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批评家顾丞峰[56]的梳理,八五美术风潮中的江苏青年艺术群体,在南京一带的金陵文化区域、“苏锡常”一带的吴文化区域、徐州一带的中原文化区域与扬州一带的淮扬文化区域四大区域中蓬勃兴起。[57]
在南京兴起的青年艺术群体及其重要展览主要有:①杨志麟、丁方、钱大经、冯忆南在1983年5月举办的“四人画展”;②杨志麟、柴小刚、许信容、丁方、杨迎生、陈琦在1984年12月举办了“六人油画展”;③傅泽南、宋小钢、樊波等20余名青年艺术家在1985年6月成立“新野性画派”,发布《新野性主义宣言》,并在1986年6月举办了《新野性主义绘画作品展》和《南京现代诗画联展》;④获得江苏省委支持,由江苏省美术馆主办,丁方、朱新建、杨志麟、周京新、柴小刚在内的138位青年艺术家参展的“江苏青年艺术周·大型综合艺术展”在1985年10月开幕;⑤由杨志麟、丁方、徐累、柴小刚、沈勤、管策、曹晓东、徐一晖、杨迎生9位青年艺术家组成的“红色·旅”群体分别在1987年5月、1988年10月举办了“第一驿画展”和“第二驿画展”;⑥包括郭海平、黄药等青年艺术家在内、数千名画友参与的“晒太阳”(KISS SUN)户外艺术活动展分别在1986、1987、1988年举办。
在徐州兴起的青年艺术群体主要包括“星期天画会”“犀牛画会”“红黄蓝艺术会”“黑白画会”等,标志性展览有:①包括王平、王健等在内的“犀牛画会”群体在1983年2月举办了“七青年画展”;②包括朱振庚、武平人等近10名艺术家在内的“星期天画会”群体在1985年1月1日举办了“星期天画展”,并自以为是“打响了’85新潮美术第一枪”;③由徐州群众艺术馆、徐州造型艺术研究会在1986年4月主办的“徐州现代艺术展”,成为徐州新潮艺术之集大成者。
在“苏锡常”一带兴起的青年艺术家群体与展览有:①包括于少平、吕美力等在内的10名青年艺术家参与的“苏州84现代画展”在1984年冬登场;②王绪斌、吴逸平等7人在1987年的大年三十实施了“红色尖头”艺术行为;③包括张晴、唐应山等在内的“北斗星”小组于1986、1987年分别在苏州、南京举办了“粮仓艺术展”“北斗星画展”;④由庄天明推动的“现代书法促进会”这一松散群体于1986—1988年间先后在无锡、苏州、南京等地举办了四次展览;⑤李平秋、范晓峰、周俊伟、洪磊、周啸虎、曹小冬于1987年在常州举办了“六人新作展”,其中周俊伟的作品中因有了较为地道的波普风格而令人耳目一新。
在连云港有盛军等在1987年的“太空艺术基地”行为艺术活动,在扬州有丁斌为主在1987年的“明天艺术沙龙”活动,尽管淮扬文化区域中的青年艺术群体活动乏善可陈,但上述零星活动也构成了江苏新潮美术运动不可一味忽略的组成部分。(www.daowen.com)
八五美术风潮期间,“红色·旅”显然是江苏青年艺术家群体中最为重要的群体个案。[58]“红色·旅”的形成与“江苏青年艺术周·大型现代艺术展”的成功举办直接相关,将现代主义艺术作为共同追求的杨志麟、丁方、徐累、柴小刚、沈勤、管策、曹晓东、徐一晖、杨迎生这9名主要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组建了新潮美术群体“红色·旅”,时任《美术》杂志编辑的高名潞对这一群体的产生也起了促进作用。因为参加迫在眉睫的“珠海会议”(1986)的需要,在“红色·旅”的名称正式产生之前,这一群体曾经短暂命名为“江苏超现实主义团体”。
