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刘瑞璐与武康大楼的住宅口述实录

刘瑞璐与武康大楼的住宅口述实录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家书房区域问:刘老师,今天我们是受湖南街道的委托来做一个武康大楼居民口述实录的访问。2006年卖掉以后,过了几年上海房价涨了。刘家房间角落问:刘老师原来是做什么工作的?

刘瑞璐与武康大楼的住宅口述实录

1955年出生上海新路达集团职工淮海中路1834号,2006年入住

访谈者:吕正

据说黄菊市长跟我们楼上孙道临一起讲过的,因为我们这里好像花园比较少嘛,那时候好像要建一个街心花园,现在孙道临也走了,黄菊市长也走了,都走了,好像这个花园建是建了,但是挺小的。

刘家书房区域

问:刘老师,今天我们是受湖南街道的委托来做一个武康大楼居民口述实录的访问。那么我听说您是买房子住进来的,感觉买房子的这个经历还是蛮有趣的。首先能不能说一下您怎么会买到武康大楼来的?

答:事情是这样的。原来我是住在陕西南路复兴中路那里,正好是文化广场的地块。后来文化广场置换,置换的时候给了我们一笔钱,我们就开始选房子。当时是2006年,房价还是蛮便宜的,可选性也挺多的。

问:您这个房子的消息是怎么会得到的?

答:我一直关注当时的报纸,一直刊登这种房产的信息,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我也不太清楚。看到了以后我马上打电话,很巧的,当时这个房东正好在上海,然后就来看了。因为武康大楼我从小就挺喜欢的,以前小时候和家里的长辈坐26路(电车)到徐家汇,一直经过这栋房子,一直看到的。看到的时候就觉得这栋房子蛮灵的,蛮喜欢的。尤其是它的外观,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很喜欢的。后来正好有这样一套房子,进去一看还挺满意的,那么就这样买下来了,就放弃了其他的选择,包括那时候这笔钱可以买下一栋房子,200多万元。

问:那时候200多万可以买到怎样的一栋房子?

答:那时候就是像新里,一栋,比如像天平路这边一栋一栋的新里,当时可以买下的。但我们当时就是喜欢老房子,后来就买了这里。

问:您第一次看到这套房子的时候,可以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样的吗?

答:我们进来的时候这套房子是通间的,我特别喜欢那个阳台,不像我们现在用铝合金封住的。它有一根法式的栏杆,实心的铁栏杆,很漂亮的,弯曲的,一看就觉得很舒服,特别是我们这种喜欢老房子的人。而且阳台很大,我们喜欢大阳台,上海人都是这样的,喜欢朝南的、大的阳台,很舒服。里面的装修也基本上是这样的,因为之前也住过几个住户,他们当时住的时候也做过一些隔断什么的。事实上这套房子本来就是这样的,除了钢窗、钢门以外,其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问:那您后来当场就决定要买吗?也没有讨价还价?

答:当场就决定了。讨价还价总归是正常的,但房东也很爽快。我还价的那个价钱就是他最后卖给我的价钱。

问:当时您有没有了解过原来住在这里的房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原来这个房东在当时是属于比较富有的,房子也挺多的。这套房子是他妹妹的,这套房子装修完,她就到澳洲去了,之后就委托他将这套房子卖掉。2006年卖掉以后,过了几年上海房价涨了。前两年有一位律师来找我们,问我们当时这套房子是多少钱买的。那我们就实事求是地说了,他就问当时房子卖给我们的时候那个人有没有拿过什么好处,或者我们动过什么手脚,或者怎么样。我就说我们都没有,我们就是按照这样买来的。因为他当时来问的时候,这套房子已经卖到400多万了。这样就引起房东的妹妹不高兴了,后来据说打官司什么的,反正我们也搞不清楚。

问:现在还会有人来找您买这套房子吗?出价出到多少?

