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观巴黎油画记》:中国近代美术探寻与思考

《观巴黎油画记》:中国近代美术探寻与思考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巴黎油画记》选自《庸庵全集》中的《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该文形象地记述了巴黎蜡人馆和巴黎油画院这两座风格各异的艺术宝库。图2-2《观巴黎油画记》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文章详细介绍了《普法交战图》。

《观巴黎油画记》:中国近代美术探寻与思考

《观巴黎油画记》(图2-2)选自《庸庵全集》中的《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该文形象地记述了巴黎蜡人馆和巴黎油画院这两座风格各异的艺术宝库。全文不过四百字,熔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写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层次分明,历历在目,堪称一篇出色的画记。

图2-2 《观巴黎油画记》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叹其技之奇妙。译者称:“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乎?”

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福悬之四壁,由屋顶放光明入室。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两军人马杂遝,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每一巨弹堕地,则火光迸裂,烟焰迷漫;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几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之中者,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画也,皆幻也。

余闻法人好胜,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 译者曰:“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意深长矣! 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然则此画果真邪? 幻邪? 幻者而同于真邪? 真者而托于幻邪? 二者盖皆有之。

●译文: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日,我参观了巴黎蜡人馆。看到所塑造的蜡人完全模仿活人,形体、举止、毛发、肌肤、面色,高矮胖瘦,没有(和活人)不完全相像的。从爵位很高的大官至工艺行业的人,凡是有名气的,都在馆里留下蜡像。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弯着腰,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在喝酒,有的在赌钱,骤然一看,没有不惊叹这像是活人的。我屡次赞叹这技艺的奇妙。翻译人员说:“西方人绝妙的技艺,没有超过油画的,何不到油画院去看一下《普法交战图》呢?”(www.daowen.com)

那幅画的展出方法是在一间又大又圆的房屋里,把巨大的画幅悬挂在四面墙壁上,从屋顶上放光线进入室内。参观的人在展室里,用眼睛尽量向四面望,就可以看见城堡、山冈、溪流、树林,密集地分布排列着。两军的人马纷乱拥挤:驱马奔驰的,卧倒在地的,逃跑的,追击的,开枪的,点炮的,举大旗的,拉炮车的,连续不断。每一颗炮弹落地,就看见火光迸发,硝烟弥漫;那些被击中的建筑物,墙壁坍塌,楼房毁坏,有烧黑了的房屋,有映红了的墙壁;而士兵们则折臂断腿,血流成河,染红了地面,死伤士兵仰着趴着,这场面实在叫人不忍心看。抬头看看天空,明亮的月亮斜挂,云彩衬托着;低头看看地面,绿草就像地毯,广阔的平野一望无际。几乎怀疑自己身外就是战场,而忘记自己是在一间屋子里似的。等到用手去摸摸它,才明白那是墙壁、是油画,都是不真实的。

“我听说法国人好胜,为什么自己偏要画自己战败的情景,叫人看了这样丧气呢?”译者说:“这是用来显示鲜明的告诫的,以此激发群众的义愤,图谋报复啊。”这样说来它的意义就很深远了。

普法战争,到今天虽然已成为过去的事情,可是事件确实发生过。这样说来,这油画是真的,还是幻想的呢? 是幻想的画和真实的情况相同呢,还是真实的情况与虚构的画相同呢? 这两种情况大概都是存在的。

●评析:

《观巴黎油画记》以观蜡人引出观油画,以盛赞蜡人像之逼真来引出油画的高超艺术,以“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一句做过渡。这种“借宾陪主”的方法可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是一种十分巧妙的构思法。

文章详细介绍了《普法交战图》。采用鸟瞰式的描绘角度,真实地再现了战斗空前激烈的场面,先写战争的环境形势,次写人马崖战时的情况,再写炮弹落地的威力,最后点染战争的氛围。文章观察具体细致,行文迂回曲直,富有变化地勾勒了普法交战的全景式画面,达到了以假为真的艺术效果,“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之中”。

作者的用意并不仅在于介绍《普法交战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揭示绘制《普法交战图》的目的,即其“自绘败状”的创作意图。通过与译者的对话,明确地揭示出其目的是为了“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就是要以血的事实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反映了画家对这场战争的深切理解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于是,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也委婉地表达出来。赞颂“好胜”的法国人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精神,寄寓了作者的政治见解:谴责当时腐败的“大清帝国”屡战屡败、屈服于列强的软弱无能,暗示国人应该需要法国人这种自我反省、发愤图强的精神,启示同胞们应从深重的国难中吸取教训,痛定思痛,图抱负,雪国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