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贾谊的“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到清末康梁怒喊“中国魂安在乎”,再到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1]之后孙中山倡导要“用民族精神来救国”[2],毛泽东“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3]等等,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演化来看,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在国家作为社会基本建构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与国家统一在一起,附着于国家之上的民族精神与国家精神统一起来,对民族精神的推崇和追求与国家利益也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当代,人们所普遍提倡的民族精神通常是国家层面上的民族精神。如果要给民族精神下一个定义,可以这样阐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尽管人们对民族精神作为民族发展中的一个积极因素这一点能够达成一致,但分歧仍然存在,围绕民族精神的讨论仍在继续。
首先,要搞清楚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来源。民族精神是一个现代话语,由西方学者最早提出。我国有学者认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是最早论述民族精神的学者。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准则、先例、风俗习惯。结果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4]这里的“一般的精神”指的是一个民族的一般的精神,即“民族精神”。孟德斯鸠把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与这个国家的地理、法律、宗教、文化的传统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赫尔德在1774年出版的《另一种历史哲学》一书中则最早明确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一切,理解一切。”此后,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斯宾格勒、汤因比等哲学家都对民族精神进行过研究和论述。在他们看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性格的特征。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之所以是这个民族而不是另外一个民族的根本特质和内在规定性。
但这样解释民族精神并不能将其与民族特性、民族意识或民族文化等区别开来。从社会历史背景方面来看,“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显然与十八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理念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因果联系,是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总体来看,西方思想家们有的是从旧唯物主义的立场,有的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来解释和使用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他们对民族精神的解释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独到性,也带有缺陷和不足。但是,他们的解释对于我们理解民族精神这一概念仍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分析民族文化精神的思路和视角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民族精神问题具有启示意义。(www.daowen.com)
其次,二十世纪以来国内讨论民族精神问题有两次高潮。第一次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这时期的讨论大多是基于民族主义立场进行的,在提到民族精神时,容易与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等混为一谈。1919年《东方杂志》第16卷12期有一篇名为隐青的作者所写的题目为《民族精神》的文章,其中提到:“民族者,未有国家组织之人民之谓。为谋此民族志团结生存所表现之精神,是曰民族主义或曰民族精神。”1936年《励志》第4卷第25期有一篇文章《什么是民族精神》,作者啸,写道:“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种民族的自信力,也就是一种民族的构成分子对于自己民族所生的一种信仰。”孙中山也曾提出:“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到民族主义恢复了之后,我们便可进一步去研究怎么样才可以恢复我们民族的地位。”[5]1939年毛泽东分别在《研究沦陷区》和《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中两次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到其侵略目的,妄图“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第二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与第一次凸显民族主义立场不同,这一时期对民族精神的讨论主要目的是突出中国现代化的独立性和民族性,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凝结的民族精神的再发掘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的支持力量。尽管这一时期讨论民族精神的基调基本明确,但是分歧仍然很多。从民族精神的定义来看,有的学者侧重从事实层面来描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有的则明显侧重于价值与意义方面,着眼于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与作用。前者对于能够称之为“民族精神”的内容在价值方面没有要求,强调的是构成民族精神的因素,因此,构成内容必然会宽泛。后者则强调民族精神的积极意义,纳入民族精神的内容除了要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外还需要有激励作用,是以价值评价为标准对构成民族精神的因素的再提取。也有学者试图弥合二者的分歧,提出民族精神和民族的精神有不同,民族的精神有正反或优劣之分,民族精神则带有约定俗成的意味,指的是民族的精华和灵魂,有稳定性,能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觉性。但这种类似于“和事佬”的说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歧。
关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学者们也有不同意见。张岱年将其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李锦全则从包容和谐精神、互助友爱精神、刻苦耐劳精神、公平正直精神、经世致用精神、团结御侮精神、自强奋进精神、革故鼎新精神八个方面进行论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民族精神” 作出了高度凝练与清晰阐发。中华民族精神,涵括四种“伟大精神”,亦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