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香山商业溯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

香山商业溯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从宋代开始,香山就是商品的集散地。与此同时,香山各乡逐渐出现街市和墟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石岐街市、平岚墟、小榄墟和山场街市等。这时,岐江河进一步发挥香山“母亲河”的作用,不仅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促进商品的流通。香山立县后,城区被四面城墙包围:西门外为商业区及交通要道,称石岐大街市及石岐津渡;北门外为农贸集市区的沙岗墟;东南两门外是普通居民区。

香山商业溯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

香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从宋代开始,香山就是商品的集散地。

南宋香山立县后,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促使一批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自由农民,既可作自耕农,也可转化为自由手工业者。当时的代理县令陈天觉积极扶助自由手工业者和商人,使得小生产场坊、小商小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香山各乡逐渐出现街市和墟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石岐街市、平岚墟、小榄墟和山场街市等。各个集市的墟期不同,或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日,或在一、四、七日,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新兴的社会经济成分,使得香山县的城乡市场空前活跃。

早在明代《香山县志》里,就可以看到有关沙岗墟形成的记载:“堑头市在县东,多鱼菜。”农历三、六、九日,榕树头一带的沙岗墟热闹非凡。中山百货公司前身是四强酒店,从四强酒店到接熊里,老百姓称之为“花红巷”。太平路西边有车衣街、合箩街、木材铺、灯笼纸扎店,东边则有白铁铺、花轿巷、金银玉器店、西饼店、长生铺(棺材店)……现今太平路上留下的打铜巷、猫儿狗仔巷(今三帅坊)、蓑衣街、卖鸭街、猪仔街、染布巷等街巷名称,显示了当年这里作为农副产品交换市场和家庭式手工作坊的中心区有过的繁荣景象,更折射出中山人早有的行业分化、产业集聚的民间商业智慧,堪称当今一镇一品、产业集群的发端。

据《石岐志》载:“城内居民多属官宦、地主、豪绅,人们称为城里人,城外称石岐埠人,多属商贾及外地客商,人们称为石岐大街市人。一为沙岗墟,乃四郊农民土产品集散之市集,逢三六九日热闹非常。”

香山立县之后,在现在孙文中路的良鹏里与莲塘路交界处建起了学宫(即今中山市人民医院一带)。由于学宫带来了人气,附近的农民就将自家种养的农产品拿出来摆卖,这里渐渐成为了一个民间集市。因为集市附近的莲峰山脚有一处大沙丘,因此,人们称这个集市为“沙岗墟”。

明洪武年间,因为墟市的叫卖声影响学宫里的学子读书,沙岗墟搬到迎恩街(即今孙文西路工人文化宫一带)。到了弘治年间,沙岗墟又搬迁到今天的太平路榕树头一带,所以那里周边留下了很多有趣的街巷名,如染布巷、卖鸭街、猪仔街、猫儿狗仔巷(今三帅坊)等。卖鸭街原为墟期卖肉鸭及鸭苗的集中地,猪仔街曾为猪苗的交易场地。

光绪初年,沙岗墟搬往十八乡(即今天的环城渡头乡),方便农民用船只从岐江河上运载货物到沙岗墟出售。后来,居住在石岐的居民觉得沙岗墟设在渡头乡不方便,又将沙岗墟迁回南下的麻洲街、南洲街、码头街,人们称之为“新墟”。到了光绪十八年(1892年),太平路正式开通,沙岗墟又从南下搬回太平路。

沙岗墟自南宋设立起来至21世纪的今天,虽然历经多次搬迁,但民间交易一直没有间断,甚至“三反五反”、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艰难时期,尽管比较凋零却也能坚持赶墟。改革开放之后,沙岗墟又得到了恢复。1985年,沙岗墟迁往华柏市场附近,接着迁往柏苑新村与竹苑新村交界。20世纪90年代末,迁到现在的起湾道,成为一个闻名省港澳的大型民间集市。明代嘉靖《香山县志·民物志》记载:“堑头市在县东,多鱼菜”、“东门虚(墟)在县东附郭,旧在迎恩街,明弘治初(1488年),迁于此,其期三六九,贩布为盛。”反映的就是当时沙岗墟的繁盛景象。

虽然几经迁址,但是目前位于起湾道的沙岗墟与以前一样,每月农历逢有三、六、九日,如初三、初六、初九、十三等,都开市。沙岗墟设有平日的摊档和墟日摊档,以及海鲜、鸡肉、干货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花鸟鱼虫街,食街等多个品种的集市。每逢墟日,这里商贾云集,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

沙岗墟的传统一直保留至今,逛“沙岗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休闲活动,“沙岗墟”也已然成为一张中山传统文化的名片。它面向新老中山人。每当人们突然想起有一样零星物件想要买时,沙岗墟对他们而言甚至比网上购物更让人依赖。

据史书记载:香山县在宋、元、明代,根据人口和赋税状况,被列为下县。在明朝永乐大典》中,是以“其地最狭,其民最贫”来形容当时的香山县的。明中叶为香山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城墙范围进一步扩展。当时一方面鼓励开垦,使商品经济作物产量增加;另一方面兴修水利,使经济集散范围扩大,经济中心开始移向河域等交通方便的地区。这时,岐江河进一步发挥香山“母亲河”的作用,不仅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促进商品的流通。

明朝嘉靖《香山县志·食货志》有这样的记述:“邑商人适其事,于县城西,集商十八间(注:即现孙文西路中段)。另有所前市,在拱辰街南;南门市,在南拱桥;堑头市,在学宫前;东门墟,在县治东附廓沙岗墟。”明中叶,由于蚕桑、黄麻等经济作物生产的快速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集散范围扩大到北部沙田区,商业中心开始向西移至岐江河等河道附近以及其他一些交通方便的地区。其中,围绕城墙及城门的几个食材采购点颇为繁荣。

