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质量保证视域下的高校课程体系评价趋势

质量保证视域下的高校课程体系评价趋势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国际、国内对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主要呈现出如下四大发展趋势:第一,课程体系预评价基于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设置。同时,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工作需要社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校友和同行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在机制上确保课程体系预评价的有效运行。

质量保证视域下的高校课程体系评价趋势

欧美国家关于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研究相对较为深入,并且课程体系预评价已经逐渐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应用。主要体现为三大特点:一是将课程体系预评价作为高校内部质量保证(IQA)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课程体系预评价以课程评价为基础,注重从“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三是提高教师、行业代表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质量保证和评价的参与度。国外高校的这些经验和研究将为本书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提高高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看,课程体系预评价反映了现代教育管理和教学思想,对于增强高等教育管理效能、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协同治理、导向作用和改进功能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迫切要求,以及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课程体系预评价作为高校内部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越来越得到高校管理层以及师生的重视。

从国际、国内对高校课程体系预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主要呈现出如下四大发展趋势:

第一,课程体系预评价基于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通过课程体系预评价可以在培养方案制定后、实施前检讨是否符合高校办学定位、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www.daowen.com)

第二,课程体系预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学生中心和成果导向。“学生中心”表现为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成果导向”体现在从毕业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的学习成果加以评价,是否达到或未达到毕业要求。课程体系预评价不仅关注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而且也关注课程设计评价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保证,从强调“知识系统”转变为“能力达成”,重在预测学生通过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第三,课程体系预评价有效运行基于数据分析、持续改进和利益相关者参与。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为课程体系设置的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计划、执行、检查、改进”(PDCA)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建立在数据收集、分析基础上的持续改进。同时,课程体系设置和评价工作需要社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校友和同行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在机制上确保课程体系预评价的有效运行。

第四,构建质量保证视域下的课程体系预评价机制是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的必然要求。课程体系预评价既是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满足专业认证等外部质量保证的需要。高校通过构建质量保证视域下的课程体系预评价机制、强化协同治理能力,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通过内部的制度建设、质量分析、质量交流和质量发展,从而形成质量文化,高校才能适应外部质量政策和质量环境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