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活新变化:积极适应法律基础专题

大学生活新变化:积极适应法律基础专题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存的学习是一个学习做人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社会化”,也就是使我们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其一,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大学生活新变化:积极适应法律基础专题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学生不仅会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必须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理想与现实、友谊与爱情、权利与义务、竞争与合作、学习与娱乐等等,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必须思考如何做人,思考怎样的生活才最有意义,怎样的人生才最有价值……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都需要同学们去观察、思索、实践、选择,同时也需要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同时也是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看,大学生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大学以及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

1.大学及其育人目标[2]

大教育家孔子说“君子不器”,程树德集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材一艺而已。”[3]又说,“君子之学,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4]意思是说,君子学习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修习德行,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某种技巧或服务于某种目的。近代大学理念,始见于十八世纪创办柏林大学的洪堡,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使之成为像古希腊人和法国人那样意识到自己尊严的、有教养的、独立自由的公民。”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也基本体现了这些原则,他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5]。大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说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工具人”。这里的完整人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行为、道德、价值观等都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其二则是强调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大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情感需求,应该成为一个个充分自由发展的个体,后者的意义更强一点。

然而,长期以来,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教育是为了进入市场做准备”的观点在高校普遍存在。为了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在校期间,大学生们积极投身于各种培训考级,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级,普通话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导游证考试,国家司法考试,驾驶证考试,等等,厚厚的证书似乎是通向职场的装备。与此同时,人文学科备受冷落,人文素质训练缺乏,大学生就像是被冰冷技术设备武装起来的带上战场(职场)的士兵一样。这种教育辐射出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学术造假、学术泡沫、考试作弊和“读书无用说”,与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

今天我们重申教育的根本目标,强调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完整的人” 而不是“工具人”。秉承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6]。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简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归结起来就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就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更准确地说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8]

2.大学生活的新变化

(1)学习要求的新变化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从前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构成了大学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硬件、软件和任务来分析大学学习的特点。

其一,学习资源丰富。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图书纸质资料汗牛充栋,还有大量的数字资源方便查阅,要学习和可学习的内容很多,能接触到广博的知识。

其二,良师益友云集。大学里学者专家众多,学术成果云集,科研实践机会多,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前沿课题,提高专业能力;在向老师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风,接受人格训练。同学间的友谊是大学里最大的人生收获,有了朋友,才有了做人的支撑。

其三,闻道授业修身。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这一阶段的学习常被应试取代。而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生学习的回归,大学的学习是培养习惯、完善人格、储备知识的过程。我们既要学习发展,又要学习生存。生存的学习是一个学习做人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社会化”,也就是使我们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发展的学习是对知识的拓展深化和对人格的锤炼提升。通过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把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2)生活环境的新变化

新的环境需要人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一个可以很好管理自己生活的人,会快速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不致影响重要的任务;相反,一个自理能力不强的人,生活小问题解决不善,总是困惑于日常琐事,更无精力投入学习。因此,适应生活的变化要求我们首先从小事做起,逐渐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上。

(3)社会活动的变化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高校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中。大学生活有很多精彩瞬间是在社团等学生组织中呈现的。大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加入一些学生组织,这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方式,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沟通(包括交往、表达、协调等)、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我们的信心、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些都是个人发展所必备的能力素质,也是培养责任心的平台。

3.新变化带来新要求

(1)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就要在生活中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中学会独立思考、判断、选择。

其一,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进入大学就已经进入了社会,一个人要在社会中学会独立生活,首先要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其次要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不逃避也不怨天尤人,摆脱依赖心理;第三,要能关心和帮助他人,助人为快乐之本,要把帮助他人作为人生的永恒追求。

其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独立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明辨是非善恶就显得非常重要。网络时代,自媒体平台会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一个人的阅读习惯,有选择地推送客户喜欢的信息,诱导阅读。这就使我们的自主选择阅读变成了莫名其妙的被动阅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在大量相似雷同的信息面前保持判断力,也无法抵御错误思想的轰炸。所以,大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要从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入手,学会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在信息轰炸面前保持清醒的认知。(www.daowen.com)

其三,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对于陌生的事物,不要急于下结论,应通过观察、实践、反思形成个人的认识;同时,要向老师、同学多学习,交换意见和体会。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掌握陌生事物,力争做到全面认识,掌握规律。

其四,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2)及时做好心理调适

大学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上更强调主动自觉。刚迈入大学的校门,面对与高中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改变,新生往往会有种种的心理不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通过高考的独木桥,面对更广阔、更复杂的大学生活,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心理上做好迎接更大挑战的准备,反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目标,也没有追求;其二,部分学生与自己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在新的环境中不是积极适应,而是颓废不前;其三,怎样都无所谓。上述这些皆是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的表现,这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需要在大学阶段的成长中全面发展,从而失去了成就自己的机会,甚至可能走上令自己后悔的岔路。

那么,怎样才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从心理上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呢?

