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现状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方面有3道题,涉及被调查者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职务以及承担教学管理工作情况等内容。说明本项目调查的对象覆盖面还是很广泛的,从不同的视角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有关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的现状。

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现状调查与分析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和评价的现状,听取各专业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设想和建议,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填表人基本情况;二是目前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和评价现状;三是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的设想和建议。

课题组分三次发放了问卷,分别是在2018年3月23日召开的专业认证工作交流会,2018年4月10日召开的专业评估工作交流会,以及2018年10月11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辅导报告会。参会者包括上海市部分高校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等。共发放问卷66份,回收66份,有效问卷65份。

一、汇总统计情况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1.岗位属性

表1 被调查者的岗位属性

2.专业技术职务

表2 被调查者的专业技术职务

3.承担的教学管理岗位

表3 被调查者承担的教学管理岗位

(二)目前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和评价现状

4.所在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时间间隔

表4 所在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时间间隔

5.所在学院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的负责人

表5 学院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的负责人

6.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的参与人员

表6 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的参与人员

7.制(修)订后的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经学院教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再报学校

表7 制(修)订后的专业培养方案经学院教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再报学校的情况

8.目前在专业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中,设置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

表8 设置课程体系的逻辑

9.目前专业培养方案是否强调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和对应关系

表9 专业培养方案是否强调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和对应关系

10.专业培养方案制(修)订后是否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

表10 专业培养方案制(修)订后是否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

11.目前专业是否定期开展对课程的自我评价

表11 专业是否定期开展对课程的自我评价

12.专业培养方案在制(修)订后、正式实施前,是否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

表12 专业培养方案在制(修)订后、正式实施前,是否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

注: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的形式包括召集教师进行课程建设讨论、专委会会议、学科组会议、学生问卷调查等。

(三)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的设想和建议

13.您认为课程体系评价的核心理念所包含的内容

表13 课程体系评价的核心理念

14.您认为课程体系评价的评价依据有哪些

表14 课程体系评价的评价依据

图1 课程体系评价的评价依据

15.您认为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表15 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

16.您认为有哪些必要的教学资料用于支撑课程体系评价

表16 用于支撑课程体系评价的教学资料

图2 用于支撑课程体系评价的教学资料

17.您认为课程体系评价的必要程序有哪些

表17 课程体系评价的必要程序

18.您认为课程体系评价的主要评价内容有哪些

表18 课程体系评价的主要评价内容

图3 课程体系评价的主要评价内容

注:A-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校定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B-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否可衡量,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 C-课程设置是否能覆盖全部毕业要求的实现? D-课程、实践类环节是否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 E-承担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大纲是否明确反映相关要求? F-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是否确定能够实现目标? G-作业要求是否有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量与深度? H-其他

19.您认为怎样做好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表19 做好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方法

图4 做好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方法

注:A-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全覆盖;B-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合理;C-毕业要求指标点判定能达成;D-课程内容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有逻辑;E-为课程、实践类环节等分配实现方式和合理的权重;F-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与课程目标一致;G-其他

20.您认为参与课程体系评价的主体有哪些

表20 参与课程体系评价的主体

21.您认为课程体系评价应该在事前、事中还是事后进行评价?

表21 课程体系评价在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的情况

图5 课程体系评价在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的情况

22.您认为如何有效利用评价结果?

表22 如何有效利用评价结果

图6 如何有效利用评价结果

二、数据分析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本项目调查的有效问卷共65份。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方面有3道题,涉及被调查者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职务以及承担教学管理工作情况等内容。被调查者中专任教师占了大多数,占比为67.7%,行政人员占到24.6%;专业技术职务情况:正高为29.2%,副高为40.0%;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52.3%)也承担教学管理工作,有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系教学副主任、教学秘书、教务员、校级教学督导、院级教学督导和质管员等。说明本项目调查的对象覆盖面还是很广泛的,从不同的视角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有关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的现状。

(二)目前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和评价现状

关于目前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和评价现状,共设9道题。从调查数据看,主要反映了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1.关于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时间间隔,四年修订一次的占46.1%,两年修订一次的占15.4%,也有18.5%的人认为培养方案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认为有其他情况的也占到18.5%。说明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四年修订一次本科培养方案,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存在两年、一年或随时调整的情况。

2.关于所在学院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的负责人,选“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的占35.4%,“副系主任”的占16.9%,“专业负责人”的占40%。说明负责培养方案修订得到院、系和专业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但各专业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3.关于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的参与人员,学院教学副院长参加的占76.6%,教学系副主任参加的占59.4%,专业负责人参加的占93.8%,教师代表参加的占84.4%,学生代表参加的占31.3%,行业代表参加的占32.8%,校外同行专家参加的占43.8%。说明学生、行业代表、校外同行专家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培养方案修订的情况还不容乐观。

