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976-2006年,北方艺术群体的成立与影响

1976-2006年,北方艺术群体的成立与影响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初成员包括舒群、任戬、孟凡果、巴威、吕瑛、张茜荑、张曙光等,9月15日召开北方艺术群体成立大会后,成员包括王广义、舒群、任戬、刘彦、倪琪、林薇等15人。图4-11“北方艺术群体双年展”展厅该群体有明确、积极的主动传播意识与传媒攻略。“北方艺术群体”的“宣言”与“阐释”均出自舒群之手,其还策划并参与了高名潞主编的《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的撰写、出版工作。

1976-2006年,北方艺术群体的成立与影响

图4-10 “北方艺术群体”核心成员:(左起)刘彦、任戬、王广义、舒群

“北方艺术群体”(图4-10)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84年7月21日,以黑龙江省文联“文学艺术信息交流中心”的名义成立,对内名称“七七七”社团。最初成员包括舒群、任戬、孟凡果、巴威、吕瑛、张茜荑、张曙光等,9月15日召开北方艺术群体成立大会后,成员包括王广义、舒群、任戬、刘彦、倪琪、林薇等15人。1985年3月,该群体在黑龙江省文联《北方文学》杂志社会议室召开改组会议,推选舒群为理事长,王广义为副理事长,任戬为秘书长,明确了群体的组织构架与领导分工。群体活动在1985年4月后开始活跃。值得留意的是两篇文献与一个由运动进程催生出来的展览以及明确主动的传媒攻略。

两篇文献可以视作体现该群体精神的“宣言”与“阐释”。前者题为《“北方艺术群体”的精神》,刊登在《中国美术报》1985年第18期,撰者舒群向公众宣布该群体艺术家试图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坚固的、永恒和不朽的“世界”,相信“一种新的文化力量——北方文明的诞生”,陈述了“理性绘画”的创作准则,提出一种“仅仅是传达我们思想的一种手段”的“超艺术”主张,[29]此谓之“宣言”。后者题作《为北方艺术群体阐释》,发表在《美术思潮》1987年第1期,舒群进一步明确了“北方文化”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一种恒定的精神原则”,此谓之“阐释”。两篇文献明显受到外国思想著述特别是《奥义书》中语言表述方式的影响,将拯救艺术视作群体肩负的共同使命,有一种理性“乌托邦”的意味。

图4-11 “北方艺术群体双年展”展厅(www.daowen.com)

该群体有明确、积极的主动传播意识与传媒攻略。[30]群体曾计划创办自己的刊物《God》,在付印之前流产。舒群在黑龙江省文联主办的《北方文学》担任编辑,“中心”成立后还创办了《外国小说选刊》,这些刊物就成为该群体最初成立、开展活动与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群体成员中特别是舒群踊跃撰文,发表在八五美术风潮期间作为重要传播媒介的“两刊一报”——《中国美术报》《美术思潮》等。舒群、王广义与高名潞联合策划了作为中国先锋艺术第一次大检阅的“’85青年美术思潮大型幻灯展暨学术研讨会”(珠海会议,1986年),北方艺术群体倡导的“理性绘画”在八五美术风潮中取得权重地位。至此,该群体仍未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展览,因而八五美术运动进程催生出一个供北方艺术家集体亮相的展览——“北方艺术群体双年展”(图4-11),在长春吉林艺术学院的一间教室举办,展出王广义、舒群、任戬、刘彦、倪琪、王雅林6位成员的30余件作品。该展基本属于内部观摩性质,“观展者主要是专程赶来的中央电视台《美术新潮》(电视片)摄制组、《美术》杂志编辑高名潞、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朱青生和周彦,以及吉林艺术学院、吉林大学的部分师生。”[31]因为取了个好名,仅仅举办了一届的“双年展”,后就被称作中国最早的双年展。展览的最大特色是将群体成员本来并不雷同的创作面貌经过筛选之后,统一在“冷”与“酷”的美学风格之下,符合“宣言”与“阐释”中主张的“寒带后文化”的冷性特质,呈现北方“理性绘画”冷峻、肃穆的气氛。

作为“北方艺术群体”的实际发起人、组织者与理论阐释者,毫无疑问,舒群[32]是该群体的灵魂人物。舒群于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求学期间开始建立起博览文史哲艺的阅读习惯,是能够用文字深刻阐释艺术问题与艺术观念的少数艺术家之一。“北方艺术群体”的“宣言”与“阐释”均出自舒群之手,其还策划并参与了高名潞主编的《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的撰写、出版工作。

舒群在八五美术风潮期间的作品主要包括从“无穷之路”“绝对原则”“涉向彼岸”到“最后的理性·绝对原则消解”这四个系列作品。“无穷之路”系列中,将大卫的躯干融入空寂的宇宙环境,冷冻的人体与流淌的无意识笔触奇异地融入一体,这是舒群追求所谓北方文明的“冷”与“理性”在绘画上的初显身手。在“绝对原则”系列中,舒群用观念化的“建筑”作为理性象征物,以超现实主义的外相表达了某种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在虚无与虚空中将民族的书写提升到抽象的高度,也是舒群对伤痕美术、乡土美术那种素朴简陋的认识论的蔑视与摈弃。其“涉向彼岸”系列,多以教堂或带崇高、神秘意味的建筑作为语言材料,然后作纯化和简化处理,只保留具有“共相”特征的结构和色调,更具“理性”(机械性、构成性)的意味。“最后的理性·绝对原则消解”系列,则意味着舒群追求传达新的时代精神使命的终结,绘画在此之后应该回归自身,成为一门自然科学[33]显然,舒群的不懈思索与文字表述远高于绘画作品所能承载的阈限,艺术创作在放弃不必要的说教任务之后,却又重新承载了难以负荷的哲学重担。但无论如何,舒群的努力为中国先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严肃、深刻的探索维度

王广义[34]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比舒群、任戬稍晚加入了“北方艺术群体”,但因其作品的鲜明特色以及在八五美术风潮中的独特贡献——特别是在珠海画院期间牵头组织了“珠海会议”而名重一时,是“北方艺术群体”的实际发起者与中坚人物。

在浙江美院求学期间,尽管王广义曾深受梵高、马蒂斯与毕加索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影响,但在其早期创作中,更多来自西方古典主义、古典哲学和美学以及现代艺术语言的杂糅。在1986年期间,其完成了创作生涯中第一个具有明显个人特征的“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作品,画面中偏冷的蓝灰色调与物象统一在“凝固”的心理感受之中,在王广义本人看来,这是高扬“生命内驱力”的契机而克服传统“艺术”主张人类向弱的方面发展的局限,并用一种模糊的理想主义中世纪宗教精神与尼采的悲剧观念协调起来。

1987年,王广义开始了“后古典”系列作品的创作,通过对西方经典作品的再认识与重新“修正”以感知到人类艺术文化中一种“健康向上的崇高的力”。《后古典——大悲爱的回归》是对伦勃朗的作品《浪子回头》的“修正”,画中人物的基本造型延续“极地”系列中被“凝固”的样式。王广义将重复的父子形象分为对称式的两组,以均衡、稳定、平和等符合古典美学原则的构图方式,呈现一种“超善恶的悲剧观念”。《后古典——马拉之死》是对达维特的作品《马拉之死》的“修正”。经过八五美术风潮洗礼的王广义,在20世纪90年代以“大批判”系列作品成为波普风潮中颇有影响的艺术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