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与思修法基讲义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与思修法基讲义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独立自主是爱国主义尊严感的重要体现。因此,爱国主义要以对自己家园、民族以及文化的情感为支撑,实现对自己家园的归属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内部的融合,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爱国主义要以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为目的。爱国主义以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为手段,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确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首先要明确“爱国”和“爱国主义”的概念指向,需要从学理上把握爱国主义的历史演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和现实表现。

1.爱国主义的内涵界定

从历史渊源角度看,“爱国”二字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策·西周策》之“周君岂能无爱国哉?”[1]而在古代典籍中并无“爱国主义”一词,“爱国主义”一词最早是由蔡锷引入中国的,叫“军国民主义”,后来由蔡元培北京大学改成“爱国主义”。目前学术界对“爱国主义”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我国普遍沿用的是列宁在《皮梯列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中的说法:“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1985年,原文译者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对原译文作出纠正,改译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3]依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列宁所讲的爱国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因此,在当代这一说法还需要进一步解读。《辞海》中将“爱国主义”定义为:“历史地形成的热爱和忠诚于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对待祖国的一种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具体内容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4]这与本教材中对爱国主义的定义相吻合,即爱国主义是“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以及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5]这就明确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即爱国主义是国家对公民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担当。

2.爱国主义的内涵意蕴

爱国要以知国为前提。即要有对祖国的认知、对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认知,这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深厚情感的原始来源。知史是认知祖国的重要途径,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爱国之情便油然而生。在中国历史上,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此后据稳定状况而言,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四百余年,使中华民族有了“汉”这一称谓,如现在所称的“汉人”“汉族”“汉语”都以汉朝为标记;“盛唐”凸显了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现在西方华人聚居地“唐人街”,与此也有很大关系;元朝在中国历史上使中国的控制范围扩至西亚。从秦朝到元朝,中国不断向前发展。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处于弱势状态,尽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都进行了斗争和努力,但都没能改变当时国家落后的局面。历史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挽救祖国于危亡。了解中国历史是爱国的认知前提,同样地,明白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是自我发展和祖国强大的重要因素。爱国主义“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6],这一种依存关系强调的是国家与个人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国家安定和谐、繁荣昌盛时,个人的前途就光明,国家动荡、国运衰败时,个人的前途就灰暗。因此,个人只有与祖国共命运、同心同德才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助力祖国繁荣。

爱国要以情感为支撑。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7],爱自己的家园是爱国主义情感的根源。“家园”可以是自己长期居住的社区,也可以是国家。以社区而论,随着时间的流逝,日积月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便会不断加深,长大之后,远离家园,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人们守护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越来越强。以国家而论,最为明显的是出国留学和出国工作人员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学成归来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拥有一颗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无论是自己长期居住的社区,还是自己的国家,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人们对家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民族独立自主是爱国主义尊严感的重要体现。民族独立自主,反映着“一个民族延续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使用民族共同语言、形成共同的主权意识与合理诉求”[8]等特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各民族之间实现融合,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融合要求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相互依赖,为共同的民族利益而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内部和谐统一,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是人民自豪感、尊严感的强大体现。爱自己的文化是实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主要途径。以文化人,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应该重视“文化”的作用,强调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论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还是革命文化抑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包含着对祖国发展希冀与对国家制度、机器的认同。因此,爱国主义要以对自己家园、民族以及文化的情感为支撑,实现对自己家园的归属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内部的融合,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爱国主义要以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为目的。爱国主义以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为手段,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道德要求即是要求民众履行道德义务,“道德义务”就是“人们所自觉承担的对社会或他人的道德责任,在这里法律制度的他律性变成了一种自律性的道德义务,即出于道德主体自觉自愿的某种道德行为,出于道德主体自我的意识自觉,出于对道德规范的真诚信念,出于自我良心的深刻体认”。[9]在中国历史上出于自律而作出爱国主义行为的例子比比皆是。明代“一以国家为己任,勿为身家之私谋”的于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戊戌君子谭嗣同;弹尽粮绝也绝不投降,被敌人用刺刀剖开肚子的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冲破重重阻力归国,为我国导弹工程、航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等等,都是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的先驱。政治原则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认可,以法律条文、制度规则等形式表现出来,约束人们行为习惯的具有强制性效果的准则。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提出“爱祖国”的要求。现在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宪法还规定“保卫祖国、抵御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从最高法层面对公民作出了爱国的政治要求和法规律规定。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10]“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11]2018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对“中华精神”作出了高度凝练,他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精神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12],这些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13]然而,在这个民族精神系统中,“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在整个民族精神系统中,对其他精神起着主导与支配作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民族就无法自立,其他精神就没有支撑,就难以形成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贯穿整个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是各种民族精神的灵魂。

