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晓刚与中国当代美术风潮

张晓刚与中国当代美术风潮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8张晓刚:《红色肖像》,布面油画,99×83.2cm,1993年其中《红色肖像》、《黄色肖像》分别以毛旭辉、叶永青为模特,消除之前过于明显的表现性语言的实验;《血缘:母子》和《红色男婴》在保留超现实主义的心理特征——意外的光斑以及缺乏自然逻辑的物象组合基础上向后来的标志图式迈进;1994年创作的《血缘:大家庭》标志着其消解了表现主义路数,“大家庭”系列成为他迈入中国当代艺术舞台中心的典型图式。

20世纪80年代,张晓刚[11]通过乡土与病房等题材,在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演绎中腾挪辗转。1993—1994年,张晓刚通过《黄色肖像》《红色肖像》《血缘:母子》《红色男婴》《血缘:大家庭》等作品完成创作观念上的决定性转折。

图5-8 张晓刚:《红色肖像》,布面油画,99×83.2cm,1993年

其中《红色肖像》(图5-8)、《黄色肖像》分别以毛旭辉、叶永青为模特,消除之前过于明显的表现性语言的实验;《血缘:母子》和《红色男婴》在保留超现实主义的心理特征——意外的光斑以及缺乏自然逻辑的物象组合基础上向后来的标志图式迈进;1994年创作的《血缘:大家庭》标志着其消解了表现主义路数,“大家庭”系列成为他迈入中国当代艺术舞台中心的典型图式。(www.daowen.com)

图5-9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1号》, 布面油画 ,180×230cm ,1995年

“大家庭”系列(图5-9)的直接灵感来源是出自家藏的私人旧照片与民间依然盛行的炭精画像,图像经营的灵感大概受到德国极少主义倾向明显的波普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的启发。作为革命干部家庭出身的张晓刚,在家藏的反映红色革命与建设年代的私人旧照片中,在失却个人特征而无限趋同的面目中敏锐捕捉到了历史、人生、情感与艺术创作之间的渊源,对社会、集体、家庭、血缘在图像中进行再演绎式的模拟,以含蓄、中性而又充满诗意审美的特性,传达出经过当代观念转换的时代情绪、心理记忆以及普通人长期以来特有的某种审美追求。此种呈现绝不是晚清民国年间流行的以月份牌为代表的新兴商业趣味,而是汲取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乔治·德·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等人“有距离”地体验深重历史与面对多变现实的态度。[12]

尽管张晓刚与调侃、揶揄与戏谑风格明显的政治波普、玩世泼皮以及艳俗艺术等刻意保持着距离,其“大家庭”系列仍然延续其阴性、忧郁与无边的孤独为底色的心理特征,但其对旧照片图像的理解、分析以及反复使用,就如里希特的绘画作品,仍然可以归类到“泛波普艺术风潮”之中。“血缘牢不可破,家庭不堪一击”,后来搬至北京的张晓刚对与前妻所生的女儿出自血缘的爱,成为《失忆与记忆》系列创作的缘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