的画家。
1918年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三年制图画专修科一班。教师有陈师曾、吕凤子、萧俊贤等。
1919年,武昌美术函授学校创建,1921年,更名为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历任校长有蒋兰圃、唐义精、唐化夷、张肇铭等。
1920年,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高等美术师范学校。其中,丰子恺1921年留学日本川端绘画学校。
1922年,由胡根天、冯钢百等创办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胡根天,1914—1920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冯钢百,1906—1921年在墨西哥皇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
1922年,由颜文梁、胡粹中等发起创建苏州美术学校,颜文梁任校长。颜文梁于1928 年赴法国,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胡粹中,1925年留学日本大学艺术学校。1924年,苏州美术学校更名为苏州美术专门学校,1930 年,更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并入华东艺专。
1923年,林求仁在杭州创办私立浙江美术专门学校。
1924年秋,由北京美术界知名人士创办了北京京华美术学校,姚茫父任校长。姚茫父,1904—1907年留学日本,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
1924年,四川美术专门学校成立,刘海粟为名誉校长兼董事。
1925年,中华艺术大学成立。美术部由陈抱一、丁衍庸主持。1929年,许幸之兼任西洋画科主任。许幸之,1924 年赴日本,1925年入东京美术学校,1927年回国。
1926年,俞寄凡、潘天寿、张幸光创办私立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俞寄凡,1917年留学日本。
1926年,陈望道、丁衍庸等人创办私立中华艺术大学,陈抱一为主任委员。陈望道,1915年留学日本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丁衍庸,1920年留学日本川端绘画学校;陈抱一,1913年留学日本,在东京美术学校毕业。
1926年,胡汀鹭、诸健秋、贺天健等10余人创办私立无锡美术专门学校,设有中、西洋画两科。(www.daowen.com)
1928年3月,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成立,简称“国立艺专”,原为国立西湖艺术院,林风眠任校长。1938年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滕固任校长,至1949 年,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汪日章等先后任国立艺专校长。1950年,学校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 年,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后又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这所学校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史上著名的美术院校之一,是自国立北平艺专之后的第二所国立艺术院校。国立艺专的创办与大批留学艺术家的归来以及当时国内的艺术教育热紧密相关。
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介绍》:1927年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与刘海粟的一席谈话,是形成这一计划的开始。蔡元培说:“近来我想做的事情很多,首先是要普及美术教育。”于是,在获悉同年11月,国立北平艺专校长林风眠辞职南下后,蔡元培立即决定成立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聘他为主任委员。12月,艺术教育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蔡元培的《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以中国地域之大,人口之众,教育当务之急,应在长江流域,设一国立艺术大学以资补救,以便提倡;此本会向中华民国大学院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最大理由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艺术运动的发展,从而达到全民美育的目的。因此,大学院委派了林风眠、大学院秘书林文铮和王代之三人负责建校。1928年3月,国立艺术院在杭州成立。当时学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欧洲留学回来的青年艺术家,如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李超士、王静远、蔡威廉、吴大羽、刘溉漂、叶云、李风自等以及在美术界享有盛名的艺术教育家姜丹书、潘天寿等人,还聘请了法、日、俄、英等国家的艺术家担任学校的教授。所以,该学院人才济济、思想活跃。受法国新艺术运动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他们敢于冲破学院派的僵化模式和中国封建文化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上既力追法国印象主义和西方的艺术潮流,又积极倡导“新时代艺术”,努力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所以,该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林风眠,广东梅县人,1920—1922 年,他先后入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1923年,他留学德国柏林。1924年春回到巴黎,与留学法国的同学林文铮、吴大羽、李金发等组织霍普斯会(“霍普斯”是“阿波罗”音译)。1925年冬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1945年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6年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52年退职后居住上海,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晚年定居香港。林风眠作为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和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家,还是非常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主张在教学中兼收并蓄、中西并存。他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从法国回来后,林风眠一方面致力于改造中国的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又致力于中国的艺术运动,培养了包括刘开渠、李苦禅、李有行、雷圭元、李可染、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席德进等艺术家。
1930年,王道源创建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他1910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陈抱一任油画系主任。
1938年,沈福文发起创立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他1935年留学日本东京松田漆艺研究所。
