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质量和教师教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专业应科学、合理地设计、实施和评价课程,有效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1.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对完成课程设计的课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取决于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大纲。在学校层面,课程实施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互动,将设计规划好的课程付诸实施的过程。通过课程的实施,学生获得学习体验,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为确保教师教学符合课程标准,教学督导通常参与监督教学质量,并承担问责(检查、控制、评估)和质量改进(建议、协助和支持教师)等职能。除了教学督导参与监督或评价之外,教师对课程的自我评价也应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日常教学的监督通常在课堂中进行,这样会更有效,从而实现更好的质量改进。监督是为了后续的持续改进,为改进而采取的决定和行动必须得到可靠的信息支持,及时、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
收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用信息包括: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使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收集数据(证据)。②通过多种渠道(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不同的形式(课堂观察、访谈、利益相关者调查、课程文件、学生作品以及学生考试和测试中的表现)收集证据,这些证据能够很好地代表、展示教学质量和课程实施效果。通常情况下,收集的证据应是可观察、可测量的,以便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估。
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还在于专业是否适当地配置人力和财力资源,并为教师实施课程设计和制订计划创造空间。高校实施课程改革面临的四大挑战或实际困难:①缺乏称职的工作人员;②教师态度和潜在的阻力;③对未知事物的恐惧;④资源匮乏。因此,为课程实施所进行的能力建设和资源管理就显得很重要。高校要有效地配置人力和财力资源,离不开适当的专业自主权,将学术权利重心下移,同时也离不开对其人力和财力优势和局限性的充分了解。通过对课程实施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分析,分析组织及其环境总体形势,制定并实施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优质的师资和条件。
2.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为课程政策、课程调整和课程实施过程的反馈提供了依据。课程评价的关注点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成功地实施课程教学大纲和制订教案? 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如何? 按教学大纲开展的课程教学活动是否产生预期的结果? 从学校管理层的角度来看,这些信息可以用于问责。第二,专业如何根据学习系统收集到的证据对课程教学活动和学生表现进行数据分析? 其分析结果是如何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的? 如何才能最好地改进课程设置,并从课程和专业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整体质量?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改进,这是来自教学过程的直接证据。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学校管理层会关心两个问题:①专业有什么机制来评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②专业如何利用课程评价数据来进行课程的设计和规划? 质量数据是任何成功的课程评估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应以各种形式从多个参与者收集数据,以便准确判断和评估实施课程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汇聚点,提供教学基本状态与学生发展的数据。通过企业、学生访谈等形式得到的信息是课程评价的间接证据(图6-2)。(www.daowen.com)
图6-2 课程评价证据收集的途径
需要强调的是,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质量改进的功能。换言之,课程评价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评价过程后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如何将这些决策转化为课程设计开发和教学过程中持续改进的策略和行动。高校开展课程评价,应由课程负责人或专业负责人领导的小组或课程开发小组进行协调和实施,该负责人对评价过程及其与有效课程开发的关系有很好的理解,并应具备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评估课程及其实施的各个方面的有效性,并将评估结果转化为课程发展的具体计划,通过课程改进来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评价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方案。包括确定评价的课程、所在专业、特定年级、评价标准,并明确评价活动的目标。
第二阶段,数据收集。确定要收集的信息和收集数据的评价工具,这些工具可能涉及访谈、编制问卷、测试、收集文件以及收集数据的人员等,并进行数据收集。
第三阶段,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以表格和图表的形式展现。比较显著差异,并建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或关系。
第四阶段,分析报告。编写报告,说明调查结果和数据解释。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实施工作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给出改进课程某些方面的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