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由于中山的归侨回来定居的较多,他们也就将侨居国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结合传统的建筑形式,融合为仿哥特式、仿西班牙式、仿美仿英钟楼式、仿日式等中外合璧的民居。
平面布局的传统化和立面样式的西洋化,装饰内容和题材的中西嫁接以及中西建筑文化符号的开拓性引入使得中山民居异彩纷呈。中西合璧建筑一般还保留着岭南风格的木雕、石雕和壁画,木雕多用于屏风、樑架方面;石雕多用于石柱的头、石樑、台阶和栏杆等;壁画则常常用在墙壁或天花上。这些装饰的题材非常广泛,主要是奇花异草、花鸟鱼虫等。由于中西合璧建筑的施工人员仍然是本地的工匠,他们在建筑方面的传统观念也影响着建筑物的风格,所以,这些中西合璧建筑的西式部分,也常常略带有中式的味道。
可惜的是,二战以后,大量的华侨纷纷出国,房子则由亲戚乡里托管,而这些亲戚后来也相继出国了,造成中山现在有不少漂亮精致的中西合璧侨屋空置。
作为中山民居的代表作,不得不提的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居。这座中西结合的民居,有着广东砖瓦房的建筑风格,又融合了西方民居的建筑风格。传统上的中山古民居,一般是15坑、17坑或21坑的平房,其大厅是不开窗的,而孙中山自己设计建成的房子,不单是二层的回形建筑,还在大厅中开设了四个窗口,用以采光和使室内空气流通。整个建筑的内墙四壁被粉刷成灰色,并用石灰勾画出白色的砖缝线,而且门多、窗多,故居屋内共设立了三十多个门。南北两侧的楼梯,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以回到原来的起步点,这构成了故居四通八达的格局。这一设计不仅在当时给孙家起居带来了极大方便,而且也为如今疏导游客立下一功。
孙中山故居建造于 1892 年,是由孙中山先生主持建造的。主体建筑是一座赭红色二层小楼,坐东朝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孙中山故居建筑风格为当时流行的西洋式古典主义风格,外表仿造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
另一方面,故居柱子与檐部的比例并不完全按照古典法式的比例,柱头细部也没有古典法式常见的雕刻。在这个西式的“外貌”后面,是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屋顶是常见的硬山顶,而骑廊的二楼廊顶则是卷棚顶。而且,故居的外骑廊设计并非纯粹来自欧洲的传统,而是富有殖民地色彩的设计。这种外廊式的建筑正是我们常说的“骑楼”样式,是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传入印度及东南亚后,为适应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在建筑外围的一圈或某一面加建外廊而形成的。这种带有外廊的殖民地建筑样式是中国近代新型建筑的最早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故居的窗户分为三层。每个窗户最里面装坚固的铁窗柱,有防盗的功能;中间一层是玻璃窗,可以挡风雨;最外面一层则仿照热带地区房屋的柚木制百叶窗制成,可以较好地调节光线强度,既可遮挡猛烈的阳光,又保持室内通风透气,既能观察外界又能保证室内私密,这种窗户设计在近代岭南民居中尤其是侨屋中比较普遍。(www.daowen.com)
另外,前文提到的永安里也是一个例子。20世纪初,郭乐兄弟在香港、上海等地创办了永安公司,期间聘用了大量的中山籍员工。永安里便是由永安公司的中山籍员工回乡建造的。他们采用统一的样式建造房屋,并冠以“永安”的名字,以表明房屋主人的身份。
永安里(欧阳洁 摄)
永安里(刘敏仪 摄)
在中山市博物馆的背后,有一圈围墙,里面是四幢典型民国初期特色的洋房,分两排矗立。永安里面积约1300平方米,四幢洋房每幢都是由两户独户式的两层屋子连体而成,砖混结构,混凝土楼板。建筑外形一模一样,浅青色砖墙,由矮脚吊扇门、趟栊门、硬木大门“三件头”组成的大门具有典型的广府风格,而凸阳台、巴洛克式外观又带着西洋建造艺术的痕迹。屋内大厅多设有神龛、屏风,典型的外西内中的华侨屋宇建筑模式。二楼前端则为阳台,阳台前围以栏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