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2月10日到1943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率由雍文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林业部部长)、薛光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曾彦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出版社社长)、尚明(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董事长)、徐羽、马洪(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薛一平、许大远、刘英(张闻天夫人)组成的“延安农村调查团”,来到绥德西川的马蹄沟、双湖峪等地进行调研。
调研期间的张闻天
12月12日,张闻天在双湖峪拜访了安志铭先生(安志铭是安子文的二弟,字旗亭,曾任双湖峪小学校长、绥德县二科科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第三届参议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北京市工作,曾任清河毛纺厂党委书记),在安志铭家中同安先生亲切交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13日开始,在随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张闻天和同志们一起深入基层,走盐滩、下煤矿、进山村,访领导、问群众、查资料,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座谈举行了一次又一次。在调查中,张闻天深入各阶层,走访农户、基层干部,以至地主和商人家庭,亲自翻阅和核算几十年的地租、高利贷和商业的原始帐簿,听取各调查小组的汇报,搜集了《张家寨子户地材料》《马蹄沟盐滩材料》《徐家沟炭窑材料》《西川各区地主材料》《双湖峪市镇乡各花户经济状况材料》《公粮材料》等,但由于他们当时没有进行整理,至今还无法找到当时搜集的完整资料,不能了解具体的详细内容。
调查中,张闻天听说双湖峪附近有一个叫张家寨的村子,至今还保留着氏族共有的户地,便说这是农村公社的残余,要是把这个材料弄到手,真可以编到教科书中去读。遗憾的是张闻天他们的调查资料没有整理,所幸同在西川的小理河流域张家沟村的户地丁田制,与张家寨村户地制相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子洲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张焕章先生于1946年冬做过调查,并于1947年写成《张家沟村的丁田制》一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张家沟村的丁田制,使今天对相似的张家寨村的户地制能有一定的了解:
“张家沟村位于小理河川,其村张姓传说也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徙而来,据老者说,从天字辈到现在的俊字辈已有六代了。张氏家族共分四老门头,每一门头推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为庄头,四位庄头,掌管着全村的一切大事。(www.daowen.com)
为了限制后代出卖祖产土地,他们商定了实行丁田制的办法,具体是将全村(张姓的)土地分为83丁,每丁八垧,其中山地六垧,川地一垧,湾塌地一垧。张姓男子十六岁上丁种地,五十八岁下丁,个别无后鳏寡者,可一直种到去世,作为养老照顾。此外,每份丁地跟三分庄窠地和一分蔬菜地。
这些丁地,上丁者只有耕种权,没有所有权,就是不能出卖,可允许给他人租种。但到下丁时,一定要无条件地转让给新上丁者耕种。
耕种丁地者,除每垧缴纳一升二合‘皇粮国税’外,还要负担村上的唱戏、闹社火等公共事业费用。
张家沟的丁田制,一般不实行定期的上丁、下丁分地法。83丁一般不变,只有在同治年间,村里男子增至367人时,才一丁分为两丁,之前一直沿83丁未变。每年春上,四位村头一齐聚会,算计上、下丁人数,若遇到上丁者多,下丁者少时,只得按出生日迟早,推延到下年再上丁。凡上丁者都请四位庄头吃一顿饭,就注册上了丁。
实行丁田制,控制了土地出卖,因而张姓本族户与户之间贫富悬殊不大,只有张继清一家买了外村人上百垧土地,是本村唯一的土地个人拥有者。实行丁田制期间,凡张姓本族人修建、占坟、道路、水路等一切为公用,不发生纠纷。1947年土改时,取消了这一制度,村民按土改政策分得了土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