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艺术家、批评家邱志杰的总结归纳,吴山专的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包括四类:①关于红色中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一切视觉记忆;②关于消费主义的事物和现场;③关于身份的讨论;④关于日常生活和艺术品的界限的讨论。吴山专在198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世界3对绘画领域的开拓》是理解他的艺术活动的重要线索。吴在该文中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层次:世界1——“物”,讨论的关键词是“物权”;世界2——“人”,讨论的关键词是“劳动力”;世界3——“词”,可以反作用于“世界1”的世界,讨论的关键词是“赤字”。[1]
吴山专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装置艺术主要在第一类中展开,涉及的素材主要是关于简体字、错别字、大字报、红色、粮票、公章、高音喇叭以及开会等。从最表层的元素来看,吴在这一期间主要通过对黑体字或者黑体字的改造,展开一系列有关红色幽默的“赤字”装置实验(图6-1),特别集中在1986年前后创作的系列作品中,成为八五美术风潮中较具先锋意识的作品。
(www.daowen.com)
图6-1 吴山专:《红色幽默》,装置
“赤字”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涵:①字貌的强调,使用了作为具有威权特质的现代印刷字体——黑体字特别是大红色的黑体字;②字意的“亏空”,一个最直接的刺激是来自1977年《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发布、推行、停止使用以及被废除,吴山专刻意利用并强化这批简化字,造出只能在视觉层面把握却不可理喻的字象,形成字意的亏空。“赤字”在吴山专这儿成为艺术的基本隐喻,即使被认为具有明确意义的字,其实本来都是一个个“赤字”,这些字(“赤字”)被分门别类地装入各种意义,是由于一套只能服从的制度或权力在维系,其中包含着不容质疑的强力,吴山专的“赤字”装置在凸显的同时也在解构这种维系的强力。
1989年,吴山专在“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实施行为艺术《大生意》,是实施第二类艺术创作的起点。1991年,吴山专远赴欧洲,在延续第一类、第二类的作品基础上,展开第三类与第四类作品的实验。在“物—人—词”的架构中,通过可逆性、形而下化以及代数法三种语法,严肃而不知疲倦地进行一项又一项看似玩似不恭的装置实验,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本体主义艺术家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