1938年,在延安成立鲁迅艺术学院。留学日本的老革命家吴玉章任院长;副院长为沙可夫,他1926年留学法国。后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周扬,1928 年留学日本;美术系负责人王曼硕,1927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
1947年,高剑父创立广州艺术专科学校。高剑父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1906年他留学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校。
以上的这些学校、美术系科并不是1949年前中国美术院系的全部,但是却极具代表性;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因为这些既有美术天赋,又充分的汲取了西方美术营养的美术家、教育家们,我们中国近代的美术事业才能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三)留学生推动了中国近代美术社团的创建
留学生们推动中国新兴美术活动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创建美术社团。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其中几个美术社团的情况。
东方画会:1915年由乌始光、汪亚尘、陈抱一、俞寄凡等人发起,创立于上海,是中国研究西洋画比较早的组织。其成员先后离开上海留学日本。
中华独立美术协会:1916 年,由陈抱一、江小鹣、严智开、许敦谷等人在日本成立。
天马会:1920年创立于上海,发起人为刘海粟、汪亚尘等,另外一种说法是1919年9月由江小鹣等人发起。天马会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存在时间较长的西洋画组织。汪亚尘,1917年,留学东京美术专门学校。该校共举办展览8次,1927年停止活动。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1918年2月,由蔡元培发起。得到了北京大学教员李毅士、钱稻孙(皆留学生)等人的热烈响应,陈师曾、徐悲鸿等著名画家被聘为导师。研究会对画界影响非常巨大。
中国画学研究会:1918年,由留学英国的金城、陈师曾等创立。1927—1936 年,在上海发行《湖社月刊》,共出100 期后停刊。
晨光美术会:1921年1月,由张聿光、陈抱一、宋欣等在上海发起成立。曾雇用外国妇女为人体模特。张聿光,1920年留学法国,随法国画家吕陶夫学油画;陈抱一于1913—1921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
赤社美术研究会:1921 年,由留日画家胡根天在广州创立,这也是广东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美术社团。
阿博洛学会:1921年,由李毅士、吴法鼎在北京创立。李毅士,1904—1918年留学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吴法鼎,1911—1919年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
白鹅画会:1923—1924年,由陈秋草、方雪鸽、潘思同等创立于上海。该画会是上海最早创设职工美术业余研究的团体。
艺苑:1927年,由江小鹣、王济远、朱屺瞻、金启静、李秋君、唐蕴玉、潘玉良等创立于上海,出版刊物《艺苑》并举办画展。江小鹣,1914 年留学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校;潘玉良,1921—1928年留学巴黎美术学院;朱屺瞻,1918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
艺术运动社:1928年,由林风眠在杭州创立。社员大多为西湖国立艺术院的教师和留学生,如林文铮、蔡威廉、刘溉漂等。于1929年举办第一届美术展览会。
蜜蜂丽社:1929年冬,由郑午昌和留日归国的王伟等创立于上海。1930年,他们又成立了“中国画会”。社员有100多人,每年举办社友作品展览,曾出版《蜜蜂画报》。
时代美术社:1930年2月,由许幸之、沈叶沉(沈西荃)、王一榴等创立于上海。发表《时代美术社对全国青年美术家宣言》,对促进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成立有重要影响。
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简称“美联”。1930 年7 月创立于上海。主任许幸之,副主任沈叶沉,总干事于海。许幸之,1927—1930年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以时代美术社为基础,联合了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杭州艺专、中华艺大等校及白鹅绘画研究所艺术青年组成。
决澜社:1931年9月,由庞薰琴创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倪贻德、陈澄波、周多、曾志良、梁白波、阳太阳、杨秋人、王济远等。庞薰琴,1925—1930年在巴黎叙利恩绘画研究所学习;倪贻德,1927—1928年在日本川端绘画学习;陈澄波,1924—1929年东京美术学校学习;阳太阳,1935年留学日本。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1931年,由中国留学法国的艺术青年在巴黎创建。其成员有虞炳烈、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程鸿寿、李韵笙、陈芝秀、吕斯百、唐一禾、陈策云、马霁玉、张贤范、常书鸿、周圭、王子云、郑可、陈士文、黄显之、庄子曼、胡善余、滑田友、韩素功、杨炎、唐亮、廖新学等。
中国女子书画会:1934 年,由冯文凤、李秋君、陈小翠、顾青瑶、杨雪玖等创立于上海,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女子书画活动组织。
默社:1936 年1 月,由徐悲鸿、汪亚尘、颜文梁、朱屺瞻、张充仁、陈抱一等创立于上海。会员有潘玉良、吴作人、吕斯百、张安治、钱铸九、周碧初、吴恒勤、滑田友、黄珏如、荣君立等,基本都是留学生。
留学生发起的社团有的主张纯艺术,有的则主张全面西化,但是大多数是主张中西结合,倡导为人生的艺术;他们或开办画展,或出版期刊,或创办讲习班,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促进着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对中国美术教育影响巨大。
总之,从根本上讲,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历史时代的必然性,是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的产物,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教育救国、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历史趋势;而留学生作为这种时代潮流下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够充分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做到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成为西方美术、西方美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者,成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创办者,也成为中国从传统的美术教育向近代美术教育转型的主要推动者和承担者,更成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建立的建立者和贡献者。正是因为他们的传播和发扬,才使得今后中国的美术教育能够与国际接轨,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印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