3.爱国主义的现实表现

爱国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的思想和行为,爱国主义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对祖国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文化的深深热爱,就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热切关怀。(www.daowen.com)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祖国风景美的大好河山、广袤疆域以及广博多样的自然资源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资料来源,是国家“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14]。目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15]等严峻形势,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祖国的发展。不仅如此,目前我国在领土问题上还存在着紧迫性问题,如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边境上存在岛屿争端问题,等等,面对这些紧迫性问题,我们必须以强有力的智慧和实力捍卫国土完整和主权尊严,树立起保卫祖国的情感认识和坚定信念。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骨肉同胞的爱,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16],这是马克思对自己骨肉同胞献身的大爱;“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7]这是邓小平同志对自己祖国和骨肉同胞的深情之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做到一切为民、一切利民,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突出的生活难题,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环境需求,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得到满足。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就是要始终紧紧地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同等对待不同阶层和群体,重视处于绝大多数的工人群体和农民工群体的利益,以强有力的举措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在情感上给予农民工关怀,在行动上给予农民工尊重。此外,也要爱自己的侨胞,保护侨胞的利益和生命安全,2011年利比亚撤侨事件,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人民生命权利和祖国公民的重视,是爱自己骨肉同胞的真切表现。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是要在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历史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和展现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引导人民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达到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现实目的。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传统优秀文化为理念支撑,以现代工艺为技术支撑,促进理念现实化,使中国灿烂文化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例如,故宫博物院利用网络技术联合音乐人将静态的古诗画以动态的音乐形式呈现,达到宣传的效果,引导人们认识和热爱故宫文化。不仅如此,要真正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18],把民族特色文化和生动故事也列入其中,以最大的资源实现弘扬中国灿烂文化的目的。

爱自己的国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爱自己的国家,就是拥护其基本制度,遵守其宪法法律,维护其安全和统一,捍卫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拥护国家的基本制度,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相信中国的基本制度具有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为人民谋福祉。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强制性手段,是达到国家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爱国的基本表现。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是公民的义务,现阶段我国国家安全和统一面临着众多障碍,需要全体国民集中力量,承担责任,维护祖国的安全和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紧密相连的,捍卫国家利益就是捍卫自己的利益,就是在维护人民最普遍的利益。同样地,国家繁荣昌盛,个人的发展就有很大可能性,因此,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众志成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4.爱国主义的历史性与具体性

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因此说“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19],是历史的、具体的,这也是其丰富性和生命力旺盛的原因所在。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爱国主义,一个国家不可能真正强大,即便暂时强大了,也容易被瓦解。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后,爱国主义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和意义。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这是阶级性的反映。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我们今天讲的爱国就是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使我们能够经历无数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艰难险阻而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每当民族兴衰荣辱的紧要关头,爱国主义总是显示出它巨大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对整个民族大家庭的热爱,要以实际行动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当外敌入侵、国家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时候,中华民族大家庭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今天,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公民来说,躬身劳作于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是爱国的直接体现。爱国就是农民播种好每一寸土地;爱国就是工人坚守自己的岗位,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爱国就是海关人员不让走私物品流进国内,冲击我们民族工业;爱国就是公务人员当好人民的公仆,绝不营私舞弊,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