4.关于制(修)订后的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经学院教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再报学校,有93.8%的被调查者认为现状是这样。说明不是全部的专业培养方案都经学院教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再报学校。

5.关于目前在专业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中设置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问题,选择“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占20.0%,选择“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占56.9%,选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占20.0%,选择“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占1.5%。说明大多数被调查知晓必须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但其中还是受到师资队伍的影响。

6.关于目前专业培养方案是否强调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和对应关系,认为“非常强调”“强调”分别占20.0%、56.9%。说明大多数专业强调了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和对应关系。

7.关于专业培养方案制(修)订后是否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问题,有61.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制度,并有效执行;有33.8%的人认为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制度,但不及时制(修)订。说明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是一个系统工程,得到普遍认可。

8.关于目前专业是否定期开展对课程的自我评价,有26.2%的被调查者认为“定期开展”,认为“不定期开展”的有52.3%,也有20.0%认为“有必要,但没有开展”。说明在现实情况中,有一小部分课程尚未开展课程评价。

9.关于专业培养方案在制(修)订后、正式实施前,是否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只有38.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而56.9%认为“没有”。说明大多数专业没有开展课程体系评价工作。

(三)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的设想和建议

关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的设想和建议,共设10道题。

1.关于课程体系评价的核心理念所包含的内容,被调查者认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有分别占87.5%、81.3%和87.5%,选择“利益相关者参与”仅占18.8%。说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大家对利益相关者参与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的意识还没有建立。

2.关于课程体系评价的评价依据问题,被调查者中认为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占98.4%,考虑学生个人成长需要的占76.6%,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占75.0%,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需要的占60.9%,反映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占23.4%。说明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评价依据的首选。

3.关于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有92.3%的受访者认为应是“学校内部质量标准”,而80.0%的受访者认为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应是“外部专业认证标准”。

4.关于有哪些必要的教学资料用于支撑课程体系评价的问题,认为专业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关联度矩阵、课程教学大纲、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和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的分别占93.8%、84.6%、83.1%、46.2%和38.5%。可见,专业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关联度矩阵、课程教学大纲是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开展课程体系评价的必备教学资料。

5.关于课程体系评价有哪些必要程序的问题,认为专业自评和同行评审分别占到90.8%和96.9%,认为需要第三方评价的占64.6%。说明专业自评和同行评审得到广泛认可。

6.关于课程体系评价的主要评价内容,认为“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校定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占93.8%,认为“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否可衡量,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占93.8%,认为“课程设置是否能覆盖全部毕业要求的实现”占89.1%,认为“课程、实践类环节是否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占89.1%,认为“承担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持的课程大纲是否明确反映相关要求”占71.9%,认为“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是否确定能够实现目标”占76.6%,认为“作业要求是否有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量与深度”占67.2%。可见,评价内容涉及到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作业要求等方面,但前三项是重点。

7.关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方法,认为“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全覆盖”占85.9%,认为“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合理”占81.3%,认为“毕业要求指标点判定能达成”占73.4%,认为“课程内容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有逻辑”占82.8%,认为“为课程、实践类环节等分配实现方式和合理的权重”占71.9%,认为“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与课程目标一致”占75.0%。说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上述内容和方法得到大多数受访者的认可。

8.关于参与课程体系评价的主体,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专业(87.7%)、教师(83.1%)、学生(73.8%)、学院(70.8%)、学校(61.5%)、雇主(43.1%)、第三方机构(30.8%)、政府(16.9%)。说明受访者认为主体首先是专业及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其次是雇主和第三方机构,认为政府为主体的占比最低。

9.关于课程体系评价应该在事前、事中还是事后进行评价的问题,认为“事前(培养方案执行前)”占54.0%,“事中(执行中)”占49.2%,事后(执行后)占52.4%。说明课程体系评价无论在哪个阶段都重要。

10.关于如何有效利用评价结果的问题,受访者认为评价结果可用于“课程体系调整”的占85.9%,认为评价结果可用于“课程教学大纲调整”的占85.9%,认为评价结果可用于“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占64.1%,认为评价结果可用于“课程、实践环节考核”的占73.4%。

11.关于回答“您认为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方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的问题时,有如下建议:

(1)多注重培养过程及过程追踪,并做好持续改进;