香山立县后,城区被四面城墙包围:西门外为商业区及交通要道,称石岐大街市及石岐津渡;北门外为农贸集市区的沙岗墟;东南两门外是普通居民区。后来城墙被打通,交通接驳,四通八达,但是旧城区的各大市场,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传统味道,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容易改变。东门市场、南门市场、沙岗墟、走鬼档和水产市场,至今仍是热闹非常。

20世纪80年代,中山城区出现了四大市场,分别是泰安市场、太平市场、东门市场和南门市场。这四大市场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无论是摊档还是走鬼档的生意都十分兴旺。但是市场面积小,建筑与设施日益破旧,交通日益拥堵,问题不断显现。21世纪初,城区新建的市场不断涌现,四大市场的生意大不如前,中山市对其进行集中改造。新泰安市场于2007年正式启用,东、南门市场合二为一,于2012年正式开放启用。东、南门市场虽然早已迁出原址,距离原南门市场不到100米的地方也建成了民族东市场,市场进一步细分。但东、南门市场作为时代的标志性场所,仍然展现着中山城区居民最市井、最接地气的生活情趣。今天的东、南门市场,在提升了档次之后,将会给市民带来更便捷的服务。

走鬼档当然有失市场公平性,但是有些食材,你只能在走鬼档买得到。狮子街的走鬼档,是南门市场兴盛时期遗留的产物,它代表了市井文化和底层文化。这些走鬼摊档大部分都是卖当季农产品。由于产品季节性强、价格低廉,摊档主无法在正当的市场里租用店铺进行买卖。但是老石岐需要他们。幸运的话,我们可以在这些摊档买到黄丝鸡烂、狗肝菜、红花蟛蜞菜、颠婆茄等食材,而且这些食材不是晒干的,是新鲜的。

这些其貌不扬的像草一样的菜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狮子街走鬼档的大婶会告诉你,这些是本土的食材,它们各有烹调的土方法,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例如她会告诉你,红花蟛蜞菜和鲫鱼一起煲汤可以祛外感,黄丝鸡烂可以治疗拉肚子上汤枸杞可以明目,蕉芋可以治疗肠胃病。甚至“祛积”、咳嗽、发烧,这些“草”也能派上用场。老中医也未必知道,看你用不用了。本土植物很多,土方法也很多,不一一赘述了。(www.daowen.com)

中山是沿海城市,河鲜、海鲜自然是中山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重要食材。提到买海鲜,你可以去光明市场看看。即便今天光明市场在珠三角周边城市的竞争中似乎缺少了那么一点底气——市场周边交通拥堵,旧城区的残旧破败和市场上空伫立的摩天轮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光明市场仍然是石岐标志性的河海鲜集散地。

光明市场地处岐江河畔。岐江河,这条中山人民的母亲河,是光明市场赖以生存和进行交易往来的交通要道。最辉煌的时候,光明市场作为中山最大的海鲜批发市场,吸引了珠三角周边城市的渔贩来此取货,人流货流量极高。

16 世纪葡萄牙人入踞澳门后,澳门与属县地区之间的贸易更加频繁,香山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交汇点。此外,这一时期围海造田,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形成独特的“桑基鱼塘”和“果基鱼塘”生产模式,商品性生产效能大幅提高,为商业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石岐作为区域商贸中心,商业辐射至江门佛山、广州等周边地区,今孙文西路的大庙下更有“小香港”之称。

清时期,香山的商贸有新一轮的发展。这是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朝廷明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其二,香山出洋的侨胞陆续汇回侨资,增加商贸发展的资金基础;其三,其时正进行工业革命,手工业逐步转向专业性生产,织布作坊、糕饼工场、酿酒栈场等相继出现。与此同时,县城开始出现服务性行业店铺,如金融钱庄、信贷典当、餐饮旅馆等,到嘉庆年间,香山已成为上县。

这几百年来的民间自发商业活动,给古老商埠石岐积淀了深厚的商业文化和商业意识的基础。

表5-1 古代香山县城主要墟市一览表

大庙下(叶凯岚 摄)

(续表)

资料来源:据明嘉靖《香山县志》、清道光《香山县志》及清光绪《香山县乡土志》所载内容编制。

延伸阅读:今晚食乜

粤菜的用料达数千种,几乎能想到的家养禽畜,水泽鱼虾,包括外国人闻之色变的蛇、鼠、猫、狗、山间野味,都是粤菜的食材。

家禽、家畜常见的如鸡鸭鹅猪牛羊已不在话下,有些中山本土的食材更是远销国内外和港澳市场,如三沙龙芽粘、库充马铃薯、金山种甘薯、齐其乐(现称槎桥)白花番薯、神湾菠萝、茂生香蕉、九洲基龙眼、张家边猪、沙栏鸡、石岐乳鸽等。有些中山地道的食材烹调方法也是名声在外,如:杏仁饼、龙虎凤(蛇猫鸡)、蒸禾虫、蒸三干、三墩烧鹅、小榄蚬蚧酱、沙溪凉茶、龙头环豆豉、栾樨饼、菊花宴、荼薇酒、三乡濑粉和糕点、黄圃腊味等等。非典时期有人说,四只脚的,广东人除了桌子椅子其他都会吃。虽然这种说法带有歧视和夸张,但是可以说,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都是中山人的“盘中餐”。来中山游即美食游,无论是城区还是乡镇,到处都能找到难忘的美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