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宪庭在《无聊感和“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三代艺术家》一文中将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玩世现实主义风潮中的青年艺术家称作“第三代艺术家群”:第一代是“知青群”,大都生于1940年代至1950年代上半叶,是1979—1984年间兴起的伤痕、乡土与寻根美术风潮中的主将,人道主义情怀浓厚,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第二代是1980年代中期崛起的“现代思潮群”,大都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上大学期间,普遍遭遇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习惯以半个哲学家的姿态关注人的存在,构成他们展开新艺术创作与探索的起点;第三代被栗宪庭命名为“泼皮群”,这一名称主要来自周作人在1924年写就的《破脚骨》一文的启发,周在文中将国内各个城市曾流行过的“破脚骨、无赖、光棍、泼皮、破落户、流氓、流户、青皮”等口语词汇与日语词汇“哥罗支其”、英语词汇“罗格”以及西班牙的“流氓小说”相提并论。同时期稍早,王朔小说开始流行,顽主文化盛行,老北京话中的“顽主”意涵亦近此。
被称作“泼皮群”这拨第三代艺术家大都生于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在20世纪80年代末大学毕业,与前两代艺术家群习惯构建中国文化的理想主义做法有明显差异,这代人被“抛入”一个观念和现实都不断发生剧变的时代,“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现实留给泼皮群的只是些偶像的碎片。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社会事件、艺术样式及价值观,在他们心灵中产生过恒久或深刻的影响。因此,无聊便成为他们对自己当下生存状态最真实的感觉”。[16]既然现实世界本无意义,无聊感便是在感觉中对浮于世界表层的伪意义进行消解,在消解过程中呈现出“一点正经都没有”的玩世不恭和泼皮幽默,是习惯背负责任感生发的沉重、悲壮、崇高情愫的反面。玩世现实主义(Cynical Realism)风潮中的作品敏锐地把握到了一个转型时代普遍存在的处事方式以及蔓延在文艺领域中的调侃风尚,被认为是对前两代艺术家普遍存在的宏大叙事倾向的本能挥别。此节以刘小东、方力钧、岳敏君等为个案,梳理玩世现实主义风潮从产生到风行的简要过程及其对于20世纪90年代当代艺术的独特意义。(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