答:有的,有的。经常有人在我们的信箱里投名片,希望租或者买。现在多少钱我也没有去问过,反正就是现在市场价多少应该就是多少吧。因为我们这个房子也不想卖掉,就算这套房子有钱挣(升值)我们也要收藏着。这房子蛮好,买好以后我们也问过这边的邻居关于这幢房子的历史

问:这幢房子的历史您了解下来是怎样的?

答:是这样的,武康大楼主楼造好了以后,是孔祥熙的第二个女儿,孔二小姐,就是宋美龄最喜欢的那个侄女,她来造的。造完以后,我们这里的二楼就作为她的娱乐设施,从我这里开始一直到底就是一个舞厅。

问:是跳舞的舞厅?

答:对,是跳舞的舞厅,也有人说是溜冰场。但因为现在很多老人都离世了,说法也挺多的。我们这后面的阳台以前肯定是很漂亮的。

问:就是您说外面像一个小花园一样的地方?我们觉得像花园一样。

答:就是我们后面的平台嘛,你也看到了,面积挺大的。你们现在看到下面都是油毛毡,这是因为汽车间被别人当作住房了,下面一直漏水,所以就加了一层油毛毡。但是没有用,还是漏的。它后面是一个游泳池,我后来想想(游泳池)这么小可能是因为孔二小姐当时人很矮小,也有可能是像我们现在泡的温泉,所以也不会像真正的游泳池那样。但是它上面有几堵墙还是保留了原来的,还留有一点遗迹。就这样。

问:我看到居民都会在上面自己种种花什么的。

答:对,对,对。我们这边的居民都很喜欢养花,上次街道里也有一位这方面的负责人来沟通过。据说要把我们后面的平台做成一个空中花园,他们可能会帮忙添置一些花架,那我们就可以把花种得更漂亮。因为种花本来就是为了欣赏,肯定漂亮是第一位的。现在因为大家都是自己种的,东一摊、西一摊的,种的人是自己喜欢怎么种就怎么种。我们想今后如何从整个布局来看,把整个花园弄得更漂亮。

问:刘老师以前出生在哪个区域?

答:我是出生在徐汇区,小时候在徐汇区,就是现在环贸,南昌路那边。

问:好像那时候还做过襄阳路市场对吗?

答:对。文化广场拆掉了以后,我们动迁以后,刚开始襄阳路是服饰市场,后来停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了环贸。我们小时候一直是在这边的,所以后来动迁以后我还是一直想要这个地区的房子。当时就找了文化广场附近,后来置换了以后就买了这边的房子。总归是不离开徐汇区和卢湾区,所谓的法租界。

刘家房间角落

问:刘老师原来是做什么工作的?

答:我原来是搞餐饮的,改革开放以后就等于下海了,我们自己搞了。

问:是开饭店还是?

答:开饭店。

问:那么就聊聊吧,开了什么饭店?

答:我的饭店实际上是不大的,是大众化的。但是我的饭店名气还蛮响的,因为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餐饮,对餐饮很有自己的行业道德。

问:做的是本帮菜?

答:应该算是本帮菜。后来日本人有一本书,就是旅游介绍,到哪里去吃饭什么的,其中有一个片段就是介绍我的饭店。

问:搬过来的时候是一家子人,包括女儿什么的都搬过来了吗?

答:到这里吗?到这里的时候我女儿已经在国外了。就我和我先生两个人在这里,我们这幢大楼等于说像老年公寓一样的。

问:怎么叫老年公寓?

答:为什么说是老年公寓呢?一方面是老的知识分子,我们下面目前有的秦老师,画家,还有一个是姓邵的吧,也快要100岁了吧。还有就是艺术家,在我们的楼上以前住的是孙道临、王文娟,现在孙道临过世了,孙道临也是我刚来的几年看见过。

问:打过交道?

