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文化建设需要整合高校内部力量。在质量保证过程中,应促进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提高高校对质量的承诺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标准与指南》(ESG,2015)指出,质量保证不是由特定的方法和工具来定义的,而是由其目的来定义的:问责和加强。这两者被认为是相互关联的,可以支持学生、学术人员和管理层之间的质量文化的发展。质量文化意味着所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认为自己对质量负责,并参与机构所有部分的质量保证。质量文化实施的最大挑战是将自上而下的领导和管理方法与自下而上的方法相结合。同时,大学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使教师有发展教学和研究的空间,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参与质量保证活动和质量文化建设。教师的“教”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可以是教师教学发展活动的事实主体,但价值主体仍是学生。高校要营造教师学习群体,形成共同反思、分享、提高的文化氛围。然而,自上而下的领导和管理方法在高校中做得还不够充分,高校领导需要正式参与质量保证过程,质量文化需要克服“纸上谈兵”的弊病,从简单的质量保证评估结果转移到真正有效的管理决策和承诺上。另外,质量文化的“共享价值观、信念和承诺”意味着需要整个高校师生共同参与。
为提高高校内部质量保证的有效性,需要全员参与质量文化建设。学校的内部质量保证要有强有力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和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一方面,高校内部信息收集过程需关注内在文化冲突对于信息收集的博弈。大学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来自教与学过程的信息、问卷调查的信息以及教学管理过程产生的信息,并且是合法、有效和循证的信息。收集、处理和有效利用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为质量改进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的责任在于高校本身,强调大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质量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对质量负有责任,把保证质量作为自觉意识和行动。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旨在创造一种质量文化,通过各种反馈循环确保沟通和学习,并以质量分析、质量对话和质量发展为基础,以质量对话为核心。另外,将质量保证纳入日常活动中,也有利于质量文化的形成。我国高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强调质量文化建设,并质量保证融入日常管理,形成质量文化和价值观。(www.daowen.com)
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取决于创造持续质量对话空间的能力。质量文化的形成必须解决三个层次问题:一是方案、组织过程和结构;二是价值观、战略、目标和哲学;三是无意识的、被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信仰和观念。高校内部质量保证只有服务于这三个层次,鼓励内部成员积极参与质量活动,才有机会真正形成质量文化。也就是说,建设质量文化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说服高校内部成员,通过分析他们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使他们可以有所收获。高校要将其战略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信息公开,确定一个有效和透明的沟通战略,尤其是除了内部成员外,还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以推进他们认同高校追求的质量文化。另外,就课程体系预评价而言,专业培养方案及其组织单位要接受持续的质量保证,仔细检查其内容和结构,采取学生评估、教师调查、跟踪研究和机构评估等工具,为评价过程提供信息,确保高质量的质量文化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