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适应性。培养目标应与学校定位(研究型、应用型)相吻合。培养目标不仅满足社会需求和服务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同时考虑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应反映学生毕业5年左右可服务的专业领域和职业特征。
2.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可达成。毕业要求是反映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在毕业时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专业能力。毕业要求以预期学习成果来具体描述,涵盖知识、能力和素养等三个维度,并与专业的层次和类型相关。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相对应,并通过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矩阵反映,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3.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分层次。专业应做好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定义和设计,可采用支撑矩阵(含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矩阵、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矩阵、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矩阵等)表示相应的支撑关系。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矩阵,又称课程取向矩阵,表示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程度(高、中、低);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矩阵,又称课程地图,表示课程教学目标对应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采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以适当动词进行专业能力描述,表示其能力层次。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用布卢姆分类法及对应动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层次进行描述(表7-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学习类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并且呈现递进关系。其中,“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具有高阶性的能力特征。
表7-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及能力描述动词
(www.daowen.com)
采用能力评估量规表,作为能力评判的标准,来评价某项能力达成的程度。在能力评估量表中,体现课程教学目标及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以及各评价等级标准,以便设计和评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毕业要求的程度。
4.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具体化。课程(指广义的课程,含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应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明确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学大纲包含的核心要素有: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教学内容和方法、学习成果、考核评价标准等。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文件,须让教师和学生知晓。
5.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须恰当。一系列课程以一定的结构比例组合在一起,形成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要合理,根据学校定位和专业类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合理设计各类课程的比例,包括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学时的学分比例,既满足外部专业认证的底线要求,又反映专业特色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6.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重引导。引导教师积极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效;引导教师设计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环节,将作业、项目等形成性评价与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7.设计审批
设计审批规范性。专业应有规范的培养方案设计和审批流程;定期开展培养方案评价,并且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友及同行专家等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