答:他很客气的,你叫他,他对你们很客气的,没有明星的架子;还有他的太太王文娟,也是的。在电梯里面碰到的时候,我们叫她王老师,她都是很客气的。还有就是现在音乐学院的教授王勇,王勇现在还住在我们楼上。

问:平时除了在电梯、走道里打招呼以外,其他活动有没有碰到过?

答:其他的,因为我是我们楼的楼组长,有的时候要让他们知道社区的活动,我就要去敲他们的门。

问:您有没有到楼里其他层面的小组去看过,这十年来您的房子有什么变化吗?

答:十年来嘛,我们的房子是有变化的,但是没有大的变化。这只能说是我们借了世博会的光。我们这幢大楼将近90多年了,应该说已经是老房子了。本来别人说你不要买老房子,问题就在于下水道都会堵塞,所有的管道、电线都是老的,世博会的时候全都帮我们换过。

问:就是2010年的时候。

答:对,就是2010年世博会之前全都换过。

问:原来您搬进来的时候应该是老的一套东西?

答:对的。搬进来的时候都是老的。

刘家阳台

问:需要经常通吗?

答:需要的。下水道经常会堵塞。

问:但是您好像一直住老房子,应该比较习惯这样?

答:那我们就叫别人来通啊,还有就是我们自己买那种药水,就是国外带来的那种通下水道的药水,也很好的。现在就没有这种情况了,现在每户人家的下水道都分开走了,所以就比较好。住着也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而且这幢楼相当安静。

问:安静是怎么个说法?

答:因为都是老年人嘛,因为这幢房子没有停车场,很多年轻人都搬出去了。如果你要买一辆车,就没有地方停。所以这里老年人比较多,还有很多离休干部,还有很多军队的房产,都是一些老干部。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也感觉很有帮助。

问:来了这里以后认识的关系比较好的邻居有哪些?

答:有的。住在7楼的许大姐,好像你们上次也去采访过的。她已经80岁了,也很热衷我们社区的事情,只要喊她她总是积极参加,就这样的。

问:像你们平时在武康大楼这个小组里面经常做一些什么事情?

答:社区里平时事情也蛮多的。每个月垃圾分类收集,这是要做的。还有为老服务,我们都有结对的。

问:那您也算是老年人了。

答:我们是叫“小老人帮老老人”,就是这样的一个计划。不知道(这个计划)是徐汇区的还是我们湖南街道的。

问:那您这次碰到年纪最大的是什么情况?

答:年纪最大的就是邵洛羊。我们是这样的,每一层楼,新楼有什么事情都是我来联络。帮助老人嘛,我们觉得这桩事情是很有意义的。我们自己马上也要老了,平时看到他们总要问问,他们好不好,需不需要帮助,需要的话就喊我。因为我们这里的老人都比较独立,他们都喜欢和儿女分开住,有时候遇到一些困难,实际上并不是很大的困难,喊到我们的话我们就去帮助一下他们。就这样的。

问:您有没有比较过,住在武康大楼的生活和您从小比较长的、住在南昌路那里的生活,虽然都是老房子,但实际上是不太一样的。您有没有比较过,或者给您生活习惯带来了变化什么的?

答:哦,这个是肯定有的。随着改革开放,大家的住房条件都提高了。我们之前住在南昌路呢,虽然说我住的房间也是挺好的,但是说卫生啊,住房啊,相对现在,应该来说还是比较不如意的。

问:就是说都是合用的?

答:嗯,都是合用的,但过去的邻里也蛮亲的。那么住到了这一块以后呢,就是说呢,本来我们想这样的公寓房子应该都是自管自的,但是我们这里一幢楼不是的,大家还是互相打招呼啊,有什么事情啊,大家……

问:您第一个认识的人是谁,还记得吗?

答:我第一个认识的人应该是205的一个住户,因为我进来,他就来看我这里。就是看看我房子怎么样啊,主动地看看,打个招呼什么的。后来呢,我们的组织关系过来了,过来了就去参加参加组织活动什么的,认识的人就一点点多了。现在呢,这么多年住下来呢,我在这幢楼里已经很熟了。

问:您关心人家去了?

