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变化思维对于改革创新的启发在于,创新发展也是一个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过程。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六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大大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尤其是十八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比如近代物理学诞生、电力和运输、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科技革命的带动下,世界经济领域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乃至现在的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着世界发展的面貌与力量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世界性强国。发源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美国把握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机遇,进而赶超英国变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都是领航者与最大的获利者。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

在对客观世界的反复观察中,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为作为一种不可分割的连续性的宇宙整体,其具有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特性。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在研究万物生成的时候,还在不断思索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规律。孔子曾面对着大川的奔流不息而感叹自然人生的匆匆流逝,老子也认为宇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历程。《易经·系辞上》讲到“生生之谓易”,而这就是在说事物发展变化的生生不息。汉代贾谊认为万物变化“未始有极”,一切事物永远处在变化之中从不停息。宋代周敦颐则指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周敦颐所讲的“变化无穷”可以说是言简义丰,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永恒性。张载提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渐化”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中有渐变的环节,渐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事物明显的变化,同样深刻地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过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认为,天地之化日新,“静”也是“动之静”,深刻揭示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把变易观推向了中国古代哲学变易思维的高峰。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变化思维对于改革创新的启发在于,创新发展也是一个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过程。对于当今中国的改革创新来说,不是事先悬置一个恒定的理想状态,通过改革达到这个状态就可以万事大吉,而是要根据新的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不断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提出了“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与创新创造有关的思想观念。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变通求新、因革损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与日偕新等思想观念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勇于创新创造的民族禀赋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万众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联系紧密,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些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据资料显示,在十六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与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的发明成果数量。此外,在绘画、诗词歌赋、书法的文学艺术领域,中国为世界奉献了唐诗、宋词、元曲等诸多人类文明库里的瑰宝。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国家都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亦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究其深层精神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创新创造这一宝贵的精神传统和民族禀赋。

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在世界工业革命大潮中被时代远远甩下。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的百年间,正是世界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的中国却在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失去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导致中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步伐。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百年间,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强攻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侵略、政府腐败、战火连绵、民不聊生,民族存亡危机之下,根本不具备创新创造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华民族在世界工业革命大潮中落后于时代,陷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古老的中国焕发新生,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中迸发出创新创造的生机活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全力追赶时代、勇于引领新时代的改革创新大潮。(www.daowen.com)

2.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施加影响的多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基础实力。综合国力的大小强弱,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它满足国民的需求、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根本上决定了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更加凸显。同时也说明“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2]

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创新变化的世界,从人类文明走过的历程来看,从蒸汽机车的发明到高铁的飞速驰骋,从电灯电话的普及到遍布全球的互联网络,从青霉素的发现到用基因破解生命的密码,从丝绸之路的漫漫商旅到“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类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不断追求创新变化。空前的互动、高度的开放,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各种力量竞相发声,中国定力、中国自信要求人们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清醒的底线思维,特别是家庭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国家意识。置身于当前普遍开放、高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面对逼人的形势、挑战和使命,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一份红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中国改革,特别需要国人发挥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最简单的逻辑是,没有一股“精气神”,如何啃硬骨头和涉险滩?如何突破固化的壁垒与藩篱?如何凝聚更广泛的共识与更大的智慧勇气推进改革?

历史和现实共同证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实现梦想的核心保障。40多年来,我们一直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从农村改革解决温饱问题到社会改革聚焦民生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阔步向前,改革领域也不断拓宽,“五位一体”的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只有进行时,但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以改革创新平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关系,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