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976-2006年中国美术风潮:兴衰相关证据

1976-2006年中国美术风潮:兴衰相关证据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纪要》提出的尖锐意见不仅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也拉开了八五美术风潮期间青年艺术家要超越体制机构自办展览、自出画册、自主宣传的新序幕。在“央美师生座谈会”与第一次“黄山会议”影响下,在本章第三节中提及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的刺激下,广大青年艺术家以反思第六届全国美展为契机,追求艺术现代化、多元化,倡导艺术民主化,强调创作个性化,自觉投入“求新求变”的时代热潮,掀开了风起云涌的八五美术风潮大幕。

1976-2006年中国美术风潮:兴衰相关证据

1.“央美师生座谈会”——“多样化”的时代呼唤

在1984年10月至1985年1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无论是筹备的周密性、题材的宽容性、形式的新颖性,还是入选地域的开拓性均远超历届全国美展[2],但还是激发了广大青年艺术家的不满情绪。中央美术学院于1985年1月15日在院内组织了一次关于第六届全国美展的座谈会,由费大为[3]记录整理成文,题为《中央美院师生关于全国美展座谈会纪要》(下简称《纪要》),发表在《美术思潮》1985年第一期(创刊号)上。

《纪要》对第六届全国美展提出的批评意见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问题:第一,重题材、轻艺术的问题。六届全国美展仍然是“题材决定论”倾向占主导,没能彻底打破“红、光、亮”与“高、大、全”的“文化大革命”艺术模式,主要表现在:和形势有关的题材为多;模仿已流行的题材;主题性绘画作品与非主题性绘画作品在展览会上比例失调。重题材、轻艺术的倾向形成的原因乃是美术界对“左”的影响认识不够,容易使“文化大革命”艺术模式得以蔓延发展。第二,美术与社会交流渠道的单一化问题。参加座谈的师生指出,流通渠道的唯一性——完全由相关部门组织展览会、负责出版物是不利于美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经过层层审批的全国美展已不能反映美术的最新发展和真正水平,已失去对全国美术发展的学术引导功能。[4]《纪要》还指出,当前最重要的课题是打破美术与社会交流渠道的单一化,通过多种渠道使美术与社会发生联系,使美术风格多样化。《纪要》提出的尖锐意见不仅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也拉开了八五美术风潮期间青年艺术家要超越体制机构自办展览、自出画册、自主宣传的新序幕。

2. 第一次“黄山会议”——“观念更新”的嘹亮号角

1985年4月21日,在安徽泾县召开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美协安徽分会与《美术史论》编辑部联合筹办的“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史称“黄山会议”(图4-1)。为了区别1986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也为了区别1988年在黄山屯溪召开的“88中国现代艺术创作研讨会”(后文简称二次“黄山会议”),笔者将这次会议称作八五美术风潮中的第一次“黄山会议”[5]

图4-1 参加“黄山会议”的代表,1985年4月

参加第一次“黄山会议”的共有70余人,主要为各地中青年画家与美术理论家、国外留学考察归来的画家以及吴作人、刘海粟、王朝闻、罗工柳、艾中信、吴冠中等美术界前辈。旅美画家陈逸飞专程从美国赶来参会,介绍了美国艺术界的多元面貌。旅美画家陈丹青虽无法到会,但向大会提交精心准备的稿件。浙江美院的郑胜天,中央美院的钟涵、葛鹏仁,美术研究所的晨朋在晚间分别开设了“西方艺术发展趋势”“欧洲绘画观念”“苏联七八十年代油画”“日本美术现状”等精彩讲座。

图4-1 参加“黄山会议”(“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的部分代表,1985年4月

此次会议与“央美师生座谈会”相似,对“题材决定论”导致的公式化、概念化与单一化提出了批评,鉴于美术界对艺术的本质、功能、创作方法的理解还很陈旧,会议明确提出了“观念更新”的响亮口号。会议就“题材决定论”“油画民族化”“创作个性”“画家与观众”“理论与创作”与“现代派绘画”六个方面展开热烈的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彻底否定“题材决定论”以及艺术只为外部因素服务的创作论,提倡艺术的风格和审美性。第二,对“油画民族化”的批评,谨防“油画民族化”因“强制意味”而形成简单化、模式化的弊端。第三,解放个性,克服单一化、虚饰化。第四,综合吸收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之长,在自己的民族文化结构与心理结构中创造自己的新艺术。会议研讨成果以简报形式发表在《美术家通讯》1986年第5期。

第一次“黄山会议”在回顾与前瞻并行的基础上,促进了美术界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油画艺术的新发展。此次会议是中国油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专业学术会议,也被视作“新学院主义”的宣言,显示了学院艺术要和“文化大革命”艺术彻底决裂的决心,会议精神使一大批中年画家感到“艺术春天”的降临,促进了美术界形成自由活跃的氛围,“观念更新”与“创作自由”构成了八五美术风潮的精神底色。

在“央美师生座谈会”到一次“黄山会议”的前前后后,反思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问题已经见诸报端。1984年第12期的《美术》刊载了署名“时真”的文章《第六届全国美展油画研讨会在沈阳举行》,文中提出全国美展作品中油画创作的四大问题:①“题材决定论”的影响依然很大;②有些作品忽视美术的审美功能;③ 形式风格过于单调和简单;④应该走出展览馆、博物馆、画院和学校,到社会上去。如果不克服这四大问题,作品会疏远观众,让观众觉得乏味,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美术史论家陈醉在《美术史论》1985年第3期上发表《从形式角度看六届全国美展——兼谈中国美术向何处去之我见》一文,提出了近似但更为具体的看法。六届全国美展中油画的内容和形式的缺点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农村和历史题材占据了半壁江山,形式上少有创新。大多作品几乎仍然走在三五十年来的惯常老路上。

