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27日(农历大年三十)上午8点,陈巨源、沈天万、孔柏基、陈钧德、徐思基、韩柏友、钱培琛、陈巨洪、郭润林、罗步臻、王健尔与黄阿忠参加的“十二人画展”(图3-8)在上海黄浦区少年宫悄然开幕。在少年宫呈四方形的展厅中,用简易的展板搭成一个大大的“X”形状,既增加了展线,又有了形式感,在当时的各类展览中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一展览没有任何仪式和讲话,展厅中播放着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的富有悲壮色彩的《命运交响曲》,展览最初只是邀请了画家们的亲朋好友,但各界人士不期而至,首日便吸引了约2000名观众,包括关良、哈定在内的上海美术界前辈均前来观展。展览中的作品多为油画和水彩画,题材主要是静物、风景、花卉与植物,有印象派绚烂色彩的明显影响,没有一幅抽象主义作品。用后来的眼光来看,“十二人画展”无论从题材还是艺术技巧上来说,没有任何惊世骇俗的突破,没有激起任何外部的惊涛骇浪,但它是1979年美术界具有开端意义的一次重要展览,是由艺术家自发组织、自选作品、未经任何外部机构审查的民间性质(体制外)展览。后来的媒体用并不严谨的措辞,将其称作“1949年之后第一个民办画展”,其在中国先锋艺术从内部交流到公开展出的转型期间有着不可忽略的艺术史意义。
图3-8 上海“十二人画展”现场,1979年1月27日
展览举办的最初构想来自当时已年近中年的陈巨源与沈天万,最初动机仅仅是为了“画那么多年,这口气总要出一出”的情感宣泄。这两位当时都是从事设计工作的在野艺术家,因为不满于之前宣传画中盛行的教条主义创作模式,筹划一次公开展览来呈现自己这么多年坚持创作但不被主流业界认可的作品。“十二人画展”成员最初并非是一个有着密切交流的民间团体,除了徐思基、韩柏友与陈、沈二位算是最初的“四人小圈子”之外,其他八人均是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不断找寻同路人的结果。最饶有意味的是孔柏基的加入,沈天万认为必须要吸收一位有公职的党员而为展览增加保险,时为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主任、党总支书记但不被主流美术界接纳的孔柏基痛快接受邀请,还推荐了同事陈钧德参展,为展览增添了来自学院派的专业性力量。十二名画家每人展出十幅作品,是一次风格并不统一的同人展览。[27]
与参展作品呈现的纯粹艺术性的优雅、平和与宁谧基调相比,陈巨源撰写的展览前言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还略有点表述冲击力。“严酷的冰封正在消融/艺术之春开始降临大地/战胜了死亡的威胁/百花终于齐放……”,这既是对展览所处时节的实际描述,更是宣告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开始降临。他们敏锐地察觉到“旧时代过去了/新时代已在召唤”,在正在到来的新时代,“每一个艺术家有权选择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有权表现自己深深眷恋的题材内容”,艺术家面临的主要任务,便是郭润林在展览前言中执意增添的六个字——“探索、创新、争鸣”,这是早期现代美术风潮中在野艺术家们自主发出的时代召唤。“十二人画展”在上海引发的热度使原计划10天的展期又延长了7天,在上海展出结束之后,经北京美协主席刘迅推荐,应武汉美协主席周韶华之邀而远赴武汉中山公园展出,题为“上海12画家美术作品展览”。香港《文汇报》也报道了“十二人画展”。(www.daowen.com)
参展画家孔柏基[28]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印象主义倾向明显的现代艺术探索。1964年在上海文艺会堂举办了第一次题为“农民肖像画”的个展,因为所画农民形象被认为没有塑造出幸福感而遭全部焚毁。孔柏基在后来的下放农村的经历中,悄悄进行风景写生,描摹自然中灿烂的光与色。在“十二人画展”中,孔柏基尽情给前来观展的学生讲解他善于使用的油画棒知识。在参加“十二人画展”之后,孔柏基的艺术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宣纸上进行油画创作的探索。[29]作品题材不断拓展,载体从宣纸、卡纸到布,从国内到国际不断举办展览而影响日隆。
图3-9 陈钧德:《有过普希金铜像的街》,油画,1978年
参展艺术家陈钧德[30]在艺术教条现实主义盛行的年代中,也是印象派的忠实信徒。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陈钧德,是在颜文樑、闵希文等著名前辈画家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同龄人努力掌握苏式写实风格时,陈钧德醉心于钻研印象派的书籍与画作。陈钧德有过一段在部队的经历,恰恰成为他自由探索光色变化的艺术“避风港”。20世纪70年代在美术界初露锋芒,以《山景》(1973年)、《雪霁》(1977年)、《上海南京路》(1978年)等作品奠定了自己的早期风格。在“十二人画展”中,陈钧德的参展作品更为醒目,特别是《有过普希金铜像的街》(1978,图3-9)这一作品,表现了岳阳路口梧桐树下的那块空地,在一种迷茫、空寂、忧郁、晦涩的情绪中表达了对普希金雕像被拆除后的切身感受,以城市街道风景画的方式呈现出沉重的历史沧桑感,在人文精神、中国线条与明丽阳光营造的画境中对特殊年代的荒诞行为进行了隐性批判。1980年,陈钧德与刘海粟、关良、颜文樑三位重量级前辈画家一道举办了四人联展。在之后的创作生涯中,陈钧德在悉心研究莫奈、塞尚、梵·高、马蒂斯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将自己浸淫已久的中国艺术传统与西方早期现代主义绘画相融合,探索出自己独特的直率、刚劲、泼辣的“油彩意趣”,赢得了“色彩大师”的赞誉,是“十二人画展”中走出的最受美誉的画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