“红色·旅”这一名称乃这一群体的核心人物——杨志麟所取,根据杨的表述:“‘红色’代表生命,而‘旅’是双关词,代表组织与过程的意思。我是非常强调这个过程性的,建议大家用非常悲观的态度看待看似比较乐观的事情。我们都是过渡阶段的人,只是在过渡当中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已。”[59]这一命名反映了群体成员自己建立的对待艺术的基本原则:“我们在献身的严肃性中找到共同的支点;我们渴望在内心深处再创一个生命体;我们在涉向彼岸的旅程中获得了崇高;我们在与永恒碰撞时感应到召唤的神秘。”[60]因为“红色·旅”这一名称与同时期意大利的一个暴力组织“红色旅”近似而易遭误解,群体部分成员并不喜欢这一名称,也没有被大规模使用,所以在八五美术风潮中并未成为一个特别响亮的群体名称而得以流行。
“红色·旅”青年群体在1986年9月正式成立之后,由丁方、杨志麟、徐累三人合作完成了《“红色·旅”箴言》,并由丁方执笔发表在1987年第1期的《美术思潮》中。该箴言受到了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明显影响,其中透露出的悲剧感、孤独感与荒诞感是受到《西西弗斯的神话》的强烈影响,同时也是杨志麟的“荒诞倾向”与丁方的“崇高倾向”相互妥协与勉强糅合的产物。箴言表述了追求现代主义艺术的理由,并将这一群体定位为不求结果、只求推动历史进程的阶段性、暂时性存在,期冀给后来者带来希望与曙光。顾丞峰指出:“从‘红色·旅’箴言的内容上可见,‘红色·旅’箴言的组成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和文学倾向上,却忽略了成员作品的美学趣味、艺术取向和价值追求,而且箴言的内容并没有明确具体的风格主张和纲领描述,它的内容适用于当时的任何一个团体,这也为最终‘红色·旅’解体埋下了伏笔。”[61]
杨志麟、丁方、徐累等8名青年艺术家在1987年5月举办了“红色·旅”群体的“第一驿”画展。杨志麟的参展作品《星座》《红果实》《夜兽之一》《夜兽之二》等,体现了受到加缪、博尔赫斯、契里柯、布朗库西等西方现代文艺以及中国原始宗教艺术的综合影响。丁方的参展作品《悲剧的力量》《剑形的意志》《意志与牺牲》《原创精神的启示》等,呈现出悲剧感、大人类精神与大灵魂的强烈视觉效果。沈勤、曹小冬、管策、徐一晖等的参展作品也以各自独特的符号语言呈现出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超现实主义与抽象艺术的明显影响。关于“第一驿”画展的总结文章以及部分作品被《江苏画刊》《美术思潮》以及《中国美术报》刊登,高名潞、栗宪庭、周彦等批评家应邀观展。“第一驿”画展既是“红色·旅”的首次群体亮相,也是这一群体的唯一高光时刻。杨志麟、沈勤、徐累、管策、徐一晖、徐维德、赵勤这7位艺术家在1988年10月举办了“第二驿”画展,群体成员丁方、柴小刚、曹小冬在此次画展中的缺席,则意味着“红色·旅”这一群体开始走向分崩离析,这也是八五美术风潮期间青年艺术群体的火热聚集又迅疾离散的相对普遍性现象。“红色·旅”群体的成立与解散也印证了其作为“阶段性、暂时性存在”的最初自我定位,高名潞曾言,“85 时期诸多艺术展示的汹涌浪潮中,‘红色·旅’的声音显得那么的微弱。其外在的参与其实包裹了一种难言的矜持。持观望的姿态和对时机多分地选择无不证明缺少一种彻底进取的勇气, 甚至连投入的精力也有了某种价值折算的痕迹。”[62]这也是江苏青年艺术群体在八五美术风潮中虽曾不停掀起层层波浪但却难以形成共时性与历时性影响的一些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