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氏兄弟的弥撒:当代中国美术风潮的成果

高氏兄弟的弥撒:当代中国美术风潮的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氏兄弟[7]是当代艺术界知名的艺术组合,从1985年起合作从事绘画、装置、行为等艺术活动。高氏兄弟的“弥撒”乃是用探空气球为材质的充气装置作品,模拟女性生理器官的形状,在当时显得惊世骇俗。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外不断实施让一个又一个陌生人拥抱的行为作品《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恢复爱、谦卑、友谊与宽恕等高贵品质,仍是高式“弥撒”的延续。

高氏兄弟[7]是当代艺术界知名的艺术组合,从1985年起合作从事绘画、装置、行为等艺术活动。使他们一举成名的作品是参加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的装置作品《子夜的弥撒》(图6-5)。弥撒(missa)原是天主教的感恩祭,是纪念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最崇高之祭礼。高氏兄弟的“弥撒”乃是用探空气球为材质的充气装置作品,模拟女性生理器官的形状,在当时显得惊世骇俗。因为中国现代艺术展执行策展人栗宪庭的支持,认为这件作品有点“原创性”,被有意安排在美术馆一楼的展厅入口处。后来,批评家苏珊·黛维丝惊讶于这件先锋作品能够产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完全没有诸多打着“先锋”旗号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有意为之的各种“中国符号”或对西方艺术的“山寨式”拷贝。

(www.daowen.com)

图6-5 高氏兄弟:《子夜的弥撒》(装置),1989年

高氏兄弟深受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社会雕塑”观念的影响,结合基督教的十字架图式,用隐喻的方式展开对现代艺术堕落与人类生存异化的批判,集中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临界·大十字架》(包括《世界之夜》《世纪黄昏》《黎明的弥撒》《人类的忧虑》《福音书——文明启示录》)装置系列中。通过对《圣经》、地球仪、手枪、镜片、时钟与太极图等现成品的使用,对“十字架”的意义进行了重组,隐喻了人、神缺席中的世纪末状态以及寻求出路的艰辛。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外不断实施让一个又一个陌生人拥抱的行为作品《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恢复爱、谦卑、友谊与宽恕等高贵品质,仍是高式“弥撒”的延续。在严格的基督徒看来,这些只是试图超越现当代艺术局限性的世俗作品,行走在渎神的边缘,十字架上的荣耀根本无须任何苍白的艺术来助阵。[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