第一,克服异地求学的“心理丧失”感。同高中生活不同,大多数的学生上大学都会远离家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真正的独立生活。独立生活意味着自己做主,不论是生活上的琐事、情感上的孤单,还是学习上的各种问题都需要自己独立去解决、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新生将面临众多的“心理丧失”感,这种心理丧失带来的挫折感影响着大学新生。那么,怎样才能走出心理困境,迈向成功呢?最重要的,大家要认识到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丧失”:胎儿离开母亲的怀抱,接着“丧失”襁褓,才能学会站立,开始行走;青少年远离家乡,“丧失”来自父母的呵护、亲友的关照,才能真正独立。每一次的“丧失”,都或多或少地让我们不舒服,但也正是这种“丧失”,令我们慢慢长大。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新生现阶段面临的诸种“丧失”和感受到的种种不适,都是为了之后更好的发展。看清楚了这一点,与其消极被动地面对新的环境,不如主动积极地投身到新的环境中,关心他人,赢得朋友。如果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之中,总是将感情寄托在过去,就无法走出“心理丧失” 感。久而久之,会脱离现在的人际环境。相反,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现在的学生生活中,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大学里也会有自己的朋友,也会有与人分享的快乐。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人都要长大,长大意味着你将面对更多的变化,要不断地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人和事。

第二,及时完成认同过程,确立健康的群体意识。什么是“认同”?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会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儿时在家庭,青少年在学校,毕业以后在机关、工厂、科研院所……承认并意识到自己在某个群体里,并且自觉自愿地为搞好这个群体出力,这便是认同。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少学生入学很长时间了,仍把自己当成“校外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学校的生活、教学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各个层次人员的需要,出现这些问题总是难免的。如果大家能从主人翁的态度出发来对待这一切,换个角度看问题,那么,这样就会使我们多一份认同感,多一份责任感。由此才能确立健康的群体意识,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

第三,克服“回归心理”。回归心理是指迷恋过去,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的心态。主要是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对新环境的陌生造成的,由于人地两生,而特别留恋过去,想回到过去那个熟悉而亲切的环境中去。

克服“回归心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其一,多与同学接触。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彼此之间如果不接触,就是陌生人。人际交往有“自我循环”的特性,只要主动同人接触,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就会消失得很快。在最初的交往活动中,大学新生如果能够互相交流一下初到大学的感受,就会发现,彼此之间很多情感、心理活动是一样的。这种交流,有助于大学新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心理上的沟通,会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从而尽快地适应新生活。其二,培养业余爱好。一味地学习工作会使人感到生活的单调乏味,培养一些业余爱好,比如下棋、武术音乐书法、球类等等。在周末或节假日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不仅能使枯燥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还可以和周围的同学尽快地熟悉起来,从而满足情感上的需求,消除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其三,及时沟通疏导。通过电话、视频、微信等现代通信手段与亲朋好友及时交流沟通,聊聊新环境中的新朋友以及趣事乐闻,可以很好地减轻思乡怀旧之情;也可以主动与新学校里的新朋友谈心聊天、拉拉家常,谈谈家乡的变化和儿时的趣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思乡心境。

总而言之,为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新生应积极调整心态,对自己要有一个再认识,不因生活环境不适而产生失望感,不因人际关系不适应而产生孤独感,不因在中学时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对学校制度不适应而产生压抑感。

(3)自觉更新学习理念

第一,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大学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或可称为是自助的学习方式,对一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的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以参与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要跟上节奏,即学校每学期安排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任务要很好地完成;加强时间管理,充实每天的生活,把学习、研究、交流、锻炼、实践统一协调到个人一天的生活中;充分利用资源,如信息资源(图书馆、讲座、网络)、人脉资源(老师、同学、同乡),借助这些资源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习并不仅是书本的学习,我们还要主动向身边的人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要求我们在交流中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道德规范,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等,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对于专业基础课要尽力去学好。专业基础课里蕴藏着所学专业的全部信息和深入探索的线索。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我们将全面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对其中的理论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这是我们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所奠定的基石,在这块基石之上,才会有我们专业的宏伟蓝图。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得到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方法,这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本质特征。

对待公共课,要认识其实用价值,强化学习兴趣。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积极性远不如专业课,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公共课的学习中不够主动。如果任课教师讲得生动活泼,就多听听,也有一定的兴趣;如果讲得不好,就干脆不听,甚至逃课。正确态度应是本着“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态度,在公共课的学习中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把学习到的各种知识进行互相印证,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样你就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点。

对待选修课,应避免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了解和获知的表面现象上。大学生可以选修的课程一般会很多,现在改革教学制度的精神中有一点就是加强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自己选择兴趣点来进行学习,以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对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及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个人在选择所要选修的课程时切不可盲目,应该有较为明确的目的。首先,选修课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理论课,也可以是本学科领域内的其他前沿课题。选择依据是你必须为自己选择和建立一个合适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选修课不是混学分,如果你选定了,就一定要学清楚、学明白,不能选而不修。

第三,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认真对待上课。有的同学觉得现在学的东西将来都没有用,所以,对上课持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思维能力和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起到极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不要担心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没有用,课堂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可以利用上课来培养我们的能力。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打篮球打得好,换一种运动时他会比其他不太运动的人学得快;他可能不是运动员,但他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的反应能力、弹跳力、速度等体育素质对他都是有益的。

其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动手动脑,增强感性认知,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动力,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培养良好的情操和意志。”[9]

第四,树立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大学学习还要注意加强相互的交流和沟通,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组建科研实践团队、学习小组、团队活动等。大学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尤其是通过设立科研奖励计划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都要求学生要有团队合作意识。

第五,树立读书学习的理念。学习有很多种方式,其中读书是最好的一种,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简单来说,大学阶段我们需要读两种类型的书:第一类是地图型的书,比如导论、概论类的书,它像地图一样可以帮我们找到很多需要的知识点。一般刚进入某一个学科或某一个领域的时候,先要找一本相关的书来读,以使我们快速对新的学科有所了解。第二类就是专著,好的专著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表达丰富,对问题分析深入,这种书需要精读。我们通过这两类书的阅读,就会对这个学科的基本情况有所掌握,甚至会激发我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从而深化对该学科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