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它的设计和运行既要符合评价对象的发展规律,也要考虑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由于课程体系预评价目的是自下而上保证课程体系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实践要求,也是改进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现实需要,因此,评价过程中必须遵循一系列原则,使评价有理有据、真实可信。归纳起来,高校开展课程体系预评价工作应当遵循逻辑性、导向性、透明性和公平性原则。
1.逻辑性原则
以学习成果导向为逻辑起点,从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应达到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学生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毕业要求,分解到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并将其对应到每门课程(或实践环节)中,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明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同时,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递进关系应清晰。课程体系预评价重在考查、预测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后,是否能达到毕业要求所定义的专业能力。
2.导向性原则
课程体系设置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体现学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不仅让人知晓专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且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学业,达到毕业要求;同时,也进一步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有效帮助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www.daowen.com)
3.透明性原则
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资料应对外公开,做到信息透明,在方便学生选课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监督。专业定期开展课程体系预评价的信息应向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公开,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为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开展课程体系预评价之前,专业需要收集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以及教与学过程的各类信息,并将信息的分析结果运用于课程体系预评价。
4.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主要表现在标准公平、学习机会公平和教学资源公平上。标准化是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价值生成和创造的过程中以及价值交换的过程中的有限标准的制定、颁行及实施过程。它可以促进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以及结果评价手段等实现程序化和规范化,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秩序和社会效益。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达到专业和课程标准,同时要找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在满足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出多样的、灵活性的课程,给予学生公平的选课和学习机会。同时,在专业学科之间,在师资配备、教学资源条件方面兼顾公平,为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给予充分的条件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