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烨
口口相传铸历史,为确保信息真实完整,我作为湖南街道武康大楼口述历史工作组成员,5月17日,因工作需要,有幸与陈保平老师一同前往湖南派出所,查阅武康大楼原居民情况。来到湖南派出所,史侃教导员和李岩副所长已经为我们调出了有关武康大楼的厚厚五本档案资料,按规定,这些资料不允许拍摄和复印,只能手写摘抄。
翻开厚厚的档案簿,武康大楼居民情况历历在目,看着一张张用手书写的户籍内容,我们仔细地查找着迁入时间,基本都是解放后入住的居民信息,尤其以五六十年代入住的居多,正当找得有点小气馁的时候,眼前突然映出了1927年迁入的字样。“找到一个了!”我如获至宝般大声叫了出来。陈老师立刻过来看,也兴奋地说:“很好!把它抄下来吧!”
我拿出白纸,开始小心翼翼地抄阅这张泛黄缺角的单页,也开始慢慢踏入一场时空之旅:这是一张民国时期的户籍信息表,上面都是手写的繁体字,表格的信息很全,包括了姓名、年龄、学历、行业、残疾状况、信息登记时间地点等,有些信息用彩色笔划除了,应该是迁出后的处理吧,一些空白处还补写着大大的迁出时间。我认真仔细地誊写着每一个字,生怕漏下任何一点珍贵的信息。誊完表格后,发现在侧面还写着林森中路#号#保#甲#户,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从1945年到1949年前,为纪念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把这条原本叫霞飞路的淮海路改名为林森路,而保甲户这些表示具体房间号的信息是当时户籍信息登记特有的名称。(www.daowen.com)
有了第一个突破,后面我们又顺利地找到了若干解放前入住的居民信息,那时候每一户居民家中似乎都有很多人:户主、妻子、儿子、女儿、妹妹、妹夫、外甥、朋友、佣人洋洋洒洒一大户,户主的名字一般都很雅致,可见出生于知识家庭,男性居民大多是清华、南开等名校本科毕业生,多就职于九江路金融业、纺织业、医院等行业,女性居民一般都在家家务,孩子都在上学,且每家都有两三个佣人,有些家庭后来举家搬迁至香港。誊写这些信息,我的脑中也自然浮现出这户家庭的模样:西装旗袍、黄包车、留声机……感觉自己渐渐进入了王家卫电影中那个《花样年华》的大上海时代,手中触摸的不再是誊写信息的笔,而是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繁华与优雅,是武康大楼的历史与情怀。
在摘抄完毕回来的路上,车内十分安静,几个小时的摘抄让我们都还沉浸在那段历史的年轮中。风雨变迁,武康大楼里居民一批批的搬入又迁出,人走了,但却又留下了什么?是一种气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最终沉淀凝结成闪亮的珍珠环绕在这艘好像蓄势待发的轮船上,这就是武康大楼的底蕴与气质!正如她那屹然挺立的身姿,任风吹雨打、痕迹斑斓,任人来人往、情随事迁,任上海百年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她始终散发着那种精致与优雅、承载着那份上海的历史与文脉。
历史口口相传,愿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