答:额,对的。我去关心别人,别人也对我很关心的。

问:新住进来的人,您会主动找他吗?比如这一层里,在您的小组范围里,现在新住进来的人多吗?

答:我们这幢楼里面好像新住进来的人只有王文娟有一套房子租给别人,就是外国人,好像不太接触。其他的还是老住户。我们老楼里面,主楼里面吧,好像新的人蛮多了。

问:您觉得新来的居民给你们这幢楼有没有带来什么变化?

答:带来变化嘛,我们就觉得进进出出不认识的人多了,其他好像没什么变化。就是对我们整幢楼的安全啊什么的,这个可能今后要和居委会一块探讨的。

问:我记得您今天讲小时候的时光,是乘着26路经过淮海路看到武康大楼,那么这周边的街区跟您小时候,或者说跟您搬进来之前有什么变化,或者体验感觉有不一样吗?

答:这个街区变化不大。

问:您看看,什么是您以前看到现在还在的?

答:以前看到的,就像对面的那个在天平路和余庆路口的、一个冲着马路当中的人行道。但刚来的时候,房东跟我们说,那边好像要造一个街心花园。这时候据说是黄菊市长跟我们楼上孙道临一起讲过的。因为我们这里好像花园比较少,那时候说好像那里要造一个街心花园。现在孙道临也走了,黄菊市长也走了,都走了,好像花园建是建了,但是挺小的。这个地方基本上还是和以前的差不多。变化不大,马路也没拓宽,还是一样的。

问:您生活在这里,像柴米油盐、酱醋这些生活上的事也是逃不掉的,买菜啊什么的去什么地方呢?

答:买菜呢,就是在天平路广元路有一个广元菜场,是买素菜什么的地方。还有很多就是人家以前的“菜园子工程”,送到小区楼下来,也可以买。因为我们下面就是泰安路,这种地方也是比较高档的住宅区,也有人送菜进小区的,还有些荤菜我都是网购的。

问:您已经进入网购时代了?

答:嗯,对对对。我都是网购的。

问:那您很时髦的。像现在这样的房子,对子女来说,实际上是你们老两口住在这里的。您的女儿是嫁给外国人还是中国人

答:女儿是去留学的,后来嫁给了一个外国人。

问:女儿把洋女婿带回来的时候,他怎么看这个房子?

答:他么,总归是说不错不错的呀,但是我女儿肯定是喜欢的。当时买房子,我女儿和我说你要买房子,不要买肇嘉浜(路)以南的。因为她在大学里做论文,做了一篇关于上海法租界的。她是华师大法语系的,所以更喜欢法租界的房子。(www.daowen.com)

问:所以就叫您买房子不要买到肇嘉浜以南。

答:其实这种讲法现在是不对的。实际上很多肇嘉浜以南的房子都很好的,我们当时错过了机会,就听了她这句话。对吧,肇嘉浜以北的房子贵。但是现在我也不知道,现在都贵的,价钱都高的。

问:我感觉您和您老公应该是做生意非常精明的人。

答:是吧,我们可能只是外表精明,其实也是很一般的。我们做生意其实是老老实实的,从来就是这样,因为我们可能就是受毛主席的教育啦。像现在餐饮人家里面瞎放东西,这种事情我们绝对不做的。而且那些变质的东西,我们不允许放进去的,全部都是丢掉的 。

问:好像世博会的时候,来查的时候有一个小的插曲,您曾经讲起过,栏杆这件事情,您可以再讲讲吗?

答:栏杆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就是世博会到了以后,要整体的美观嘛,要武康大楼的新楼做成统一的铝合金门窗。

问:这之前是什么样的门窗呢?

答:这之前就是说我们每家人家都做得不一样的。

问:就是自己管自己。照以前来说,这个阳台应该是不封的吧?

