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外高校实践来看,课程体系预评价的实践环境有赖于明晰关系、能力本位、利益相关者参与以及外部推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1.课程体系预评价与内部质量保证的关系要明晰
国际上普通认为,课程体系预评价是高校内部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高等教育区,《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标准与指南》(ESG)特别强调高等教育机构承担质量保证的首要责任。ESG 第一部分的内部质量标准中,明确要求“1.2 对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批准”,从而保证课程体系预评价得以落实。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构建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重在形成校园质量文化,通过基准、学习保证、教学有效性保证、学术及合作责任保证、有效性和资源保证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预评价。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基于评价工具收集的数据,如课程评价、毕业生跟踪研究、针对不同层次等,把对课程体系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列入学校内部质量会议框架,参与者从不同角度分析质量保证和学习成果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可见,高校是质量保证的主体,课程体系预评价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得以实施。
2.课程体系预评价注重学生能力本位
课程体系预评价以课程评价为基础,注重从“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发布的《英国工程专业能力标准》(UK-SPEC)明确了工程技术员、工程工程技术师及特许工程师应达到的能力和承诺。标准中,对知识理解、智力技能、实践能力、可转移的通用技能等有明确要求。斯坦福大学于2013年提出教育改革的“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其中四大改革之一的“轴翻转”(Axis Flip)将“知识本位”翻转为“能力本位”,到2024年,将建构十个本科生能力教学实体机构,分别开发交叉学科课程。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将2007年提出五大战略目标作为全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院系据此并结合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来确定院级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专业再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满足外部质量保证的要求。可见,国际上“能力本位”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课程体系预评价的核心要求。(www.daowen.com)
3.课程体系预评价吸收利益相关者参与
教师、行业代表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高校质量保证和评价。ESG 2015“标准1.1”强调质量保证政策需要与机构的全面战略联系,需要动员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让每一个人都能为质量负责,由此培育一种质量文化。美国贝拉明大学(Bellarmine University)教师发展中心认为,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群体,对专业标准、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他们能提供对课程、学生评价政策、学术指导和学生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分析和评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定期开展课程体系预评价,邀请课程体系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学生、校友、教师和劳动力市场代表和海外学术同行共同参与。在UNESCO 的IQA 优秀案例中,一些大学在建有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各项质量活动,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特别强调基于数据开展专业评估和课程体系评价。可见,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质量活动已成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4.以外部专业认证促进内部课程体系预评价
以高校参与外部专业认证推动高校内部课程体系评价工作。国外专业认证由各高校自愿申请参加,高校首先对照第三方机构的专业认证标准进行专业自评。第三方机构的专业认证标准与所在地域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相一致。比如德国ASIIN 标准与ESG 标准之间有对应关系,同时,满足德国认证委员会有关专业认证要求。专业的培养方案涵盖专业知识与跨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专业与方法能力的培养。不同的课程模块必须依照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国ABET 认证标准聚焦学生学习成果和对毕业生提出的毕业要求,力求高校对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做出评价。ABET 认证标准对工程教育培养方案、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求高校深入研究外部专业认证标准,并且指导和规范教学实践和评价工作。欧盟2015年启动的“欧洲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衡量和比较”(CALOHEE)项目,其目的是评估整个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是否具备符合国际标准的能力。CALOHEE项目是第一个自下而上的、由大学驱动过程的项目,而不是由政府驱动。可见,高校积极参与外部专业认证,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高校内部开展课程体系预评价等内部质量保证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