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商人不仅以超前的商业理念带动了中国工商业的蓬勃发展,而且对近代的城市建设影响深远。如交通运输方面,唐廷枢确立“分运漕粮,兼揽客货”的经营方针,大力开辟江海航线,开辟至日本、越南、吕宋、新加坡、槟榔屿、印度乃至英美等国的航线。他倡议和主持兴办的开平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营的铁路。徐润将长江各埠、上海、天津、宁波各处码头及轮船从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处收归官有,奠定了中国航运事业的基础。市政建设方面,唐廷枢创建了上海开埠后的第一家西医医院——仁济医院。唐廷植提议政府把自来水引进上海县城。建筑设计方面,香山华侨带来水泥、钢筋等新型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在中山等岭南地区形成别具一格的南洋建筑。此外,孙文西路的汇丰公司集商场、戏院、酒楼于一体的建筑组合,引领综合式商场的潮流,极大地丰富了近代城市的建筑形式。
鸦片战争后,中山的有志之士从列强侵略、国穷民弱的教训中,提出变法自强、发展新型工商业的思想。中山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实业家,如郑观应、郑藻如、四大百货公司创办人等,对中山的工商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除了活跃在商界外,还将西方国家的建筑艺术引入中山,诸如扶手电梯、地下商场、骑楼式商铺、楼顶花园、罗马柱、巴洛克式建筑结构等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促进了中山建筑行业的进步。
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提出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的“商战”思想的影响下,香山的工商业得到大力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石岐县城为中心,下联小榄、黄圃、大岗等一批中、小墟镇的工商业网络体系。由于思想的逐步开放和侨资外资的涌入,县城内相继出现了石岐商会、永安侨批局、思豪大酒店、汇丰百货、永乐旅店等新型商业实体及其经营场所的建筑形式,并形成了商业气息浓厚的骑楼商业街。
骑楼是一种中西合璧建筑的类型,普遍作为商业用房。从功能上看,骑楼提供了人们行走的廊道,既能防御猛烈太阳的直接照射,又能避雨,十分适合广东的自然气候,尤其适合作为商铺建筑的底层。无论日晒、刮风、下雨,顾客均不受天气的影响。
中山的骑楼式民居多采用西方的建筑结构方式,以内外阳台的框架结构模式兴建,一楼形成有雨篷遮盖的过道,二楼内阳台均可以联通,主要用以一楼商铺和二楼民居的联防及防火防盗等。一般来说,骑楼的楼上作为居住空间,楼下廊道作为行人过道,充分利用马路空间。骑楼建筑往往几座或十余座毗连在一起,外观统一,形成参差错落的连续界面效果。建筑以2—3层高为多,从地面至女儿墙(即建筑物屋顶四周围成的矮墙)平均高度在16米左右,而街道一般宽12米,与建筑成3:4的空间比例关系,在正常视角内,形成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尺度。
骑楼(曾健 摄)(www.daowen.com)
骑楼建筑是民国初年方券廊和柱式的建筑方式与岭南古代栏杆式建筑上实下虚形式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代商业活动兴起的重要标志。骑楼街与周庄、乌镇等江南传统店铺和青石板路一样,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烙下时代印记。
骑楼街是20世纪20—30年代侨乡的典型建筑。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广州、中山、江门、海口、梧州等地看到。可惜,有计划保存的骑楼街并不多,不少已经被人遗弃了相当长的时间,并面临可能被清拆的命运。
延伸阅读:马公纪念堂
马公纪念堂(陈静 摄)
南区沙涌村的马公纪念堂,建于1933年,是香港先施百货公司创办人马应彪为纪念先父马在明而建的。占地面积约为8100平方米,规模宏大。正门为四柱三间三楼坊。进门中央置有一重檐八角攒尖顶的广东园林式建筑“在明亭”,其后置有三座不同国家风格的建筑。正中为仿意大利式带骑楼的两层建筑“一元堂”,二楼大厅与塔楼直接相连,塔楼并不是封闭式建筑,而是墙上一圈全部做成窗户,使大厅明亮异常。右边有仿英国式的三层楼建筑“南源堂”。左边有仿西班牙式的三层楼建筑“妇儿院”。整个纪念堂的园林亭台与主体建筑完美结合,其规模和建筑艺术在中山现今仍属少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