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山民居历程:铁城轶事

中山民居历程:铁城轶事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是中国古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成熟时期,而中山是在南宋时立县的,大多数的氏族和居民由中原迁徙而至,初期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仿照其原居地的建筑模式来建造,其建筑艺术与岭南古建筑艺术一样,由接近北方的“四合院”模式发展到以“竹筒屋”为主的模式。中山立县后,随着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不断磨合,其传统民居及古建筑也有了很大的变革。

中山民居历程:铁城轶事

由于中山属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处南方沿海,受亚热带气候影响,潮湿多雨,台风较多,夏季炎热。为适应这种地理和气候条件,古人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在房屋的形式上不断完善,形成特有的建筑体系。

在房屋建筑选址上,除了按照中国传统阳宅的靠玄武、向朱雀、左青龙、右白虎模式外,多采用坐北向南或坐西北向东南的坐向,以接纳夏季凉爽的东南风或海风。

在建筑材料上,除建造竹木栏杆式建筑外,还用石块、杉木、竹、禾秆、茅草等做墙。中山古代的房屋,多为砖屋和杉竹禾秆结构的茅寮和杉皮屋,到了汉代逐渐采用板瓦和瓦当作屋顶。到了唐代,已普遍使用砖瓦作屋顶。这可以从目前已发掘的板芙白溪窝棚遗址、五桂山鲤鱼岗出土的紫荆花纹饰的瓦当等历史遗址或遗物中找到痕迹。(www.daowen.com)

建筑结构来看,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有人类在中山生息繁衍。从新石器晚期到商周时期,中山的古人类居住的房屋建筑为窝棚结构。宋代是中国古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成熟时期,而中山是在南宋时立县的,大多数的氏族和居民由中原迁徙而至,初期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仿照其原居地的建筑模式来建造,其建筑艺术与岭南古建筑艺术一样,由接近北方的“四合院”模式发展到以“竹筒屋”为主的模式。中山立县后,随着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的不断磨合,其传统民居及古建筑也有了很大的变革。从近些年的文物普查和旧城改造中发现,中山的古建筑与岭南其他地区的建筑风格相比,从宋代开始其建筑艺术就打破了完全对称的单调格局,趋向秀丽和多样的平面、立面模式,但其主要的建筑风格还是以木架构为主。宋代始建的学宫为其中的佼佼者。从明代开始,由于处在珠江出海口的位置,台风和雨季较频密,中山的建筑风格出现了新的变化。县衙、大户人家、商贾等宫室房屋,大多改变了过去只是挖沟夯土作屋基,用夹夯三合土作墙的模式,而采用梅花桩作屋基,用花岗石、油页岩、红砂岩等材料作墙基,多用花岗石或坤甸等硬杂木做柱梁,就地取材用蚝壳砌墙或用灰砂、黏土、石仔(传说还加进糯米粉等作黏合剂)等三合土夯成墙体的模式,其梁架结构趋于简化,斜梁得到应用,斗拱多采用瓜形的台梁,比例显著缩小,基本是简单架设,极少有出跳的叠架。

在外墙的装饰上,原经济作物区的集镇,如小榄、古镇、黄圃、三乡、南朗、沙溪、大涌等镇区,多采用镬耳墙、龙船脊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而其他镇区则多采用硬山式建筑风格和艺术;在城区及镇区的重要建筑,如石岐的学宫大成殿等多采用歇山顶的建筑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