在“央美师生座谈会”与第一次“黄山会议”影响下,在本章第三节中提及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的刺激下,广大青年艺术家以反思第六届全国美展为契机,追求艺术现代化、多元化,倡导艺术民主化,强调创作个性化,自觉投入“求新求变”的时代热潮,掀开了风起云涌的八五美术风潮大幕。(www.daowen.com)

3.“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八五美术风潮的轮廓初显

1986年4月14—17日,由全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全国美协主席吴作人与副主席华君武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高名潞、朱青生、水天中做学术报告,“三个报告分别就六届全国美展以来的美术发展动态(特别是活跃在各地的青年美术群体的创作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美术状况和在西方美术思潮冲击下的中国近、现代油画的历史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价”。[7]会议讨论成果题以《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在京召开——交流 理解 并存 竞争共同促进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发表在权威美术期刊《美术》1986年第6期。

高名潞在这次会议中做了《’85美术运动》的学术报告,后来报告全文分别发表在《艺术家通讯》与《文艺研究》1986年第4期上,《文艺研究》中题为《’85青年美术之潮》。在报告中,高名潞第一次清晰梳理出八五美术风潮的现象与精神轮廓,他将八五美术风潮概括为三大倾向:①理性精神与宗教气氛;②直觉主义与神秘感;③观念更新与行为主义。这是自下而上掀起波及全国的八五风潮首次被美术界主导力量相对清晰认知与认真对待。

4.“珠海会议”——八五美术风潮力量的集中检阅

1986年,8月15日—19日,在广东珠海举办了由《中国美术报》和珠海画院联合筹办的“85青年美术思潮大型幻灯展暨学术讨论会”,史称“珠海会议”(图4-2)。会议的组织者为高名潞、王广义与舒群,邵大箴、张蔷、刘骁纯、彭德、皮道坚、詹建俊、闻立鹏、张培力、毛旭辉等近40名批评家与画家应邀参会。16名评委从1100张幻灯片中评选出342件作品进行观摩研讨。与会人员就“85美术新潮”和中国当代艺术等诸种问题发表了不同见解,各种观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珠海会议”是第一次全国性的新潮艺术交流研讨活动,是八五美术风潮青年生力军的第一次全国性检阅,对推动新潮艺术的继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4-2 “珠海会议”现场

不过,我们也应清醒看到,无论是“珠海会议”的发起与进行,还是“珠海会议”产生的新潮影响,都一再证明“理性话语”(高名潞曾用“理性精神”“理性之潮”和“理性绘画”等术语来概括)占据了“珠海会议”的主导,“珠海会议”就是“理性话语”的持有者——高名潞、王广义与舒群等自觉组织、成功运作的一次会议,举办这次会议的珠海,成为理性话语持有者向往的“乌托邦”。 后来被归入“理性绘画”的主要群体和代表人物——“北方艺术群体”的王广义、舒群和任戬,南京的丁方以及杭州的张培力等均成为“珠海会议”的主角。高名潞撰写的《关于理性绘画》一文刊载于《美术》1986年第8期。唐庆年编著画集《理性绘画》,收入王广义、舒群、张培力、耿建翌、丁方、任戬等代表艺术家在1984—1987年的作品,首次对“理性绘画”作品进行编辑出版,由广西漓江出版社在1988年出版发行。“理性之潮”在传播领域也成为八五美术风潮发展过程中最显“重要”的板块。

5.第二次“黄山会议”——八五美术风潮力量的再次检阅

1988年,11月22—24日,由高名潞策划、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和安徽合肥书画院联合主办的“’88中国现代艺术创作研讨会”在黄山市屯溪举办,艺术史称“黄山会议”,为了与1985年4月在安徽泾县召开的“黄山会议”(“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区分开来,故又称第二次“黄山会议”。此次会议由批评家水天中主持,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新潮艺术家和理论家代表前来参会。第二次“黄山会议”展示和交流了“珠海会议”之后两年来各地新潮艺术的创作情况,并结合当前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围绕将于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因而也兼有“中国现代艺术展”理论准备会与动员会的性质。

6.“西山会议”——八五美术风潮的“终结”

1991年4月19—22日,由山东淄博青联等赞助、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新时期美术创作研讨会”先后分别在北京三里屯的新世界宾馆与香山的国务院招待所召开,罗工柳、吴冠中、袁运甫、邵大箴、高名潞、栗宪庭、刘骁纯等63名画家、批评家与会讨论,会议讨论内容由王鲁豫执笔,以《新时期美术创作研讨会综述》为题刊载于《美术》1991年第10期。会议结束之后因受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及其下辖刊物《美术》《美术家通讯》以及《中国文化报》有预案有组织的批判,研讨会被批判组织者冠以“西山会议”这一名称并流行开来。

“西山会议”本是一次总结“新时期”美术创作得失成败的学术研讨会,被批判组织者视作“为新潮美术翻案”“腐蚀和破坏社会主义美术健康发展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而加以挞伐,指责“西山会议”的主持者“把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的恶果当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的产物和成绩来歌颂,把美术界的重灾区描绘成丰产田来赞美。”[9]1992年春,像一场春雨的“南方讲话”精神传来,对已经“终结”的新潮美术围剿性批判戛然而止。

其实“西山会议”是一次缺少鲜明个性、思想倾向比较温和的会议,未及对已经走向“终结”的新潮美术展开深入探讨,因批判火力的强烈而使“西山会议”一度被误解为强烈“鼓吹”新潮美术的一次事件。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市场经济步伐的快马扬鞭,中国的现实语境在此时开始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八五美术风潮作为一次遍及全国的美术运动早在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匆匆结束之后便开始走向沉寂,登上艺术前台的将会是更为年轻的一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