答:以前阳台都是不封的。以前马路上车子没那么多,你看现在车子那么多,私家车特别多。我们每天往外看,就是宋庆龄故居里面高大茂盛的树。我们每天都是看好的,现在不是有一句话“只要看好的心情就好,不好的不要去看”。当时我们每户人家都有铁栏杆,都是非常漂亮的,很粗,而且是实心的。现在在我们武康路上,原本是花木公司的地方,以前不是租给人家吗,也有这种铁栏杆。我看到这个就会想到自己的大房子,当时我是不肯拆的,因为对老房子情有独钟,一直坚持,但是最终还是要考虑整体,所以没办法。当时没想到可以保留下栏杆,造在别的地方,这点挺遗憾的,其他大的变化没有。我当时装修的时候,你看门有些破烂,我先生一直坚持保存着,他觉得还是老味道,装修好没多久我们就到女儿那里去了。

问:有没有和人家聊起住在这里,有关房子的事情?

答:有的,有的说我们房子买得很好。尤其现在武康路不是开放出来了吗,知名度也高了。我们武康大楼的模式,在电视台经常出现,还有(出现)在一些广告里,有一些名气。就是说我们这次既然弄了呢,就要合我的心,就这样弄了。女儿他们看来目前不会回来,因为小孩事业都在外面嘛。像我们到欧洲去,就是感觉很习惯了,就像在自己地区一样。

问:您去过欧洲的哪些地方?

答: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去的地方多了,北欧(的国家)都去过了。

问:和我们这边比较的话,感觉怎么样?

答:感觉建筑就是像我们这里的。因为欧洲建筑都是像这种方块样子的,就像我们这种房子,就像地震来了我们也不怕的,很牢固的,很厚的。像现在新造的房子,高么很高的,薄么很薄的,这种房子(新造的房子)就不太喜欢住。

问:在住进来之后,您有没有碰到过,您觉得大的事情?

答:住进来以后碰到大的事情啊……大的事情我倒真的想不太出。

问:10年过去了,您这10年觉得过得快吗?

答:快,很快的。因为这块地方的人,大家很安静地进来,你也看得到的。走廊上没什么人待在外面,大家都是挺安静的。但是只要社区里面有什么事情,只要打个招呼,大家都会出来。就像我们这里,社区的居委主任选举啊,来这里征求他们的意见,就是一喊,大家都会出来的。我原来就是协助做选举工作的,让我蛮震撼的。以为大家对这件事情都不太关心吧,想不到我们居委像书记都来了,都很重视的,一招呼全来了,不管年纪大的,年轻的都出来。我想这和住在这个地方的人的素质有关系吧。

问:您觉得这幢楼的人的素质怎么样?

答:应该是还是可以的,我们新楼里面大部分都是老住户。我们原来徐汇区的副区长还是区长黄克(音)也住在这栋楼里,现在已经过世了。还有一些人嘛,有一些是大学里的老师,都是比较有素质的。

问:刚刚我们聊了很多关于这幢房子的事,我还很好奇在这里一天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答:一天的生活基本上也是和平常人家一样的,我先生是负责买菜烧饭的。

问:哦。这是不是算是上海男人的一个特质呢?

答:应该算是吧。他对这样的分配安排也是比较开心的,他说我自己喜欢吃什么就烧什么也很开心的。是吧?

问:嗯。买也是他去买的是吗?

答:买的话,我刚刚也说过了,蔬菜是他负责买的。荤菜呢,我一般是在网上买的,就是这样子的。还有我们有时候会去汇金超市,因为我们这边好像没有大型超市。

刘家钢琴

问:是的,这儿是没有。

答:所以有时候要去买什么东西就去汇金超市,一些奶制品都是去网上买的。

问:我想问一下,你们老两口住在这么一栋公寓里,会不会有一点冷清呢?答:不会的。

问:为什么?

