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管理

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管理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要构建以内部质量保证为基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质量保证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出发点,应明确质量目标的关联过程和相应职责,包括执行职责和监控职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过程中,要明确质量管理的过程模式。

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管理

在国内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对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提出新要求,也呈现出新模式。高等教育发展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育科学、学习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变化。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新经济新科技和新产业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为学生学习环境和毕业生职业环境带来了深刻变化。这些新变化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引导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保证采用新模式,不断完善“质量目标—管理职责和资源管理—过程管理—监控、分析和改进”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1.聚焦“以外促内、重在建设、形成文化”的新要求

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一方面要符合外部质量保证要求,通过外部评估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重在建设形成高校自身的质量保证特色。首先,应学习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和要求,了解国际上通行的质量保证经验和做法,理解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等外部质量保证标准和要求。其次,根据本校的定位和实际情况,构建和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校级、院级和专业等层面。构建过程中,须确定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以及监控、分析和改进方面,特别是要厘清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和环节,明确关键质量控制点。同时,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中,也应明确各个质量保证子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校要将质量意识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动,积极营造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多层面、大范围的教育教学思想讨论,进一步凝聚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培养模式与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共识;以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建设为基础,确保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促进形成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共识,在教师教学系列培训中融入和宣传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促进教师将质量意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高校要加强校园质量文化建设,并渗透到学校科学决策过程中。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求坚持以高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要求自觉地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高校要将质量文化融入学校科学决策中,以保证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事实和数据说话,形成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的体制机制;要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唤起每个角色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将质量文化内化为大家的共同价值观和自觉行为。

2.形成“三级联动、重心下移、多元参与”的新模式

高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强调学校、学院和专业教学基层组织层面的三级联动,将高校主体责任具体落实到位。学校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框架制度要设计科学,指导、督促学院专业层面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质量保证工作,形成有利于质量保证的校园氛围;而学院层面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健全,并积极组织实施;专业教学基层组织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学校、学院、专业教学基层组织明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责,并定期开展相应的质量保证工作,切实履行职责,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

由于质量保证的重点在专业和课程,因此,高校内部质量保证的重心应下移到专业教学基层组织,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做到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学院质量保证体系之间有效衔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课程体系质量保证、课程质量保证之间有效衔接,从而保证教学“最后一公里”的质量。(www.daowen.com)

高校要构建以内部质量保证为基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质量保证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多元参与,因此质量保证工作应鼓励校内外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形成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在教学督导方面,利用校际间紧密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联盟组织,体现开放性、中立性和非部门隶属性的优势特征。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高校联盟组织通过改变组织机构和运作方式,使其得以优化、发展和创新。在专项评估方面,鼓励跨校、跨专业的专家和同行参与,从不同视角为高校内部质量保证的专项评估工作“把脉问诊”,进而为高校质量保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数据监测方面,鼓励多元参与,听取校友、用人单位、在校生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并及时反馈,从而形成人人关心质量、积极参与质量活动的局面。

3.注重“目标导向、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的新常态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明确质量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制定相关标准、流程并组织开展质量活动。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出发点,应明确质量目标的关联过程和相应职责,包括执行职责和监控职责。这里,特别需要高校最高管理者作出以下承诺: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意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资源。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过程中,要明确质量管理的过程模式。由于任何的质量活动都有输入,经过过程转化为输出,并且一个过程的输出将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因此,高校必须确定管理和控制各个过程,并对过程输出进行验证,测量和评价其输出结果是否达到标准和要求。质量管理的过程模式反映了各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并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最终输出,即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国家和社会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期望。

持续改进是为了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或提高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所采取的措施。改进是持续的、没有止境,改进过程需要测量和分析现状、提出改进目标和方案、实施改进方案,并验证结果,如有必要将更新相应的管理文件。

由此可见,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关注高校质量管理的“目标导向、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的新常态,保持质量环的螺旋式上升,从而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