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实施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从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职责清晰的分级管理、学生能力的合理界定以及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分配机制是主要的管理机制。
1.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分级管理机制
高校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一般而言,高校应设立三级管理体系,包括学校、学院和教学基层组织,各有其特定任务和管理职责。围绕学校教育使命和办学定位,针对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合理设定任务和管理职责。具体来说,学校层面制定学校教育使命、制订通识教育建设规划并负责实施;学院层面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并负责实施;教学基层组织支持与监督教师制订课堂教学方案并负责实施。
学校教育使命要表明本校在本科教学上秉持的方向和价值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教育使命反映的是学校的自我定位和目标追求,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方向和价值观,以便凝聚各方力量办好本科教学。学校层面除了教学管理部门外,还应设立教师教学支持中心,负责为教师提供教学咨询和培训,学习与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健全统一的课堂教学规范,营造学校质量文化,从而提高全校教学质量。教学支持中心应设有教学设计人员,直接服务一线教师和教学改革。另外,学校层面还要设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汇报全校教学信息,为学校内外部教学评估提供信息支持。包括系统收集和分析全校教学运行方面的信息,以支持本校教学方面的决策;外部认证评估时,代表学校做好信息支持方面的工作。学校层面还要求做好全校所有专业的通识教育建设规划,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能力要求。学院层面应做好专业培养方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并负责实施。而教学基础层组织则强调组织落实课程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上述的职能要求必须落实到责任人。学校的分管教学副校长应在教学基本制度、公共课排课、学籍管理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对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予以指导和监督。专业负责人对院长负责,可设专业秘书负责专业与课程之间的协调。院长负责监管专业质量及资源配置。专业必须符合学校规定,学校定期对专业进行审查。对于达到基本质量标准和有竞争力的专业都应给予支持,反之则停办。教学基层组织,如系或教研室的任务是支持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监督课堂教学质量,负责处理所有和课堂教学有关的问题,并负责安排教师工作、教师年度工作绩效评价,负责维持日常教学秩序。教师应认真上好每堂课,关心学生成长和发展,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2.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能力界定机制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清晰界定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环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不同专业,决定了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各有侧重。斯坦福大学于2013年提出教育改革的“斯坦福2025”计划。其中“轴翻转”(Axis Flip)是四大改革之一,将原来的“知识本位”翻转为“能力本位”,认为能力培养是斯坦福大学本科生的基石。到2024年,斯坦福教学中心将建构十个本科生能力教学实体机构,包括科学分析、定量推理、社会调查、道德推理、审美解读、沟通有效性等。这些能力养成机构将分别开发交叉学科的课程。2017年8月,MIT 实施的“新工程教育转型”(NEET),提出的认知思维方式包括:①制造;②发现;③人际交往技能;④个体技能与态度;⑤创造性思维;⑥系统性思维;⑦批判性思维与元认知;⑧分析性思维;⑨计算性思维;⑩实验性思维和人本主义思维。强调对学生认知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适应未知环境和具备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可见,注重培养本科生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的高校十分重视的教育改革内容。(www.daowen.com)
国际工程联盟(IEA)制定的《毕业生核心能力与职业专业能力标准》,定义了本科毕业生的核心能力,并且对应到《华盛顿协议》的工程教育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12条通用标准中。除5条涉及技术能力标准外,有7条标准涉及非技术能力标准,也可以认为是通识能力要求,包括:①工程师与社会:知识与责任的水平;②环境与可持续性:解决方案的类型;③伦理:理解和实践水平;④个人和团队工作:团队的角色和多样性;⑤沟通:沟通水平依据执行的活动类型;⑥项目管理和财务:不同类型的活动所需经费的管理水平;⑦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准备和深度。
对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界定,一方面要考虑该专业的外部评估和认证标准;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校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先确定培养目标,然后再确定毕业要求中反映的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要求。不仅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且还要根据用人单位、校友等调查和数据分析,科学合理地界定学生能力。这个过程也需要任课教师积极参与。能力界定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分配机制
高校内部建立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分配机制也是课程体系管理的重要保障。这里所说的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队伍,二是教学条件。学校的资源分配机制,一方面要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则要向优势专业和课程倾斜。合理协调运用问责机制和市场机制,合理管控和下放办学自主权。
首先,合理运用问责机制守住底线,确保教学所必需的资源。在教学队伍方面,高校要按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合理配置师资规模与结构,以保证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学生规模对本科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同时,在保证专任教师质量的基础上,聘请一定数量的兼任教师,并保证兼任教师的教学资格和教学水平符合教学要求。高校还要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并确保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以满足教学需要。在教学条件方面,高校应当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信息资源,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并确保生均教学经费的投入。其中,生均教学经费的投入至关重要,特别是实验、实习经费等,必须达到生均教学经费的基本要求。保证生均拨款比例占教学经费的大部分,按项目拨款的比例应占小部分,而不能本末倒置,以确保专业有足够的办学经费。高校只有运用好问责机制,才能确保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落实到位。
其次,合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争取更多的教学资源。专业是整个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点,需要运用市场机制强化优势专业,办出特色。市场机制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管理、资源配置和专业建设管理等方面。专业设置管理方面,在保证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于有办学积极性又有办学实力的专业要积极鼓励,加大投入。资源配置方面,在保证每个专业基本办学资源的前提下,将资源向优势专业倾斜,从而保持学校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本科教育教学中,上好每堂课,关爱每个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