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土风潮与象征主义演变

乡土风潮与象征主义演变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乡土美术风潮中象征倾向的重要代表,尚扬既敏感于现代艺术语言的张力,又负载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以独特的“尚扬黄”成为这一系列作品的著名标签。从《母土温情——收获》、《浇灌》、《纤夫》到《洪水》等,作为乡土风潮中象征倾向外溢的经典作品,丁方通过极富精神内涵的朴拙人物塑造,以浓厚的悲悯情怀,展开了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溯源”。

乡土风潮与象征主义演变

1981年,年届不惑的尚扬[41]远赴陕北黄土高原,踏上了自己的艺术寻根之旅。在位于陕西省东北部的黄河西岸的佳县老城,尚扬眺望冰面开始解冻的黄河,从上游汹涌流下的巨大冰棱彼此撞击而发出轰轰巨响,船夫们在苍莽的天色下整齐划一地喊着号子,将搁浅在河滩上的船体摇动并推向河中。这般雄壮宏阔的场景让尚扬为之震撼不已,他明白:这就是自己将要进行的研究生毕业创作的绝佳素材

图2-10 尚扬:《黄河船夫》,布面油彩,140×381cm,1981年

尚扬在黄河两岸多次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完成了油画作品《黄河船夫》(图2-10)。画面采用俯瞰式构图,视平线被掷在画幅之外,在浊浪与泥浆一道构成的黄色交响曲中,描绘了一艘老式大船在惊涛骇浪的黄河边上即将搁浅的场景,船夫们踏在泥泞中拼命将船拖向岸边,与汹涌的激流坚韧地搏斗。这并非列宾《伏尔加河纤夫》式的底层关怀与现实批判之情,而是展现黄土高原汉子们的恒久绵延的生命意识,是黄土地下质朴而崇高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尚扬自己写道:“这些船夫们无可羁縻的气概是这样地震撼了我。在这落寞的黄河一隅,我真实贴切地感受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种巨大力量。在船夫们与黄河不足较比的身躯里,却透露出一种征服自然的伟大。我所希望表现的东西,其内涵实质上是民族精神之美、民族特质之美。我觉得,她的壮阔浑然的力量更多地充溢于北国山川人物之中。”[42]批评家易英认为:“他用一种现代艺术的语言重新阐释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他以黄河和黄河为意象提炼出极为概括的形式,通过形式本身的张力宣扬了一种本土文化的精神”[43]。《黄河船夫》成为尚扬最早被业界关注、嘉许的作品,尽管尚扬认为此作并未达到绘画上的自由,但是仍然成为他追索保罗·塞尚等早期现代画家的精神轨迹并力图祛除苏式绘画影响的成功起点。

自《黄河船夫》的蓬勃而出,到《黄河五月》(1983)、《爷爷的河》(1984)、《塔崖的黄昏》(1985)等作品的相继问世,尚扬在众多呈现黄土高原与黄河意象的画家中脱颖而出,由此给人们带来启示,重要的不是再现这样的乡土题材,而是在精心建构的色彩语言与半抽象的形象上凝聚了崇高的精神力量。黄土高原上的地理形态与人物特征在尚扬的笔下,都能成功地转换成独特的视觉感受,唤醒凝重而又久远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乡土美术风潮中象征倾向的重要代表,尚扬既敏感于现代艺术语言的张力,又负载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以独特的“尚扬黄”成为这一系列作品的著名标签。从“尚扬黄”到“大风景”“大肖像”与“董其昌计划”等,尚扬每一个阶段的艺术探索都能在后浪汹涌的当代艺术史上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迹。(www.daowen.com)

1980年春季学期,在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求学的丁方[44],未参加学院组织赴苏州的集体写生活动,而是独自远赴西北的黄土高原。一方面,陕西武功是他的出生地,唤起童年生活中的高原记忆;另一方面,因为深受主题厚重的音乐浸染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热爱,丁方与黄土高原有一种精神上的天然契合。丁方深为黄土高原的自然形式所震撼,自称在这里第一次真正地“看见”了地平线,他将地平线比作“人生的灭点”。在家乡的黄土高原中,丁方尽情观察太阳从地平线上的升起与落下,尽情感受阳光普照万物的生命感觉,尽情触摸用土夯打出来的屋墙之特有的质感。丁方在黄土高原画的第一幅作品,是关于一个农民素描,觉得其脸上的皱纹和黄土地的褶皱形式一致。丁方还观察到黄土高原汉子们的脊背与远处的山体有着令人惊异的同构关系。丁方沉浸在乡民们的乐天情绪以及弥漫的玉米粥香味中,其在这具有沉睡气质的黄土高原中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艰难的生存中体现出来的人的尊严。[45]

丁方在1980年和1981年两赴黄土高原进行实地写生,他放弃了自己本科专业的国画工笔人物的陈旧手法,主要用西画素描方式创作了一批为自己赢得最初声名的作品。1981年10月,在中央美院展出的这批素描作品掀起了一道强劲的冲击波,被视作文艺界盛行的“西北风”在绘画领域的先驱性作品。当时,因《西藏组画》而声名鹊起的陈丹青,对丁方不吝赞美之辞,在给程丛林的私人信件中赞美丁方:“丁方的作品正是我努力追求的,丁方轻易达到了。”[46]

1983—1984年期间,丁方创作了一批富有表现力度的油画作品。表现黄土地上的人们劳动和生活的景象,呈现他们坚韧的生命力与独特的精神内涵,将中国西部亘古存在的一种“原始本然的生命伟力”从黄土地中复活出来,这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母题。这批作品被艺评界归纳为丁方早期的“陕北风情组画”,但用“风情”一词无法完整体现丁方绘画创作的思想与精神力度。从《母土温情——收获》(1983)、《浇灌》(1983,图2-11)、《纤夫》(1983)到《洪水》(1983)等,作为乡土风潮中象征倾向外溢的经典作品,丁方通过极富精神内涵的朴拙人物塑造,以浓厚的悲悯情怀,展开了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溯源”。丁方一生的努力便是通过陕北黄土高原意象,复活“山”“河”精神,将之“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地理标志”而挚情表现。丁方的探索被认为是中国画坛上的“史无前例”,其在艺术创作中弥漫的“悲壮的英雄主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超凡脱俗的宗教意识”比尚扬的黄土高原作品更为外溢,其“似乎在呼喊出历史的苦难和苦难中重生的渴望”,在此种意义上,丁方是一个人类生存境况的发言者与见证者,黄土高原不过是其进行发言和见证的媒介。

图2-11 丁方:《浇灌》,布面油画,122×199 cm,198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