(2)同行院校之间多交流,进一步明确评价标准;

(3)增加反馈与建议;

(4)制度化建设,加强落实,产生实效;

(5)专业设置再聚焦,评价定时且灵活;

(6)学校职能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责;

(7)校院两级协调配合提供支持;

(8)加强日常教学相关数据的汇总与开放,尽可能降低基层数据收集、统计和重复上报;

(9)尽量细致、到位,诊出具体措施;(www.daowen.com)

(10)不设学分上限;

(11)社会评价;

(12)教师职业发展不清晰,大部分教师无动力投入大量时间改进教学,需要明确改善平衡教学和科研,且要覆盖足够比例教师而不是着重少数明星教授。

三、结论

1.目前专业培养方案制(修)订和课程体系评价的现状仍有改进的空间。特别是在设置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和对应关系,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课程自我评价方面需要做深入的工作。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应从理念、依据、标准、程序、内容、主体和评价结果利用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规范的制度设计和实施,以保证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课程体系评价不仅是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应满足高校外部专业认证的需要。

4.基于学习成果构建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贯穿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的全过程。

5.“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也是课程体系评价的指导思想。

附录

调查问卷量表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和评价的现状,听取各专业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设想和建议,设计了本问卷,仅用于课题研究。请您根据您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非常感谢您给予的支持和协助!

课题组

2018年3月

一、填表人基本情况

1.您的岗位属性:

□专任教师 □行政人员 □教辅人员 □其他

2.您的专业技术职务: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 □无

3.您承担的教学管理岗位:

□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 □系教学副主任 □教学秘书 □教务员

□校级教学督导 □院级教学督导 □质管员 □其他

二、目前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和评价现状

4.您所在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时间间隔:(单选)

□四年修订一次 □两年修订一次 □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其他:____

5.您所在学院专业培养方案一般由谁负责制(修)订? (单选)

□由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负责

□由专业所在系的教学系副主任负责

□由专业负责人负责

□由教学秘书或教务员负责

□其他:__________

6.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由哪些人员参与? (可多选)

□学院教学副院长 □教学系副主任□专业负责人 □教师代表

□学生代表 □行业代表 □校外同行专家 □其他

7.制(修)订后的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经学院教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再报学校? (单选)

□是 □否

8.目前专业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中,按怎样逻辑关系顺序确定课程体系设置? (单选)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师资队伍—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

9.目前专业培养方案是否强调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和对应关系? (单选)

□非常强调 □强调 □一般 □没有

10.目前专业培养方案制(修)订后,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吗?

□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制度,并有效执行

□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制度,但不及时制(修)订

□没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制度

□没必要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11.目前专业定期开展对课程的自我评价吗? (单选)

□定期开展 □不定期开展 □有必要,但没有开展 □没必要

12.目前专业培养方案在制(修)订后、正式实施前,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吗? (单选)

□有,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

三、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的设想和建议

13.您认为课程体系评价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可多选)

□以学生为中心 □成果导向 □持续改进 □利益相关者参与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您认为课程体系评价的评价依据有哪些? (可多选)

□学校办学定位□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

□利益相关者需要 □学生个人成长需要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您认为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可多选)

□学校内部质量标准 □外部专业认证标准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您认为有哪些必要的教学资料用于支撑课程体系评价? (可多选)

□专业培养方案 □毕业要求关联度矩阵 □课程教学大纲

□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学生学习行为规范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17.您认为课程体系评价的必要程序有哪些? (可多选)

□专业自评 □同行评审 □第三方评价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18.您认为课程体系评价的主要评价内容有哪些? (可多选)

□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校定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否可衡量,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

□课程设置是否能覆盖全部毕业要求的实现

□课程、实践类环节是否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

□承担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大纲是否明确反映相关要求

□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是否确定能够实现目标

□作业要求是否有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量与深度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

19.您认为怎样做好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可多选)

□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全覆盖

□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合理

□毕业要求指标点判定能达成

□课程内容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有逻辑

□为课程、实践类环节等分配实现方式和合理的权重

□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与课程目标一致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

20.您认为参与课程体系评价的主体有哪些? (可多选)

□专业 □学院 □学校 □政府 □第三方机构

□学生 □教师 □雇主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21.您认为课程体系评价应该在事前、事中还是事后进行评价? (可多选)

□事前(培养方案执行前) □事中(执行中) □事后(执行后) □都需要

22.您认为如何有效利用评价结果? (可多选)

□课程体系调整 □课程教学大纲调整

□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 □课程、实践环节考核

□其他:_______________

23.您认为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方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简答)

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