答:我们事情很多的,有时候还来不及安排。我们平时会参加一点社区活动,我先生参加的是园艺班,是种花的,因为我们这儿种花的环境很好。我是参加瑜伽班,远程老年教育的学习。

问:大家住在这里肯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活,那您觉得大家邻里来来往往多吗?

答:哦,这个是很多。特别是我家小孩来了之后,人家家里也有小孩,那大家就会一起玩。他们会来我们这里玩,我们也会去他们那里玩,这样大家会比较热闹。还有比如说过节的时候。

问:过什么节呢?

答:比如说端午节,还有冬至,大家会一块儿吃汤圆,因为我做汤圆比较拿手。

问:您自己做汤圆吗?

答:对,我们自己做着吃,我做点心比较拿手。有时候我做好了,也会拿一点带给我两个比较要好的邻居尝尝。

私人物件细节

问:哦,那您做得最拿手的是什么呢?粽子还是汤圆?

答:他们都说我做得最好的是粽子。

问:哦,这是怎么说的呢?

答:他们说虽然我做的粽子和外面卖的样子是一样的,但更好吃。

问:那您有什么窍门吗?

答:窍门么,其实我原来是学过做粽子的。原来自己在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是学过的。虽然我从八二年开始就做领导类的负责人,但是那时候学生意的时候,这些学过的技术还没有扔掉。

问:那也就是说您等于小姑娘的时候就学的是餐饮了吗?那您还记得您以前在哪里工作过吗?

答:是的。最早的是在襄阳路那里。

问:襄阳路那里您是做什么工作啊?

答:那里我们是做点心的,所以那里认识我的人也很多。

问:这家店现在还开着吗?

答:现在不开了。

问:这家店大概在什么位置啊?

答:在襄阳路新乐路那儿。

问:哦,就是那个俄罗斯教堂那儿是吗?

答:是的。这里做的就是大家吃的最简单的点心,就比如四大金刚,那时候我们都做的。

问:那里您做的时间长吗?

答:那里我做的时间不长,八二年那时候我就开始做负责人了,就一点点脱离一线工作了。再后来我就开始做饭店的工作了。

问:但手艺还是保留着的是吧?

答:哎,对的。平时我做做点心给邻居,我觉得这也是邻里之间一种挺好的相处方式。大家这样感觉很亲热的,像一家人一样的,这种是我们老房子里的相处方式。

问:嗯。这种感觉老房子里,比如石库门、新里、老里这种地方的房子,大家因为共用厨房,所以交往的比较多。

答:对对,我觉得我们这里也是这样,邻居有什么好东西,他们也会拿来送给我的,邻里是经常走动的。这是吃的方面,还有别的方面,比如说他们碰到什么事情,他们也会来问问我的。

问:好像之前采访的时候也听人说过这幢楼失过火?

答:哎,是的,失过火。那个时候是我刚刚搬来没多久,就是我们许大姐这里。其他好像是没什么大事情了,大概是我对大事情的感觉跟别人不太一样吧。我觉得是没什么大事情了。

问:您觉得在这里生活的每个人的生活节奏是怎么样的?是很悠闲的呢,还是生活节奏很快的?

答:慢的也有,快的也有。因为像离休老干部他们都已经八九十岁了,他们生活节奏肯定是慢的。但像我们这种刚刚退休的人,觉得自己还有点活力,还想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那还是很忙的。而且我们居委会和社区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帮忙的,我们觉得自己也应该出点力。

问:您有没有比较过外面社区和你们社区有没有什么差别呢?特别是武康大楼作为一个小社区,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就是您去外面看别人的社区,会不会觉得自己从来没见过这种社区,有没有与自己社区很不一样的地方呢?

答:这个大楼可能和别人多层的房子有点不同吧。因为我也住过多层的房子,我以前买过一套,在那里住我感觉也不错。这也是要看人的,在那里我和别人关系也很好。那里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年龄的男邻居甚至还对我说,他没和弄堂里一些女住户说过话,但是我搬过去了没多久,他会来和我聊聊天。我想大概我比较善于交谈吧。

问:您做小组长的时候是做什么呢?

