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质量环是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三层质量环中的内环,它以“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考核评价方式和标准—持续改进”为主线,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应以教学大纲的编写以及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方面为抓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1.将成果导向理念落实到课程(环节)教学大纲上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后一公里”。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需要落实到专业、课程和课堂等教育教学各环节中。高校应根据各自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成果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将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落实到课程(环节)教学大纲上。课程教学大纲规定了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要求,科学合理设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思政”协同效应。课程任务完成后,教师须进行课程评价,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持续改进。
2.将重心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上(www.daowen.com)
课程质量主要反映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上。随着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习的几个基本事实达成共识:①更深刻理解概念的重要性;②既注重教,也注重学;③创设学习环境;④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上的重要性;⑤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因此,也带来了新的学习方法,让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教育方法,并揭示对学生学习的新见解。学习科学认为,学习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意义创造;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习在理解上是有效的,而理解在运用所建构的知识上是有效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在实践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同的人学习是不同的。2018年美国一个教育组织(Teach Thought)发布的《2018年美国教育发展趋势》,提出美国教育界最关注的20大发展趋势,包括成长型思维、创客学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信息素养、个性化学习等内容。特别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顺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个性化教育所必须的。
3.将精力投入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上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必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变化。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围绕学习目标、需求、活动和教育情景来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相联系,更加注重根据学生学情调查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其次,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外,学校也应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和方式方法,激发广大教师潜心教学、用心教学和提高质量的内在动力,真正把所教的课程变成有深度、有创新性、有挑战度的“金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