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专业评估(认证)是由政府、社会或第三方机构按照相应的专业评估(认证)指标对专业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或认证。在专业评估(认证)实施前,专业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为正式接受外部专业评估(认证)做好准备。一般而言,有两种情况:一是专业在评估(认证)前的自我评价,二是专业持续改进后的论证性评价。
1.专业在评估(认证)前的自我评价
专业在正式参加外部专业评估(认证)前,需要对照外部评估或认证标准开展自我评价,撰写自评报告,找到专业自身与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行持续改进。通过专业自我评估,一方面为撰写自评报告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专家现场考查做好准备。外部认证一般由高校外部第三方机构组织实施,以检验申请认证的专业是否达到评估(认证)标准。专业开展外部评估(认证)前的预评价工作,应对照评估(认证)标准的同时,明确专业自身的特色。外部认证实际上是实现各校专业间的实质等效互认,重在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外部认证前开展课程体系预评价,对专业顺利通过认证具有积极意义。(www.daowen.com)
2.专业持续改进后的论证性评价
持续改进是质量保证的核心理念之一。一方面,通过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反馈,形成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改进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对教与学过程质量保证的数据收集分析,也需要持续改进。正如斯坦菲尔比姆所说,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综合起来,通过对持续改进后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论证性评价,从而确定其是否已在原有的问题方面得到改进,改进的情况是否符合要求,课程体系实施的可行性以及达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适切性如何,等等。然而现实中,此类评价往往被专业所忽视,闭合循环的最后一段往往没有做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