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机制:目标游离模式

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机制:目标游离模式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米歇尔·斯克里文在批判性地思考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评价的形成性评价理论。可以说,目标游离模式的教育评价重在强调评价过程和结果,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目标游离模式将教育活动的过程视为评价的核心,将教育活动参与者视为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过程管理强调质量形成于过程之中,这与目标游离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机制:目标游离模式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米歇尔·斯克里文(Micheal.Scriven)在批判性地思考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评价的形成性评价理论。斯克里文认为,评价的重点应由“方案想干什么”转移到“方案实际干了什么”上来。他认为,作为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教育方案的预定目标,而是教育活动参与者的意图。他主张,在形成性评价阶段,应当把教育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提供给评价人;而在总结性评价阶段,应当把已经完成的教育活动作为评价对象,把收集资料作为评价活动的重点,并且强调评价人的客观性。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目标游离模式。目标游离模式基于形成性评价理论,它既重视教育活动的过程,也注重结果,而忽略当初的目标。由于目标游离模式忽略评价的目标,因此人们仅把它视为一种评价原则,而不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可以说,目标游离模式的教育评价重在强调评价过程和结果,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目标游离模式将教育活动的过程视为评价的核心,将教育活动参与者视为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目标游离模式强调过程的这一特征,对教育评价活动的充实和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过程评价的方法已成为教育领域广泛采用的评价方法之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质量管理标准的八大原则中,就有一条是强调过程管理的方法。过程管理强调质量形成于过程之中,这与目标游离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www.daowen.com)

目标游离模式基于教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来进行教育评价,为教育评价的数据来源提供了可靠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过程被视为影响质量的重要载体。由于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成效,这不仅对于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意义重大,而且也为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提供了理论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