答:做这个因为我是做服务行业的,所以比较擅长和人打交道吧。

问:嗯。那您是打算一直做这个小组长吗?在这栋楼里,您自己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呢?

答:哦,这个啊,有的。

问:那来聊聊吧。

答:一个是我们这儿后面的一个平台,我想把它做成一个空中花园的样子,这样的话看上去会比较漂亮。我们居委会书记杨老师经常会来我们家,我们经常会沟通交流这件事。还有就是武康路那里有一个旅游咨询中心,很多人去那里看,会看到我们武康大楼。很多人会想来我们大楼探个究竟,但我们这儿的门卫不让他们进来看,那一直有这种情况发生,大家态度就会变得不好,会发生一点争执。人家就说:我们只是进来看看而已,你这么凶干什么啊。我就向我们书记对这件事提了个建议。

问:您是欢迎他们进来看吗?

答:其实我倒是挺欢迎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有时候也很想去别人楼里看看的。但是因为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这儿楼上都是住户,所以就不能让外面的人上来看。

问:那您有什么想法呢?

答:后来我们在居委会开会的时候,我也提了建议,就是楼下能不能做块牌子,明确告示一下这里是私人住宅。我们书记前一阵子发我消息说,这牌子已经做好了,好像是一块铜牌。那以后就把这牌子挂在我们楼的门口,人家一看这里是私人住宅,谢绝参观,人家也就不会随便想要进来看了。

问:嗯。您是想要客客气气地解决这个问题。

答:对。还有我上次也提过建议的,就是对武康大楼内那些已经住了很久的居民的介绍。我认为这种历史应该要写一篇报道,因为这些历史书上也有写过。关于现在武康大楼里住着什么人,居民在楼内是如何生活的,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可以在我们楼下的大堂内展示一下。这样外面进来的人虽然不能上楼看,但也可以了解到楼上居民生活是怎么样的。可以拍一些照片做展示,我可以自告奋勇,拍我在厨房里烧饭也可以。就是说,让外面的人觉得武康大楼不是那么神秘,里面过的也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问:确实是这样,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武康大楼在外人眼里是神神秘秘的。

答:是这样的。因为人家不能上来看,而且一直有以我们大楼为背景的广告宣传。这很正常,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还有一些外地来的年轻人,比如说来上海读大学的,他们对上海老建筑也很有兴趣。因为上海老建筑是显示上海文化的一个方面,所以他们也想来看看武康大楼,但我们拒绝他们来看了,因为私人住宅不能参观的。但如果能让他们了解一点我们大楼的情况,这也是可以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

问:嗯,蛮好的一个想法和建议。

刘瑞璐肖像

答:是的。因为我有时候也待在门卫处,跟那些想进来参观的人聊聊。有时候坐着的时候正好有人进来了,人家是很高兴的来,但是呢,很扫兴地回去。门卫不会让他们进去,会说:“这里不能看的,上面都是我们的住户,怎么能让你们进去看。”我想通过一些介绍,可以改变一下现在的局面,因为我们上海人还是很好客的。

问:好的,我了解了。

采访后记:

刘瑞璐夫妇比起许多五六十年的老住户,在武康大楼只能算新住户了。2006年他们买这个房子不会超过200万元。但比起90年代那些老住户买下住房的价格,已经贵了好几倍。但他们对自己这个选择还是十分满意。她唯一的遗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那次大整修,把那些铁铸的黑色栏杆拆了、扔了。她现在知道这是原物,应该保留下来,但当时也没有人提醒。

有意思的是她批驳了女儿关于徐汇区买房要买肇嘉浜路以南的观点,因为女儿在大学写“上海法租界”毕业论文时,徐汇滨江尚未建好,现在肇嘉浜路以北的新房价格一点不比昔日的法租界低,她说女儿跟不上上海发展形势了。

张霞、亚当一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